鼓胀三十九
鼓胀又名单鼓,宜大补中气行湿,此乃脾虚之甚,必须远音乐,断浓味,大剂人参、白术,佐以陈皮、茯苓、苍术之类。有血虚者,用四物汤行血药。有脉实坚人壮盛者,或可攻之,便可收拾,用参、术为主。凡补气,必带浓朴宽满,浓朴治腹胀,因味辛以气聚于下焦故也,须用姜汁制之。如肥胖之人腹胀者,宜平胃、五苓共服之;如白人腹者,是气虚,宜参、术、浓朴、陈皮;如瘦人腹胀者,是热,宜黄连、浓朴、香附、白芍如因有故蓄血而腹胀者,宜抵当丸下死血;如因有食积而腹胀者,有热,用木香槟榔丸,有寒,用木香、浓朴、丁香,砂仁、神曲、香附;如因外寒郁内热而腹胀者,用藿香、麻黄麻、干葛、桂枝;因大怒而腹胀者,宜青皮、陈皮、香附、木香、栀子仁、芦荟。实者,按之不坚不痛。治须实者下之、消之,次补之;虚者温之、升之,补为要。朝宽暮急,血虚;暮宽朝急,气虚;终日急,气血皆虚。腹胀不觉满者,食肉多,以黄连一两,阿魏半两,醋浸蒸饼为丸,同温中丸、白术汤下。食肉多腹胀,三补丸料内加香附、半夏曲,蒸饼丸服。
【附录】心肺阳也居上,肾肝阴也居下,脾居中,亦阴也,属土。经曰∶“饮食入胃,游溢精之德,而有干健之运,故能使心肺之阳降,肾肝之阴升,而成天地交之泰,是为无病。今七情内伤,六淫外侵,饮食不节,房劳致虚,脾土之阴受伤,转运之官失职,胃虽受谷,不运化,故阳自升,阴自降,而成天地不交之痞,清浊相混,隧道壅塞,郁而为热,热留为湿,湿热相生,遂成胀满。经曰∶“鼓胀”是也。以其外虽坚满,中空无物,有似于鼓,其,难以治疗,又名曰蛊,若虫侵蚀之义。理宜补脾,又须养脾金以制木,使脾无贼邪之患;滋肾水以制火,使肺得清化。却浓味,断妄想,远音乐,无有不安。医又不察虚实,急于作,病者苦于胀急,喜行利药,以求通快,不知觉得一日半日,其肿愈甚,病邪甚矣,真气伤矣。古方惟禹余粮丸,又名紫金丸,制肝补脾,殊为切当。
【附方】
黄芩 枳实(炒) 半夏 黄连(炒,各五钱) 姜黄 白术 人参 甘草 猪苓(各一钱) 浓朴(制,一两) 茯苓 砂仁(各二钱) 泽泻 陈皮(各三钱) 知母(四钱) 干生姜(二钱)
上为末,水浸蒸饼,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焙热,白汤下,食后。寒因热用,故焙服
广术溃坚汤 中满腹胀,内有积块,坚硬如石,令人坐卧不安,大小便涩滞,上气喘促浓朴 黄芩 益智 草豆蔻 当归(各五钱) 黄连(六钱) 半夏(七钱) 广术 升麻 红花(炒) 吴茱萸(各二钱) 甘草(生) 柴胡 泽泻 神曲(炒) 青皮 陈皮(各三钱)
紫苏子汤 治忧思过度,致伤脾胃,心腹胀满,喘促烦闷,肠鸣气走,漉漉有声,大小便不利,脉虚紧而涩。
苏子(一两) 大腹皮 草果 半夏 浓朴 木香 陈皮 木通 白术 枳实 人参 甘草
上水煎,生姜三片,枣一枚。
人参芎归汤 治血胀,烦躁,水不咽,迷忘,小便多,大便异,或虚厥逆。妇人多有此
当归 半夏(七钱半)川芎(一两) 蓬术 木香 砂仁 白芍 甘草(炙,各半两) 人参 桂心五灵脂(炒,各二钱半)
上水煎,生姜三片,枣一个,紫苏四叶。
蛇含石(大者三两,以铁铫盛入炭火中 ,药与铫子一样通红,用钳出铫子,以药淬醋中,候冷,研极细)真针砂(五两,先以水淘净,控干,更以铁铫子炒干,入禹余粮。一处用米醋二升就铫内煮令醋干为度,却就用铫子同二药入一秤炭火中 令通赤,钳出铫子,倾药于净砖地上,候冷研极细) 禹余粮(三两,同入针砂内制)
以上三物为主,其次量人虚实,入下项药∶
木香 牛膝(酒浸) 莪术(炮) 白蒺藜 桂心 川芎 白豆蔻 土茴香(炒) 三棱(炮)羌活 茯苓 干姜(炮) 青皮(去白) 附子(炮) 陈皮 当归(酒浸一夕)
