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妇女保健

《中医养生学》书籍目录

一、生理和心理特点

妇女在解剖上有胞宫,在生现上有月经、胎孕、产育、哺乳等特点,其脏腑经络气血活动的某些方面与男子有所不同。

妇女又具有感情丰富、情不自制的心理特点,精血神气颇多耗损,极易患病早衰。《千金要方》中说:“妇人之别有方者,以其始妊生产崩伤之异故也”,又说:“女人嗜欲多于丈夫,感病倍于男子,加以慈恋爱憎嫉妒忧恚……所以为病根深,疗之难瘥。故养生之家,特须教子女学习此三卷妇人方,令其精晓”。做好妇女的卫生保健,有着特殊重要的意义。他们的健康不仅影响自身寿命,还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体质和智力发展。为了预防并减少妇女疾病的发生,保证妇女的健康长寿,除了注意一般的卫生保健外,尚须注重经期、孕期、产褥期、哺乳期及更年期的卫生保健。孕期保值已在本章胎孕保健中介绍,不再复述。

二、养生指导

(一)经期保健

景岳全书·妇人规》论月经病的病因时说:“盖其病之肇端,则或思虑,或由郁怒,或以积劳,或以六淫饮食”。可见,经期应当于饮食、精神、生活起居各方面谨慎调摄。

1、保持清洁 行经期间,血室正开,邪毒易于入侵致病,必须保持外阴、内裤、月经带、垫纸的清洁,勤洗勤换内裤、月经带,并置于日光下晒干,月经纸要柔软清洁、勤换。洗浴宜淋浴,不可盆浴、游泳,严禁房事、阴道检查。如因诊断必须做阴道检查者,应在消毒情况下进行。

2、寒温适宜 《女科经论》说:“寒温乖适,经脉则虚,如有风冷,虚则乘之。邪搏于血,或寒或温,寒则血结,温则血消,故月经乍多乍少,为不调也”。指出经期宜加强寒温调摄,尤当注意保暧,避免受寒,切勿涉水、淋雨、冒雪、坐卧湿地、下水田劳动。严禁游泳、冷水浴,忌在烈日高温下劳动。否则,每致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等证。

3、饮食宜忌 月经期间,经血溢泄,多有乳房胀痛,少腹堕胀,纳少便溏等肝强脾弱现象,应摄取清淡而富有营养之食品。忌食生冷、酸辣辛热香燥。多食酸辣辛热香燥之品,每助阳耗阴,致血分蕴热,迫血妄行,令月经过多。过食生冷则经脉凝涩,血行受阻,致使经行不畅、痛经、闭经。也不宜过量饮酒,以免刺激胞宫,扰动气血,影响经血的正常进行。

4、调和情志 《校注妇人良方》指出:“积想在心,思虑过度,多致劳损。……盖忧愁思虑则伤心,而血逆竭,神色失散,月经先闭。……若五脏伤遍则死。自能改易心志,用药扶持,庶可保生”,强调情志因素对月经的影响极大。经期,经血下泄,阴血偏虚,肝失濡养,不得正常疏泄,每产生紧张忧郁、烦闷易怒之心理,出现乳房胀痛腰酸疲乏、少腹堕胀等症。因此,在经前和经期都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七情过度。否则,会引起脏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逆乱,轻则加重经间不适感,导致月经失调,重则闭经、患痨瘵等症。

5、活动适量 经期以溢泻经血为主,需要气血调畅。适当活动,有利于经行畅利,减少腹痛,但不宜过劳、要避免过度紧张疲劳、剧烈运动及重体力劳动。若劳倦过度则耗气动血,可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等证。

(二)产褥期保健

产后6~8周时间内属产褥期。由于分娩时耗气失血,机体处于虚弱多瘀的状态,需要较长时间的精心调养。《千金要方·求子》指出:“妇人产讫,五脏虚羸”,“所以妇人产后百日以来,极须殷勤、忧畏,勿纵心犯触,及即便行房,若有所犯,必身反强直,犹如角弓反张,名曰蓐风”,产后调援对于产妇的身体恢复、婴儿的哺乳具有积极意义。

1、休息静养,劳逸适度 产后充分休息静养,有利于生理功能的恢复。产妇的休息环境必须清洁安静,室内要温暖舒适、空气流通。冬季宜注意保暖,预防感冒煤气中毒。夏季不宜紧闭门窗、衣着过厚,以免发生中暑。但是,不宜卧于当风之处,以免邪风乘虚侵袭。

