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一:李序
余生当民元初造,尝睹旧时执政者多不关心民瘼,凡百废弛,医防间加事制度不讲,最能导致疫病流行,民病夭折者众矣。是故曩昔乡前辈之治医者,苟能立足社会,稍负声誉,率由精娴温热暑湿及疫病之治。足见中医药所关社会民生至巨,而中医药学术之发展,自是中华民族与疾病作斗争之经验总结,弥足贵也。
今幸解放以来,"预防为主"为医药卫生四大方针之一,而防疫保健事业,与之相适应蓬勃兴起,遂使烈性传染病如天花已经绝迹,鼠疫、霍乱接近绝迹。惟常见病如春温、夏暑、秋燥等每随季节性而发病剧增者,大抵有之。
周老医师从事中医数十年,学识经验,俱称上乘,夙为余所景仰。晚年息影家园,惧中医时病之学湮也,爰取雷丰《时病论》之书,撮其大意,厘为新编,缀以歌括,便利初学。余受而读之,见其文字流畅,说理透彻,立法精详,其处方用药又大都结合临床实用,以视雷氏原书,远为精审矣。学者苟能从此引而申之,触类而旁通之,则温热暑湿及时疫之治,皆能探其骊珠,得其涯略,一破中医能治慢性病而不能治急性病之陋见,厥功伟哉!
抑吾有更进一言者,以周老医师学之渊博,,才之闳肆,若能秉如椽之笔,绍炎黄之绪余,发灵兰之幽光,使中医学术得以发扬而光大之,则造福群黎,有裨后世,其成就更不可限量也。凉风天末,寄语故人,其亦首肯吾言者乎,吾将伫以俟之矣。是为序。
时在一九八二年八月乡学弟李培生
敬识于湖北中医学院

- 序一:李序《时病论歌括新编》
- 序一:李序《时病论歌括新编》
- 序意《素灵微蕴》
- 序一《脉诀刊误》
- 叙《医学集成》
- 序一《医经国小》
- 叙《金匮悬解》
- 序一《宋本备急灸法》
- 叙《仿寓意草》
- 序一《医学真传》
- 叙《伤寒补例》
- 序一《疯门全书》
- 叙《麻疹阐注》
- 序一《广瘟疫论》
- 叙《松峰说疫》
- 序一《医学指归》
- 叙《望诊遵经》
- 序一《外科精要》
- 叙《医旨绪余》
- 序一《存存斋医话稿》
- 叙《立斋外科发挥》
- 序一《医学妙谛》
- 叙《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序一《本草撮要》
- 叙《针灸神书》
- 序一《本草择要纲目》
- 叙《汤头歌诀》
- 序一《本草经解》
- 叙《眼科阐微》
- 序一《古今医彻》
- 叙《女科指掌》
《时病论歌括新编》
- 周选堂(着)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方)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解肌散表法
- (二)微辛轻解法
- (三)顺气搜风法
- (四)活血祛风法
- (五)宣窍导痰法
- (六)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七)辛凉解表法 同卷一、[三---(六)]
- (八)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九)两解太阳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八方)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培中泻木法
- (二)补火生土法
- (三)暖培卑监法
- (四)补中收脱法
- (五)通利州都法
- (六)清凉涤暑法
- (七)化痰顺气法
- (八)楂曲平胃法
- (九)增损胃苓法
- (十)清痢荡积法
- (十一)温化湿邪法
- (十二)调中开噤法
- (十三)调中畅气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二)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 (三)祛暑解毒法
- (四)增损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 (五)清暑开痰法
- (六)却暑调元法
- (七)清离定巽法
- (八)凉解里热法 同卷一[三---(二)]
- (九)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十)清宣金脏法
- (十一)加味二陈法
- (十二)甘咸养阴法
- (十三)治乱保安法
- (十四)挽正回阳法
- (十五)芳香化浊法
- (十六)金水相生法
- (十七)二活同祛法
- 四、备用成方(计二十三方)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清宫捍疟法
- (二)辛散太阳法
- (三)宣透膜原法
- (四)和解兼攻法
- (五)甘寒生津法
- (六)宣阳透伏法
- (七)补气升阳法
- (八)营卫双调法
- (九)双甲搜邪法
- (十)清宣温化法
- (十一)清凉透邪法 同卷一[三---(七)]
- (十二)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十三)宣窍导痰法 同卷二[三---(五)]
- (十四)芳香化浊法 同卷四[三---(十五)]
- (十五)化痰顺气法 同卷三[三---(七)]
- (十六)楂曲平胃法 同卷三[三---(八)]
- (十七)调中畅气法 同卷三[三---(十三)]
- (十八)润下救津法 同卷一[三---(十)]
- (十九)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二十)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 (二十一)苦温平燥法 同卷六[三---(二)]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宣疏表湿法
- (二)辛热燥湿法
- (三)苦温平燥法
- (四)松柏通幽法
- (五)辛散太阳法 同卷五[三---(二)]
- (六)清宣温化法 同卷五[三---(十)]
- (七)宣透膜原法 同卷五[三---(三)]
- (八)宣阳透伏法 同卷五[三---(六)]
- (九)通利州都法 同卷三[三---(五)]
- (十)增损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 (十一)金水相生法 同卷四[三---(十六)]
- (十二)祛热宣窍法 同卷一[三---(五)]
- (十三)润下救津法 同卷一[三---(十)]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七方)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