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水谷痢
水谷痢者,糟粕脓血杂下,腹微疼,频频登圊("圊":读如青。便桶,一作厕所。"频频登圊",是指大便频频欲解,屡有入厕之意。),饮食少餐,四肢困倦,脉来细小无力或关部兼弦,此因脾胃虚寒,虚则健运无力,寒则消化失能,当用暖培卑监法治之。亦当详其病因,如因风木克土,土虚不运,宜本方内加白芍、防风;因劳役过度,脾阳困倦者,加黄芪、荷叶;因下焦无火,不能熟腐者,加故纸、吴萸;因痢后中虚,饮食停积者,加陈皮、楂肉。总之,痢症不离乎脾胃有病,或木胜,或火衰,因症加减,庶乎无误。
『歌括』
水谷痢下腹微痛,糟粕脓血频登圊,
细缓无力关兼弦,饮食少餐四肢困,
脾胃虚寒难消谷,暖培卑监加所因;
风木克土加防芍,劳困脾阳芪荷增;
下焦无火萸故纸;痢后虚积加楂陈。
痢症不离脾胃病,木胜火衰随症行。

- 水谷痢《时病论歌括新编》
- 水谷痢《中医名词词典》
- 水谷痢《中医词典》
- 水谷痢《时病论歌括新编》
- 水谷痢《时病论》
- 水谷利《中医词典》
- 水谷痢方一十首《外台秘要》
- 水谷廓《中医词典》
- 水谷痢候《巢氏病源补养宣导法》
- 水沟(一名人中)《针灸大成》
- 水谷痢候《诸病源候论》
- 水沟《针灸学》
- 水谷痢秘方《华佗神方》
- 水沟《中医词典》
- 水谷泻《中医词典》
- 水膏药治诸毒如神《急救广生集》
- 水谷泻《幼幼新书》
- 水膏药《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水谷之海《中医词典》
- 水疳《中医词典》
- 水谷之精《中医词典》
- 水甘草《证类本草》
- 水蛊《圣济总录》
- 水府丹《妇人大全良方》
- 水蛊《奇效简便良方》
- 水肤胀鼓胀肠覃石瘕《针灸甲乙经》
- 水蛊《急救良方》
- 水风《解围元薮》
- 水蛊方四首《外台秘要》
- 水分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水蛊候《诸病源候论》
《时病论歌括新编》
- 周选堂(着)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方)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解肌散表法
- (二)微辛轻解法
- (三)顺气搜风法
- (四)活血祛风法
- (五)宣窍导痰法
- (六)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七)辛凉解表法 同卷一、[三---(六)]
- (八)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九)两解太阳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八方)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培中泻木法
- (二)补火生土法
- (三)暖培卑监法
- (四)补中收脱法
- (五)通利州都法
- (六)清凉涤暑法
- (七)化痰顺气法
- (八)楂曲平胃法
- (九)增损胃苓法
- (十)清痢荡积法
- (十一)温化湿邪法
- (十二)调中开噤法
- (十三)调中畅气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二)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 (三)祛暑解毒法
- (四)增损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 (五)清暑开痰法
- (六)却暑调元法
- (七)清离定巽法
- (八)凉解里热法 同卷一[三---(二)]
- (九)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十)清宣金脏法
- (十一)加味二陈法
- (十二)甘咸养阴法
- (十三)治乱保安法
- (十四)挽正回阳法
- (十五)芳香化浊法
- (十六)金水相生法
- (十七)二活同祛法
- 四、备用成方(计二十三方)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清宫捍疟法
- (二)辛散太阳法
- (三)宣透膜原法
- (四)和解兼攻法
- (五)甘寒生津法
- (六)宣阳透伏法
- (七)补气升阳法
- (八)营卫双调法
- (九)双甲搜邪法
- (十)清宣温化法
- (十一)清凉透邪法 同卷一[三---(七)]
- (十二)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十三)宣窍导痰法 同卷二[三---(五)]
- (十四)芳香化浊法 同卷四[三---(十五)]
- (十五)化痰顺气法 同卷三[三---(七)]
- (十六)楂曲平胃法 同卷三[三---(八)]
- (十七)调中畅气法 同卷三[三---(十三)]
- (十八)润下救津法 同卷一[三---(十)]
- (十九)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二十)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 (二十一)苦温平燥法 同卷六[三---(二)]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宣疏表湿法
- (二)辛热燥湿法
- (三)苦温平燥法
- (四)松柏通幽法
- (五)辛散太阳法 同卷五[三---(二)]
- (六)清宣温化法 同卷五[三---(十)]
- (七)宣透膜原法 同卷五[三---(三)]
- (八)宣阳透伏法 同卷五[三---(六)]
- (九)通利州都法 同卷三[三---(五)]
- (十)增损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 (十一)金水相生法 同卷四[三---(十六)]
- (十二)祛热宣窍法 同卷一[三---(五)]
- (十三)润下救津法 同卷一[三---(十)]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七方)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