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第三节 热水浴(包括冷热交替浴)

《中医养生学》书籍目录

热水浴是湿热水浴的统称。根据浴水温度的高低,可再细分为温水浴和热水浴。水温在36℃~38℃之间者称温水浴;38℃以上者叫热水浴。热水浴与冷水浴交替施行则称为冷热水交替浴。

一、作用机理

(一)清洁皮肤

温热水浴可消除皮肤上的油垢,保持汗腺、毛孔通畅,提高皮肤的代谢功能和抗病能力。实验证明,一次热水浴能消除皮肤上数千万亿个微生物,故有人称之为“消毒的温床”。

(二)活血通络

由于水温和冲洗时的水压和机械按摩作用,可调节改善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扩张体表血管,加速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有利于代谢产物的排除;降低肌肉强力,减轻痉挛,从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和健康水平。

(三)振奋精神,松弛紧张

水温不同,沐浴的作用也略有差异。热水对人体起刺激作用,入浴后血压升高,心跳加快,交感神经兴奋,使人产生要活动的欲望;温水对皮肤刺激较小,新陈代谢等生理作用也进行缓慢,心脏贝荷较轻,副交感神经兴奋,起到镇静,催眠作用。

二、浴身方法

温热水浴方法很多。可在盆中洗,池内浸泡,更多的则采取淋浴方式,可施行全身沐浴,也可用局部浴,如面浴、足浴,以及湿热敷裹等。使用时,可根据需要、习惯、身体状况及现实条件灵活选择。

冷热水交替浴系热水浴与冷水浴的交替合并使用,一般程序为先热后冷。先按上述热水浴方法沐浴,使毛孔扩张,皮脂污垢清除;再以冲淋法施冷水浴。冲淋时,可按以下步骤进行:冲淋上肢→下肢→腰部→胸膛→背部→头顶。同时配合擦浴,转动肢体,以通体清爽、舒适为度。最后,用干浴巾接干全身,穿好衣服。

三、应用原则及宜忌

(一)水温适宜

沐浴的水温可根据习惯和身体情况而定。古人也主张浴水温度适体,不可太热,因水温太热则腠理开泄,蒸迫汗液,伤人津气;如长时间在热水中浸泡,会使全身体表血管扩张,心脑血流量减少,发生缺氧,引起大脑贫血甚至晕厥

(二)浴次恰当

浴身的次数无统一标准。一般来说,皮脂腺分泌旺盛者可适当增加次数;瘦人可少一点;夏天每天至少洗一次;春秋季每周一次即可;冬季十天一次;强体力劳动后出汗较多,要随时洗澡;从事某种可能污染皮肤的作业时,下班后均应洗澡;老年人洗澡不要过频。

(三)热水浴的宜忌

热水浴是一种良好的保健方法,但要科学的运用,才能达到保健的目的。

1、浴处宜暖而忌风 浴室温度应保持在20℃~25℃;注意通风,但须避免直吹冷风,《彭祖摄生养性论》讲:“勿沐浴而迎冷风。”

2、饥、饱不浴 吃饭前后30分钟内不宜沐浴。因洗澡时,内脏的血液集中到体表,胃肠道的血液供应减少,同时胃酸分泌降低,使消化能力减弱,饥饿时洗澡会引起低血糖,尤应注意。

3、少用肥皂 人的皮肤为皮脂腺分泌的脂肪所滋润、保护,如洗掉这层薄薄的油脂,皮肤即干燥易裂和脱屑。尤其老年人皮脂腺萎缩,用碱性大的肥皂,会使皮肤更干燥,降低皮肤的保护作用,使细菌得以孳生。

4、预防“晕澡” 热水浴时,出现头晕恶心胸闷心悸、口渴、出汗、四肢无力,甚至晕倒在地,称为“晕澡”,多见于老年、体弱者。预防方法是精神放松,不要有紧迫感;入浴缓慢,不要一下子把身体全都泡人水中;浴时如感头晕不适,应停止洗浴,躺在空气新鲜处,注意保暖;体弱者浴前可喝杯糖盐水,防止出汗过多;年老及有心、肺、脑疾患者不宜单独洗浴,应有人陪同,入浴时间也不宜过久。

5、患传染病、皮肤损伤、经期妇女,不宜盆浴,以免感染或交叉传染,以淋浴或擦浴为宜。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养生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养生学》书籍目录
  1. 热水浴(包括冷热交替浴)《中医养生学》
  2. 热衰竭《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3. 热水肿《中医词典》
  4. 热食汗出《类经》
  5. 热水坐浴和泡足《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6. 热实结胸《中医词典》
  7. 热死《奇效简便良方》
  8. 热实《证治准绳·幼科》
  9. 热死《奇方类编》
  10. 热湿暑三气门(法二十五条 论三篇 律十一条)《医门法律》
  11. 热嗽《圣济总录》
  12. 热盛气分《中医名词词典》
  13. 热嗽《中医词典》
  14. 热盛内实《明医指掌》
  15. 热嗽《幼幼新书》
  16. 热盛风动《中医名词词典》
  17. 热嗽《金匮翼》
  18. 热盛《明医指掌》
  19. 热嗽《奇效简便良方》
  20. 热胜则肿《中医词典》
  21. 热痰《圣济总录》
  22. 热胜则肿《中医名词词典》
  23. 热痰《傅青主男科》
  24. 热胜痈脓证九 厥阴十《伤寒悬解》
  25. 热痰《中医词典》
  26. 热胜喉痹证十一 厥阴十二《伤寒悬解》
  27. 热痰候《诸病源候论》
  28. 热胜便血证七 厥阴八《伤寒悬解》
  29. 热痰嗽《中医词典》
  30. 热胜便脓证十二 厥阴十三《伤寒悬解》
  31. 热汤《本草纲目》

《中医养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