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按
温病学说,争议较多。就一般讲:有伏气温病,外感温病之别,王士雄辨之甚明。此篇所论,主要是伏气温病,即《黄帝内经素问》"冬伤于寒,春必病温"之旨。伏气温病的特点是由里出表,初起舌润无苔,脉软或弦或微数,口不渴而心烦恶热,治宜清营阴,冀其由血转气。如舌苔渐多,则清其气分。又如初起舌绛咽干,甚或肢冷脉伏,此温邪伤阴之候(肢冷脉伏是假象)亟宜大清阴分伏邪,随症施治,雷氏已详言之。外感温病,多由口鼻而入,首先犯肺,多见发热咳嗽,口渴,不恶寒(亦有初微恶寒,口不渴,至二、三日后才口渴不恶寒者)。两寸脉大,右寸更盛,治宜辛凉轻剂为先,若有所夹,又需通变。若清解不已,邪从气分及于中下焦,是为顺传。如胃腑便结,可用白虎承气之属。亦有从皮毛而入者,初起发热头晕,口燥肢软,脉滑数,舌淡苔薄,治宜辛凉透表法为先。若内陷心包,则为逆传。症见神昏谵语等候,治宜犀角地黄之属。至于入营入血,变症繁多,有前贤之书在,临机应变可也。
另有一说,谓新伏之邪,不在于感邪后发病迟早,主要是通过临床症状的分析,以区分温病初起的不同类型。并认为新感温病,初病在表,以发热恶寒、无汗或少汗、头痛咳嗽、脉浮数、苔薄白等为主要表现。如传变入里,则以灼热烦躁、口渴、溺赤、舌红、苔黄等热郁于里的症候为主要表现。其病程较新感为重,病程较长。其传变趋向,既可达表,又可陷里(见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温病学》)。其意是否认伏邪的存在。特附此以供参考。
此外,对晚发一症,雷氏谆谆告诫,春时晚发与秋时晚发,要截然分清,前者是冬令受寒未即发病,至来年清明后、夏至前触动伏气而发,属温病范畴。后者是夏令受暑未即发病,至秋为秋凉之气所触而发,似疟非疟,已任篇名之为秋时晚发,属暑病范畴。叶香岩氏言之甚详。宜明辨之,慎勿以同名而误同一治也。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按《时病论歌括新编》
- 选案《医述》
- 璇玑《针灸学》
- 选案《痧疹辑要》
- 璇玑《中医词典》
- 选定检验方法和计算统计量《预防医学》
- 璇玑《气功外气疗法》
- 选饭《中医词典》
- 璇玑《针灸大成》
- 选方《重楼玉钥续编》
- 漩浊《中医词典》
- 选录王肯堂辨十嗽与五脏咳以便参考。《评琴书屋医略》
- 漩多《中医词典》
- 选录王肯堂先生论痰中见血一症。《评琴书屋医略》
- 旋转屈伸法《中医词典》
- 选苗《医宗金鉴》
《时病论歌括新编》
- 周选堂(着)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方)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解肌散表法
- (二)微辛轻解法
- (三)顺气搜风法
- (四)活血祛风法
- (五)宣窍导痰法
- (六)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七)辛凉解表法 同卷一、[三---(六)]
- (八)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九)两解太阳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八方)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培中泻木法
- (二)补火生土法
- (三)暖培卑监法
- (四)补中收脱法
- (五)通利州都法
- (六)清凉涤暑法
- (七)化痰顺气法
- (八)楂曲平胃法
- (九)增损胃苓法
- (十)清痢荡积法
- (十一)温化湿邪法
- (十二)调中开噤法
- (十三)调中畅气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二)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 (三)祛暑解毒法
- (四)增损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 (五)清暑开痰法
- (六)却暑调元法
- (七)清离定巽法
- (八)凉解里热法 同卷一[三---(二)]
- (九)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十)清宣金脏法
- (十一)加味二陈法
- (十二)甘咸养阴法
- (十三)治乱保安法
- (十四)挽正回阳法
- (十五)芳香化浊法
- (十六)金水相生法
- (十七)二活同祛法
- 四、备用成方(计二十三方)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清宫捍疟法
- (二)辛散太阳法
- (三)宣透膜原法
- (四)和解兼攻法
- (五)甘寒生津法
- (六)宣阳透伏法
- (七)补气升阳法
- (八)营卫双调法
- (九)双甲搜邪法
- (十)清宣温化法
- (十一)清凉透邪法 同卷一[三---(七)]
- (十二)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十三)宣窍导痰法 同卷二[三---(五)]
- (十四)芳香化浊法 同卷四[三---(十五)]
- (十五)化痰顺气法 同卷三[三---(七)]
- (十六)楂曲平胃法 同卷三[三---(八)]
- (十七)调中畅气法 同卷三[三---(十三)]
- (十八)润下救津法 同卷一[三---(十)]
- (十九)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二十)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 (二十一)苦温平燥法 同卷六[三---(二)]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宣疏表湿法
- (二)辛热燥湿法
- (三)苦温平燥法
- (四)松柏通幽法
- (五)辛散太阳法 同卷五[三---(二)]
- (六)清宣温化法 同卷五[三---(十)]
- (七)宣透膜原法 同卷五[三---(三)]
- (八)宣阳透伏法 同卷五[三---(六)]
- (九)通利州都法 同卷三[三---(五)]
- (十)增损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 (十一)金水相生法 同卷四[三---(十六)]
- (十二)祛热宣窍法 同卷一[三---(五)]
- (十三)润下救津法 同卷一[三---(十)]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七方)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