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

《中医养生学》书籍目录

传统的运动养生法,形式一样,种类甚繁,有一招一式的锻炼方法,也有众人组合的,带有竞技性质的锻炼方法;有形成民间民俗的健身方法;也有自成套路的健身方法。不论是哪一种运动形式,都具有养生健身的作用。而为人们所喜爱,故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归纳起来,运动养生的形式大致有二:

一、形式多样的民间健身法

这类健身法大多散见于民间,方法简便,器械简单,而活动饶有趣味性。如:运动量较小,轻松和缓的散步、郊游、荡秋千、放风筝、踢毽、保健球等;运动量适中的跳绳、登高、跑马、射箭、举石锁等等。这些方法,多于娱乐中而有运动养生的内容,亦无需人更多地指导、训练,简便易行,形式多样,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健身措施。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各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风俗传统。其中以运动健身为目的的群众性活动,则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健身方法。如拔河、龙舟竞渡、摔跤、赛马、跷板、走高跷、舞龙灯、跑旱船以及各种各样的舞蹈等,即属此类。这种运动的特点,人数众多,具有竞技性质,由于各民族的风俗习惯不同,各有特定的季节、时间来开展这种群众性、普及性的活动。

二、自成套路的系统健身法

这类运动健身方法往往是建立在民间健身法基础之上的,在一定理论指导之下,有目的、有具体要求、需要经过学习和训练才能掌握的健身法。因其有一系列的连续动作,故可以使人体各部分得到较为全面、系统的锻炼,是传统运动养生法中较高层次的健身运动。运动养生的流派,主要指自成套路的健身法而言。

这些健身功法,大多源于道家和佛家,由于世代相传,又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因而形成了各种不同流派。兹简述其大要如下:

(一)道家健身术

道家健身术其理论源于老、庄,主张以养气为主,以提高生命能力,提出了“导引”、“养形”,强调了练气以养生的观点。具有代表性的道家健身功法,如华佗的“五禽戏”、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胎息经、八段锦、太极拳等,均属此类。

(二)佛家健身术

佛家健身术源于禅定修心,为保证“坐禅”的顺利进行,便需要采取一些手段,以活动筋骨、疏通血脉。于是,逐渐形成了佛家的健身功法,其具有代表性有达摩易筋经、天竺国按摩法、心意拳、罗汉十八手、少林拳、禅密功等。

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河南的中岳嵩山,是佛教禅宗和少林派武术的发掘地;一个是湖北的武当山,是道教和武当派武术的发源地。因此,以宗教言之,有道佛之分,以武术言之,有少林、武当之别。武术虽然是技击、防身之术、但其上乘功法则是以健身为宗旨。学习武术,首先是强身增力,故无论何种功法,哪个流派,都着眼于健身。尤其是当代武术的发展,均以健身强身为目的,如徒手的诸种拳、掌、脚,使用器械的剑、棍、刀、枪、鞭、钩等等。各有特色,各有所专。

运动养生的不同流派,说明了我国传统的健身术丰富多样,但彼此间又有互相渗透,互相借鉴的。因而,使得诸种功法不断丰富和发展,成为传统养生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学习、继承、发掘这些健身方法,对于保障人民健康是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的。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养生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养生学》书籍目录
  1. 运动养生的形式和流派《中医养生学》
  2. 运动养生《中医养生学》
  3. 运动养生机理、特点和原则《中医养生学》
  4. 运动性损伤《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5. 运动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6. 运动性幻觉《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7. 运动异常辨病《常见病自测》
  8. 运动性过敏《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9. 运动与控制饮食是一种有效减肥方法《减肥新法与技巧》
  10. 运动系统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11. 运动障碍《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12. 运动系统《神经病学》
  13. 运动障碍的康复《医学心理学》
  14. 运动系统《人体解剖学》
  15. 运动肘关节的肌肉《人体解剖学》
  16. 运动水土《中医词典》
  17. 运法《中医词典》
  18. 运动手关节的肌肉《人体解剖学》
  19. 运法《厘正按摩要术》
  20. 运动时呼吸的变化及调节《生理学》
  21. 运膏肓《中医词典》
  22. 运动神经元疾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23. 运功规法《诸病主病诗》
  24. 运动神经元病《神经病学》
  25. 运化胜复同歌《古今医统大全》
  26. 运动伤的急救《现代院外急救手册》
  27. 运睛除眼害法《痰火点雪》
  28. 运动前臂的肌肉《人体解剖学》
  29. 运内八卦法《厘正按摩要术》
  30. 运动疗法的分类《康复医学》
  31. 运内八卦穴法《推拿抉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