上各半两,虚人老人,全用半两。实壮之人,随意减之。
上为末,拌匀,以汤浸蒸饼,滤去水,和药再捣极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温酒下。最忌食盐,否则发疾愈甚。
平胃散 见脾胃。
上为末,分作四丸。水一盏,煎一丸,取七分,温服,当下血,未下再服。
《绀珠》木香槟榔丸
木香 槟榔 当归 黄连 枳壳 青皮 黄柏(各一两) 黄芩 陈皮 三棱 香附 牛末(各二两) 莪术 大黄(各四两)
上为末,面糊丸梧子大。每服五七十丸,临卧姜汤下。寻常消导开胃,只服三四十丸。
温中丸 见积类。
三补丸 见补损。

- 鼓胀《丹溪心法》
- 鼓胀《明医指掌》
- 鼓胀《医学心悟》
- 鼓胀《灵素节注类编》
- 鼓胀《仁术便览》
- 鼓胀《医经原旨》
- 鼓胀《校注医醇剩义》
- 鼓胀《万病回春》
- 鼓胀《校注医醇剩义》
- 鼓胀《普济方·针灸》
- 鼓胀《中医内科学》
- 鼓胀《寿世保元》
- 鼓胀《金匮钩玄》
- 鼓胀《张氏医通》
- 鼓胀(余见腹胀)《针灸资生经》
- 鼓胀《类经》
- 鼓胀(与喘参看)《医学入门》
- 鼓胀《医述》
- 鼓胀单腹胀方《医学实在易》
- 鼓胀《重订灵兰要览》
- 鼓胀根原《四圣心源》
- 鼓胀《杂病治例》
- 鼓胀兼目疾论《银海指南》
- 鼓胀《中医词典》
- 鼓胀论《格致余论》
- 鼓胀《圣济总录》
- 鼓胀门《张氏医通》
- 鼓胀《医理真传》
- 鼓胀门《医方考》
- 鼓室神经《人体解剖学》
- 鼓胀门(附水肿)《丹台玉案》
《丹溪心法》
- 序
- 序二
- 附录
- 十二经见证
- 不治已病治未病
- 亢则害承乃制
- 审察病机无失气宜
- 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 治病必求于本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脱肛二十八
- 呕吐二十九
- 恶心三十
- 咳逆三十一
- 翻胃三十二
- 吞酸三十三(附嗳气)
- 痞三十四
- 嘈杂三十五
- 伤食三十六
- 疸三十七
- 水肿三十八
- 鼓胀三十九
- 小便不通四十
- 小便不禁四十一
- 关格四十二
- 淋四十三
- 赤白浊四十四
- 梦遗四十五(附精滑)
- 消渴四十六
- 发热四十七(附胸中烦热、虚热、虚烦不眠)
- 恶寒四十八(附面热、面寒)
- 自汗四十九
- 盗汗五十
- 补损五十一
- 六郁五十二
- 内伤五十三
- 积聚痞块五十四
- 香港脚五十五(附足跟痛)
- 卷四
- 痿五十六
- 厥五十七
- 五十八
- 痫五十九
- 癫狂六十
- 惊悸怔忡六十一
- 健忘六十二
- 痛风六十三
- 疠风六十四(附身上虚痒)
- 缠喉风喉痹六十五(附咽痛咽疮)
- 头风六十六
- 头眩六十七
- 头痛六十八
- 眉眶痛六十九
- 心脾痛七十
- 胁痛七十一
- 腹痛七十二(附腹中窄狭、绞肠痧)
- 腰痛七十三(附肾着)
- 疝痛七十四(附木肾、肾囊湿疮)
- 耳聋七十五
- 鼻病七十六
- 眼目七十七
- 口齿七十八
- 破滞气七十九(附气刺痛,附诸气)
- 附脾胃八十
- 瘿气八十一(附结核)
- 跌扑损伤八十二
- 破伤风八十三
- 诸疮痛八十四(附天泡疮、冻疮)
- 卷五
- 附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