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倪松亭治湿总则
治湿之道非止一端,如湿在皮肤者,宜用麻、桂二术之属以表其汗,亦有羌防白芷之风药以胜之者,譬如清风荐爽(1),湿气自消也。水湿积于肠胃,肚腹肿胀者,宜用遂戟芫牵之属以攻其下,譬如水满沟渠,非导之不去也。寒湿在于肌肉筋骨之间,拘挛作痛或麻木不仁者,宜用姜附丁桂之属以温其经,譬如太阳中天,则湿自干也。湿气在脏腑之内,肌肤之外,微而不甚者,宜用苍术朴夏之属以健脾燥湿,譬如些微之湿,以灰土掺之,则湿自燥也。湿气在于小肠膀胱,或肿或渴,或小便不通,宜用二苓车泽之属以渗利之,譬如水溢沟浍,非疏通其道不达也。均按其病因而分治之。
『歌括』
治湿之道非一式,细察其因辨症治。
皮湿桂麻二术汗,或羌防芷以胜之。
湿积胃肠腹肿胀,遂戟芫牵攻下施。
寒湿肌肉筋骨犯,拘挛作痛麻不知,
姜附丁桂温经用,太阳中天湿自除。
内湿脏腑外肌肤,微而不重朴二术。
湿在膀胱尿涩渴,或肿二苓车泽适。

- 倪松亭治湿总则《时病论歌括新编》
- 倪少南右颊车浮肿疼痛《孙文垣医案》
- 倪维德《中医词典》
- 倪少南内人经行如崩头晕《孙文垣医案》
- 倪维德《中医词典》
- 倪二南内人小水不禁《孙文垣医案》
- 倪五娘子口眼歪斜《孙文垣医案》
- 倪二南内人小产小腹痛晕厥《孙文垣医案》
- 倪向仁《中医词典》
- 泥瘿《中医词典》
- 倪向仁《中医词典》
- 泥瘿《中医词典》
- 倪枝维《中医词典》
- 泥丸脂《中医词典》
- 倪枝维《中医词典》
- 泥丸脂《中医词典》
- 倪朱谟《中医词典》
- 泥丸宫《中医词典》
- 倪朱谟《中医词典》
- 泥丸宫《中医词典》
- 倪洙龙《中医词典》
- 泥丸《中医词典》
- 倪洙龙《中医词典》
- 泥丸《中医词典》
- 倪宗贤《中医词典》
- 泥沙入目《奇效简便良方》
- 倪宗贤《中医词典》
- 泥鳅疽《中医词典》
- 鲵鱼《证类本草》
- 泥鳅疽《中医词典》
- 拟5羟色胺神经递质类药物《减肥新法与技巧》
《时病论歌括新编》
- 周选堂(着)
- 序一:李序
- 序二:章序
- 序三:徐序
- 编者的话
- 卷一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方)
- 卷二 春伤于风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解肌散表法
- (二)微辛轻解法
- (三)顺气搜风法
- (四)活血祛风法
- (五)宣窍导痰法
- (六)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七)辛凉解表法 同卷一、[三---(六)]
- (八)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九)两解太阳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八方)
- 卷三 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飧泄
- (二)洞泄
- (三)寒泻
- (四)火泻
- (五)暑泻
- (六)湿泻
- (七)痰泻
- (八)食泻(附:饮泻)
- (九)风痢
- (十)寒痢
- (十一)热痢(附:暑痢)
- (十二)湿痢
- (十三)噤口痢
- (十四)水谷痢
- (十五)休息痢
- (十六)五色痢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培中泻木法
- (二)补火生土法
- (三)暖培卑监法
- (四)补中收脱法
- (五)通利州都法
- (六)清凉涤暑法
- (七)化痰顺气法
- (八)楂曲平胃法
- (九)增损胃苓法
- (十)清痢荡积法
- (十一)温化湿邪法
- (十二)调中开噤法
- (十三)调中畅气法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四 夏伤于暑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二)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 (三)祛暑解毒法
- (四)增损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 (五)清暑开痰法
- (六)却暑调元法
- (七)清离定巽法
- (八)凉解里热法 同卷一[三---(二)]
- (九)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十)清宣金脏法
- (十一)加味二陈法
- (十二)甘咸养阴法
- (十三)治乱保安法
- (十四)挽正回阳法
- (十五)芳香化浊法
- (十六)金水相生法
- (十七)二活同祛法
- 四、备用成方(计二十三方)
- 卷五 夏伤于暑秋必痎疟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一)风疟
- (二)暑疟
- (三)寒疟
- (四)湿疟
- (五)温疟
- (六)瘴疟
- (七)瘅疟
- (八)牝疟
- (九)痰疟
- (十)食疟
- (十一)疫疟
- (十二)虚疟
- (十三)劳疟
- (十四)疟母
- (十五)三日疟
- (十六)伏暑
- (十七)秋暑(附:秋凉)
- 选按
- 三、拟用诸法
- (一)清宫捍疟法
- (二)辛散太阳法
- (三)宣透膜原法
- (四)和解兼攻法
- (五)甘寒生津法
- (六)宣阳透伏法
- (七)补气升阳法
- (八)营卫双调法
- (九)双甲搜邪法
- (十)清宣温化法
- (十一)清凉透邪法 同卷一[三---(七)]
- (十二)清热保津法 同卷一[三---(八)]
- (十三)宣窍导痰法 同卷二[三---(五)]
- (十四)芳香化浊法 同卷四[三---(十五)]
- (十五)化痰顺气法 同卷三[三---(七)]
- (十六)楂曲平胃法 同卷三[三---(八)]
- (十七)调中畅气法 同卷三[三---(十三)]
- (十八)润下救津法 同卷一[三---(十)]
- (十九)辛温解表法 同卷一[三---(一)]
- (二十)清凉涤暑法 同卷三[三---(六)]
- (二十一)苦温平燥法 同卷六[三---(二)]
- 四、备用成方(计十六方)
- 卷六 秋伤于湿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一)宣疏表湿法
- (二)辛热燥湿法
- (三)苦温平燥法
- (四)松柏通幽法
- (五)辛散太阳法 同卷五[三---(二)]
- (六)清宣温化法 同卷五[三---(十)]
- (七)宣透膜原法 同卷五[三---(三)]
- (八)宣阳透伏法 同卷五[三---(六)]
- (九)通利州都法 同卷三[三---(五)]
- (十)增损胃苓法 同卷三[三---(九)]
- (十一)金水相生法 同卷四[三---(十六)]
- (十二)祛热宣窍法 同卷一[三---(五)]
- (十三)润下救津法 同卷一[三---(十)]
- 四、备用成方(计十二方)
- 卷七 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大意
- 一、概述
- 二、分述
- 三、拟用诸法
- 四、备用成方(计七方)
- 卷八 冬伤于寒大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