产后24小时必须卧床休息,以恢复分娩时的疲劳及盆底肌肉的张力,不宜过早操劳负重,避免发生产后血崩、阴挺下脱等病。睡眠要充足,要经常变换卧位,不宜长期仰卧,以免子宫后倾。然而,静养绝非完全卧床,除难产或手术产外,一般顺产可在产后24小时起床活动,并且逐渐增加活动范围,以相进恶露畅流、子宫复元,恢复肠蠕动,令二便通畅,有利于身体康复。

2、增加营养,饮食有节 产妇于分娩时,身体受到一定耗损,产后又需哺乳,加强营养,实用必要。然而,必须注意补不碍胃、不留瘀血。当忌食油腻和生冷瓜果,以防损伤脾胃和恶露留滞不下,也不宜吃辛热伤津之食,预防大便困难和恶露过多。产妇的饮食宜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吸收,又富有营养及足够的热量和水分。产后1~3天的新产妇可食小米粥、软饭、炖蛋和瘦肉汤等。此后,凡蛋、奶、肉、骨头汤、豆制品、粗粮、蔬菜均可食用,但需精心细做,水果可放在热水内温热后再吃。另外,可辅佐食疗进补,以助机体恢复。如脾胃虚弱者可服山药扁豆粳米粥,肾虚腰疼者食用猪腰子菜末粥,产后恶露不畅者可服当归生姜羊肉汤益母草红糖水、(米劳)糟等。饮食宜少量多餐,每日可进餐4~5次,不可过饥过饱。

3、讲究卫生,保持清洁 产褥期因有恶露排出,产后汗液较多,且血室正开,易感邪毒,故宜经常擦浴淋浴,更需特别注意外阴清洁,预防感染。每晚宜用温开水洗涤外阴,勤换会阴垫。如有伤口,应使用消毒敷料,亦可用药液熏洗,有利于消肿止痛。内衣裤、月经带要常洗晒,产后百日之内严禁房事。产后四周不能盆浴,以防邪毒入侵引发其他疾病,不利于胞宫恢复。

产褥期应注意二便通畅。分娩后往往缺乏尿感。应设法使产妇于产后4--6小时排尿,以防胀大的膀胱影响子宫收缩。如若产后4~8小时仍不能自解小便,应采取措施。产后因卧床休息,肠蠕动减弱,加之会阴疼痛,常有便秘,可给番泻叶促使排便。

此外,产妇分娩已重伤元气,需给予关心体贴,令其情怀舒畅,可以防止产后病的发生。

(三)哺乳期保健

哺乳期的妇女处于产后机体康复的过程,又要承担哺育婴儿的重任,该期保健对母子都很重要。

1、哺乳卫生 产后将乳头洗净,在乳头上涂抹植物油,使乳头的积垢及痂皮软化,然后用肥皂水及清水洗净。产后8--12小时即可开奶。每次哺乳前,乳母要洗手,用温开水清洗乳头,避免婴儿吸入不洁之物。哺乳后也要保持乳头清洁和干燥,不要让婴儿含着乳头入睡。如仍有余乳,可用手将乳汁挤出,或用吸奶器吸空,以防乳汁淤积而影响乳汁分泌或发生乳。刚开始哺乳时,可出现蒸乳反应,乳房往往胀硬疼痛,可作局部热敷,使乳络通畅,乳汁得行,也可用中药促其通乳。若出现乳头皲裂成乳痈,应及时医治。

哺乳要定时,这样可预防婴儿消化不良,有利于母亲的休息。一般每隔3~4小时一次,哺乳时间为15~20分钟。哺乳至十个月左右可考虑断奶。

2、饮食营养 《类证治裁》说:“乳汁为气血所化,而源出于胃,实水谷之精华也”。产后乳汁充足与否、质量如何,与脾胃盛衰及饮食营养密切相关。乳母应加强饮食营养,增进食欲,多喝汤水,以保证乳汁的质量和分泌量。忌食刺激性食品,勿滥用补品。如乳汁不足,可多喝鱼汤、鸡汤猪蹄汤等。若乳汁自出或过少,需求医诊治。

3、起居保健 疲劳过度,情志郁结,均可影响乳什的正常分泌。乳母必须保持心情舒畅,起居有时,劳逸适度。还要注意避孕。用延长哺乳动作为避孕的措施是不可靠的。最好用避孕工具,勿服避孕药,以免抑制乳汁的分泌。

4、慎服药物 许多药物可以经过乳母的血循环进入乳汁。例如,乳母服大黄可使婴儿泄泻。现代研究表明,阿托品、四环素、红霉素、苯巴比妥及磺胺类,都可从乳腺排出。如长期或大量服用,可使婴儿发生中毒。因此,乳母于哺乳期应慎服药物。

