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桂枝汤 治伤风自汗,头痛项强,发热恶寒等症(凡《伤寒论》、《金匮》、《千金》、《外台》、《圣济方》俱改为小剂,以便时用,下仿此。)
水煎服,啜热粥,覆取微汗,未汗再服,一日夜可三服。此方姜、桂、甘草、大枣之辛甘以补阳,芍药、大枣、甘草之苦甘以补阴,是补剂非汗剂也。妙在服后,温啜粥,取谷气胜邪以为汗,则汗不受伤,则绝无变症之患。无论四时、南北、老幼、强弱,皆可服之。
麻黄汤 治伤寒中风发热、恶寒、头痛、身疼痛、项强、无汗而喘等证。
麻黄(去根节三钱) 桂枝(二钱) 炙草(一钱) 杏仁(二十四粒
水三杯,先煮麻黄至二杯,去沫,入诸药同煮至八分,温服,覆取微汗,不啜粥,未汗再服,一日夜可三服。此方麻杏从表以发表;桂甘从肌以达表;不啜粥者,恐其逗留麻黄之性,发汗太过也。
升麻葛根汤(钱仲阳) 治阳明伤寒中风,头疼,身痛,发热恶寒,无汗,口渴,目痛鼻干,不得卧,及阳明发斑,欲出不出,寒暄不时,人多疫疾。
愚以此方葛根可用三、四钱,升麻只用一钱许,加川芎、白芷、紫苏、黄芩、石膏之类俱可加入。
此方非《伤寒论》阳明证之正方也。但就表证而论,阳明以肌肉为表,与太阳不同,故取葛根以清肌肉之热为君,亦不啜粥者,恐胃得补而增热也。
按∶阳明证,《内经》以身热,目痛鼻干,不得卧为提纲,仲景以胃家实为提纲。前圣后圣,立说不同,或从宋人用升麻葛根汤,是宗《内经》经气之传以为治也。但葛根非阳明正药,以其宣肌络,除大热,取阳明主肌肉而蒸蒸发热之义也。《伤寒论》入手,有用桂枝汤,麻黄汤法,却无用葛根法,而传为白虎证,以及承气证,古今之治法一辙也。
小柴胡汤(方见下) 治少阳病,胁痛,目眩,耳聋,口苦,寒热往来,呕吐等症。此方《伤寒论》以太阳病邪气欲从少阳而出,取之以助枢转也。然正少阳症,亦不外此方,盖以少阳主枢,柴胡为转枢之神品,切勿以发汗诬之。
按∶头为诸阳之会,伤寒中风阳证,必有头痛。《经》云∶太阳之脉,其直者从巅入络脑,还出列下项,循肩膊由夹脊,抵腰中,故太阳头痛,脑痛而连项脊也。阳明之脉,起于鼻,络于目,交额中,故阳明头痛,额痛而连面目也。少阳之脉,起于目锐 ,上抵头角,下耳后,其支者,从耳后,入耳中,出走耳前,故少阳头痛,耳前后痛,上连头角也。

- 伤寒《医学实在易》
- 伤寒《文堂集验方》
- 伤寒《医学实在易》
- 伤寒《推拿抉微》
- 伤寒《医学实在易》
- 伤寒《仁术便览》
- 伤寒《伤寒六书》
- 伤寒《急救广生集》
- 伤寒《冷庐医话》
- 伤寒《吴鞠通医案》
- 伤寒《脉症治方》
- 伤寒《卫生易简方》
- 伤寒《医宗己任编》
- 伤寒《明医指掌》
- 伤寒《幼科释谜》
- 伤寒《明医指掌》
- 伤寒《丹溪手镜》
- 伤寒《医经原旨》
- 伤寒《时病论》
- 伤寒《古今医案按》
- 伤寒《丹溪治法心要》
- 伤寒《顾松园医镜》
- 伤寒《友渔斋医话》
- 伤寒《济阴纲目》
- 伤寒《奇效简便良方》
- 伤寒《古今医鉴》
- 伤寒《活幼心书》
- 伤寒《医学正传》
- 伤寒《活幼心书》
- 伤寒《普济方·针灸》
- 伤寒《脉因证治》
《医学实在易》
- 作者:陈修园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
- 卷一
- 十二官
- 六脏六腑纳甲诗
- 内景说
- 心说
- 肝说
- 脾说
- 肺说
- 肾说
- 胃说
- 胆说
- 大肠小肠说
- 三焦说
- 手心主说(即心包络)
- 膀胱说
- 命门说
- 附录高士宗部位说
- 经络易知
- 四诊易知
- 望色说
- 望色诗
- 辨舌说
- 辨舌诗
- 闻声诗
- 其二(僧自性着)
- 问证说
- 问证诗
- 切脉说
- 《内经》分发脏腑
- 王叔和分发脏腑
- 李濒湖分发脏腑
- 张景岳分发脏腑
- 寸关尺分诊三焦
- 脉法统论
- 持脉秘旨
- 新着八脉四言诗
- 七怪脉四言诗
- 妇人科诊脉四言诗
- 小儿验纹按额诊脉四言诗
- 诊脉别解一
- 诊脉别解二
- 《内经》诊法
- 附录徐灵胎诊脉决死生论
- 拟补徐灵胎诊脉论诗
- 运气易知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表证诸方
- 卷七
- 卷七
- 卷八
- 卷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