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症诗
寒伏 中哮证根,射干丸料是专门,再将天突膏肓灸,陈饮新邪绝党援。
五淋者,小便短数,淋沥不断,茎中痛是也。癃闭者,小便点滴不通,胀闷欲死是也。
二证皆膀胱之气不化,三焦之决渎不行所致,宜五苓汤主之。尿出如膏为膏淋,加萆 ;溺血茎中割痛为血淋,加桃仁、郁金、牛膝,调麝香一、二厘;因劳而得为劳淋,加人参、黄;因动气而得脐下胀痛为气淋,加紫苏、生麦芽、沉香;下如沙石为沙淋,调下黄瓜鱼脑中之石、发灰、滑石各等分为末三、四钱。癃闭服利水药不效者,即用补中益气汤,服二时许,二煎再服,即以手探吐,此开上窍以通下窍故也。或用麻黄三、四钱,杏仁十四粒,加于五淋汤中,此通阳气以达阴气法也。或用天门冬、麦门冬、桑白皮各五钱,人参、杏仁、紫菀各三钱,水煎服,此从高原以导水法也。或以白菊花根捣汁调白酒服。或以海蜇皮四两,浸去矾味,加荸荠去皮十四个水煎服。或阴虚不能配阳以化水者,宜滋肾丸。或元气自虚不能化水者,宜桂附八味丸。尤氏谓∶“重阴冱寒,地道闭塞,惟与白通汤多加葱白,阳气一至,二便立通矣,再加人尿一盏尤效。”又∶有色欲过度,似淋非淋,溺短而数,茎中痛甚,宜肉苁蓉、淫羊藿、生杜仲为主,佐以白蜜、羊脂之类方效,与淋闭之治不同。此证多系热结膀胱,故列于热证。
经义《灵兰秘典论》曰∶“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宣明五气篇》曰∶“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生气通天论》曰∶“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利。”《口问篇》曰∶“中气不足,溲便为之变。”《玉机真脏论》∶“帝曰∶‘夫子言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旁,其太过与不及,其病皆何如’。岐伯曰∶‘太过则令人四肢不举,不及则令人九窍不通,名曰重强’。”《气厥论》曰∶“胞络移热于膀胱,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膈肠不便,上为口糜。”《经脉篇》曰∶“肝所生病者遗溺,闭癃,足少阴实则闭癃。”《痹论》曰∶“肠痹者,数饮而出不得,中气喘争,时发飧泄。胞痹者,少腹膀胱按之内痛,若沃以汤,涩以小便,上为清涕。”《六元正纪大论》曰∶“阳明司天之政,民病癃闭。”
五淋症用五淋汤,随证增加纪要详,欲病似淋茎割痛,苁蓉羊藿蜜脂量。

- 哮症诗《医学实在易》
- 哮症脉乱无妨论《三指禅》
- 笑《中医词典》
- 哮症论治《类证治裁》
- 笑不止《儒门事亲》
- 哮症《时方妙用》
- 效方开后《跌打损伤回生集》
- 哮症《医学从众录》
- 效能和效价《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哮症《医学实在易》
- 效应器官《急诊医学》
- 哮症《中医名词词典》
- 效应指标《预防医学》
- 哮证《回春录》
- 些悟子《中医词典》
- 哮证《医学摘粹》
- 楔状缺损《口腔科学》
- 哮证《医学摘粹》
- 歇《中医词典》
- 哮证《中医词典》
- 歇经《中医词典》
- 哮脉案《类证治裁》
- 歇至脉《中医词典》
- 哮吼《奇效简便良方》
- 蝎《本草纲目》
- 哮吼《万病回春》
- 蝎《雷公炮制药性解》
- 哮吼《古今医鉴》
- 蝎《本草衍义》
- 哮吼《寿世保元》
- 蝎《本草备要》
《医学实在易》
- 作者:陈修园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卷一
- 十二官
- 六脏六腑纳甲诗
- 内景说
- 心说
- 肝说
- 脾说
- 肺说
- 肾说
- 胃说
- 胆说
- 大肠小肠说
- 三焦说
- 手心主说(即心包络)
- 膀胱说
- 命门说
- 附录高士宗部位说
- 经络易知
- 四诊易知
- 望色说
- 望色诗
- 辨舌说
- 辨舌诗
- 闻声诗
- 其二(僧自性着)
- 问证说
- 问证诗
- 切脉说
- 《内经》分发脏腑
- 王叔和分发脏腑
- 李濒湖分发脏腑
- 张景岳分发脏腑
- 寸关尺分诊三焦
- 脉法统论
- 持脉秘旨
- 新着八脉四言诗
- 七怪脉四言诗
- 妇人科诊脉四言诗
- 小儿验纹按额诊脉四言诗
- 诊脉别解一
- 诊脉别解二
- 《内经》诊法
- 附录徐灵胎诊脉决死生论
- 拟补徐灵胎诊脉论诗
- 运气易知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表证诸方
- 卷七
- 卷七
- 卷八
- 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