(四)更年期保健

妇女在45~50岁进入更年期。更年期是女性生理机能从成熟到衰退的一个转变时期,亦是从生育机能旺盛转为衰退乃至丧失的过渡时期。由于肾气渐衰,冲任二脉虚惫,可致阴阳失调,出现头晕目眩、头痛耳鸣心悸失眠、烦躁易怒或忧郁,月经紊乱、烘热汗出等症,称为更年期综合征,轻重因人而异。如果调摄适当,可避免或减轻更年期综合征,或缩短反应时间。更年们的妇女应注意几个问题。

1、自我稳定情绪 更年期妇女应当正确认识自己的生理变化,解除不必要的思想负担,排除紧张恐惧、消极焦虑的心理和无端的猜疑。避免不良的精神刺激。遇事不怒。心中若有不快,可与亲朋倾诉宣泄。可根据自己的性格爱好选择适当的方式怡情养性。要保持乐观情绪,胸怀开阔,树立信心,度过短暂的更年期,又会重新步入人生坦途。

2、饮食调养 更年期妇女的饮食营养和调节重点是顾护脾肾、充养肾气,调节恰当可以从根本上预防或调治其生理功能的紊乱。更年期妇女其肾气衰,天癸将竭,月经频繁,经血量多,经期延长,往往出现贫血,可选食鸡蛋、动物内脏、瘦肉、牛奶等高蛋白食物以及菠菜油菜西红柿,桃、橘等绿叶蔬菜和水果纠正贫血。患有阴虚阳亢型的高血压患者,可摄食粗粮(小米玉米渣、麦片等)、覃类(蘑菇香菇等)、芹菜苹果山楂酸枣桑椹、绿叶茶等以降压安神,应当少吃盐,不要吃刺激性食品,如酒、咖啡、浓茶、胡椒等。平时可选食黑木耳、黑芝麻胡桃等补肾食品。

3、劳逸结合 更年期妇女应注重劳逸结合,保证睡眠和休息。但是过分贪睡反致懒散萎靡,不利于健康。只要身体状况好,就应从事正常的工作,还应参加散步、太极拳、气功等运动量不大的体育活动及力所能及的劳动,以调节生活,改善睡眠和休息,避免体重过度增加。要注意个人卫生。

4、定期做好身体检查 对于更年期综合征患者,除了注意情志、饮食、起居、劳逸外,适当对症合理用药是必要的,可以改善症状。尤其要注意定期检查。女性更年期常有月经紊乱,也是女性生殖器官肿瘤的好发年龄,若出现月经来潮持续10天以上仍不停止,或月经过多而引起贫血趋势时,则需就医诊治。若绝经阴道出血白带增多,应及时就诊做有关检查,及时处理。在更年期阶段,最好每隔半年至一年做一次体检,包括防癌刮片,以便及早发现疾病,早期治疗。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中医养生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中医养生学》书籍目录
  1. 妇女保健《中医养生学》
  2. 妇女白浊《中医词典》
  3. 妇女保健《妇产科学》
  4. 妇女白淫《中医词典》
  5. 妇女保健计指标统《妇产科学》
  6. 妇科总论《寿世保元》
  7. 妇女鳖瘕秘方《华佗神方》
  8. 妇科总括《妇科心法要诀》
  9. 妇女产后病《医宗金鉴》
  10. 妇科总括《医宗金鉴》
  11. 妇女齿疏《女科切要》
  12. 妇科诊断《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3. 妇女赤白带下论(妇科心镜 下)《古今医统大全》
  14. 妇科杂病小论《中医妇科学》
  15. 妇女出痘行经《医宗金鉴》
  16. 妇科一切部《本草易读》
  17. 妇女出痘行经《痘疹心法要诀》
  18. 妇科验方《肯堂医论》
  19. 妇女疮疹证治歌括《冯氏锦囊秘录》
  20. 妇科述略《客尘医话》
  21. 妇女的疾病《中医之钥》
  22. 妇科论《医学源流论》
  23. 妇女痘疹证治歌(凡十二首,共十一方)《幼幼集成》
  24. 妇科检查及常用特殊检查《妇产科学》
  25. 妇女狐瘕秘方《华佗神方》
  26. 妇科检查《中医妇科学》
  27. 妇女经病《仁术便览》
  28. 妇科疾病自测《常见病自测》
  29. 妇女蛇瘕秘方《华佗神方》
  30. 妇科疾病的治疗原则《中医妇科学》
  31. 妇女失志经闭《中医词典》

《中医养生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