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寒证无传经

《叶选医衡》书籍目录

太阳篇曰∶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此言寒邪直中阴经之寒证也。始终则在一经非若热证之传经者也。人伤于寒者,自表而始,则皮肤受伤,阳气不能伸越,乃郁而成热,是为发于阳之热证,表邪不解,则以次而传经。若夫非表始而直入于阴经,不由阳郁热而来,初起便手足厥冷,或恶寒伴倦,成无热恶寒之证。始于阴经,是为发于阴之寒证,三阴所见,虽有吐痢,语证稍异,如自利不渴属太阴,自痢而渴属少阴之类,皆起于无热恶寒,乃其常耳。惟少阴有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以罕有是证,故语其变而曰反也。然则发于阴经之寒证,岂可与发于阳经之热证并论哉?热证属阳,寒证属阴,阴阳动静,造化自然。阴寒直入,只在一经无传之理。何成氏昧于此,谓其从太阳始,亦以次而传变六经,且以再传三传推之,有是理乎?《少阴篇》曰∶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者,阴主静也。乃注曰∶邪气传里深也。若此之类,无始得便厥之文。盖误认为热证,无惑乎传里之说也。《厥阴篇》曰∶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凶也。夫先厥四日者,寒邪直入厥阴阴胜也。热后三日,阳气欲复耳,非变为传经之热证也。复厥五日者,阴气胜阳,阳不能复,故曰病进。乃注曰∶先厥四日,却热三日,七日传经尽当愈。若不愈而复厥者,再作传经,盖再从太阳传里之谓也。阳经受病,必郁而成热,有先厥者乎?《灵枢》曰∶邪之中人,或中于阴,或中于阳,何尝必自太阳始耶?盖因其或寒或热,不知始终。只是厥阴证,亦无惑乎传经之失也。至若辨脉篇曰∶其脉沉而迟,不能食,身体重,大便反硬,名曰阴结也,期十四日当剧。注曰∶沉迟阴结也,不能食,身体重,阴证也。阴病见阴脉则当下,今大便硬者,为阴气结,阳不得而杂之,是名阴结。成氏知其寒证为纯阴矣,而复以传经至再三释之。夫既为阴气结固,则结固于里者,能出而传之表乎?不可下编曰∶无阳阴强,大便硬者,必清谷腹满,此即阴结之寒证也。成氏亦注曰∶阴强者寒多,阴结即里寒之证,其有传经者哉。总由不知伤寒有直入三阴之寒证,又不知寒邪与热病大不相同,其意混谓中寒则必传经。故虽知寒气胜而先厥者,概以自表而传论之。三阴注释,误者纷纷,立言垂训之士,胡为若此,学人明于取舍,始得尚友之道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叶选医衡》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叶选医衡》书籍目录
  1. 论寒证无传经《叶选医衡》
  2. 论寒暑闭塞《冯氏锦囊秘录》
  3. 论汗《景岳全书》
  4. 论寒热《华佗神方》
  5. 论汗《麻疹备要方论》
  6. 论寒热《外科理例》
  7. 论汗《原要论》
  8. 论寒热《冯氏锦囊秘录》
  9. 论汗不可纯作血看当以气看为妥《医旨绪余》
  10. 论寒热《中风论》
  11. 论汗法《医学集成》
  12. 论过期不止《济阴纲目》
  13. 论汗法《医学心悟》
  14. 论过服寒凉法当温补《济阴纲目》
  15. 论汗下《景岳全书》
  16. 论桂枝汤用赤白芍药不同《伤寒发微论》
  17. 论汗下《刘河间伤寒医鉴》
  18. 论桂枝肉桂《伤寒发微论》
  19. 论好用寒药《刘河间伤寒医鉴》
  20. 论桂枝麻黄青龙用药三证《伤寒发微论》
  21. 论合法《针灸易学》
  22. 论关馘《冯氏锦囊秘录》
  23. 论合和《备急千金要方》
  24. 论关格是脉而非症《质疑录》
  25. 论合和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26. 论怪病多属痰《冯氏锦囊秘录》
  27. 论合男女必当其年《济阴纲目》
  28. 论怪病多属痰《质疑录》
  29. 论何以得之于脚《外台秘要》
  30. 论寡妇病《外科理例》
  31. 论和法《医学集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