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浊
运动性蛋白尿
臧某某,女,25岁
【初诊】
近3个月来,经常发现小便混浊,排尿时并无异常感觉。经尿常规化验,蛋白++。后多次验尿,发现晨尿蛋白阴性,日间常为强阳性。经某医院检查,怀疑为运动性蛋白尿,嘱其卧床休息,避免体力活动。行之月余,愈感疲乏无力,验尿蛋白仍为+++。诊脉濡滑且数,舌红苔黄且腻,夜寐梦多。热在血分,先用清化方法。并嘱其每日运动锻炼,散步为主,不可依赖卧床。
荆芥6克,防风6克,白芷6克,独活6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茅芦根各10克,大黄1克,七付
【二诊】
药后验尿蛋白已减为+,夜寐转安,精神体力明显好转,每日遵医嘱早晚各散步1~2小时,散步后自觉身体舒适,信心因之大增。脉象仍属弦滑,舌红苔腻,湿热蕴郁,仍用清化方法。
荆芥6克,防风6克,白芷6克,独活6克,生地榆10克,赤芍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茅芦根各10克,大黄1克,焦三仙各10克,七付
【三诊】
昨日尿常规检验结果,蛋白+,白细胞0~2。每目早晚坚持散步2小时,自觉体力增加。脉仍弦滑,舌红苔白,继用前法进退。
荆芥6克,防风6克,苏叶6克,独活6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赤芍10克,茅芦根各10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大黄1克,七付
【四诊】
药后尿蛋白转阴。活动后也未出现阳性。脉象濡滑,舌红苔薄,仍用前法加减。饮食禁忌与运动锻炼,仍须坚持,不可半途而废。
荆芥6克,防风6克,苏叶10克,白芷6克,生地榆10克,炒槐花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赤芍10克,茅芦根各10克,大黄1克,焦三仙各10克,水红花子10克,七付
后以上方加减治疗三个月,尿蛋白始终保持阴性。遂停药观察,未见复发。
【按】:本案值得探讨处是运动锻炼与治疗慢性肾病的关系。按照传统的观点,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衰竭等都要注意休息,尽量避免体力活动,病情严重时必须绝对卧床休息。这几乎成了一条约定俗成的规则,多少年来,临床医生都是这样要求患者的,至今仍然如此,从未有人对此提质疑。赵师通过大量的临床观察,发现一味地卧床休息不但无助于肾病的治疗和康复,而且易加剧肾病恶化的发展速度。这是因为慢性肾病的病机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络脉瘀阻,在现代病理学上表现为微血管的痉挛、堵塞等,中医认为此属血瘀。在长期卧床休息的状态下,气血的瘀滞会日趋严重。这就说明了为什么临床有上些病例绝对卧床休息反而迅速恶化。根据中医的基本理论,世界是恒动的,人体也是恒动的。生命在于运动的道理不仅适用于健康人的养生,也同样适用于多数疾病的治疗和康复。对于慢性肾病尤其适合。因此,赵师在临床上治疗慢性肾病的一个重要措施就是要求病人坚持以散步为主要形式的运动锻炼。通过坚持不懈的走步锻炼以促进周身气血的流通,改善肾脏的血液循环促进肾脏病灶的修复。实践证明,这一理论是正确的。凡是能够坚持运动锻炼的病人都尝到了运动的甜头,感到精神振奋,体力增强,自觉症状和体征都得到改善,化验指标也髓之好转。本案就是一个明显的例子。患者被确定为运动性蛋白尿,这种病的特点是只要稍有活动就会出现大量的蛋白蛋,而在安静状态下却十分正常。对这种病西医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限制患者活动,令其卧床静养。然而几个月的静养并未能阻止其运动后蛋白尿的出现。赵师根据动静的辩证关系,反其道而行之,令其坚持运动,配合治疗。仅仅几个星期的功夫,运动性蛋白尿就得到了控制,使其恢复了正常的工作学习。这个病例启示我们,适度的运动在治疗慢性肾病的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应当予以足够的重视。

- 尿浊《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尿潴留《泌尿外科学》
- 尿浊《寿世保元》
- 尿潴留《手穴手纹诊治》
- 捏法《中医词典》
- 尿潴留《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捏法《中医词典》
- 尿则精泄,尿精不止《名师垂教》
- 捏积《中医词典》
- 尿灶火丹候《诸病源候论》
- 捏积《中医词典》
- 尿灶火丹候《诸病源候论》
- 捏挤法《中医词典》
- 尿灶火丹《证治准绳·幼科》
- 捏挤法《中医词典》
- 尿灶火丹《幼幼新书》
- 捏脊《中医词典》
- 尿灶火丹《中医词典》
- 捏脊《中医词典》
- 尿灶火丹《中医词典》
- 捏脊(捏积)《中医名词词典》
- 尿隐血试验《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捏结喉法《中医词典》
- 尿液自动分析仪(MA-4210型)测定《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 捏结喉法《中医词典》
- 尿液中正常脱落细胞形态《临床基础检验学》
- 捏目四《养生导引秘籍》
- 尿液一般性状检查《临床基础检验学》
- 捏腕骨入髎法《中医词典》
- 尿液颜色辨病《常见病自测》
- 捏腕骨入髎法《中医词典》
《赵绍琴临证验案精选》
- 彭建中 扬连柱 编著 赵绍琴 审阅
- 序
- 赵绍琴学术经验简介——代前言
- 风温
- 春温
- 暑温
- 湿阻
- 凉遏
- 寒凝
- 冰伏
- 附:赵绍琴辨治湿热证十法
- 湿温
- 伏暑
- 秋燥
- 冬温
- 春温
- 痄腮
- 大头瘟
- 烂喉(疒丹)痧
- 温毒
- 高热昏迷
- 昏迷
- 麻疹
- 肺痈
- 咳嗽
- 咳喘
- 咳血
- 失音
- 鼻鼽
- 鼻痔
- 胃脘痛
- 胁痛
- 腹痛
- 呕吐
- 痢疾
- 泄泻
- 便秘
- 眩晕
- 头痛
- 心悸
- 胸痛
- 嗜睡
- 失眠
- 耳聋
- 癫痫
- 振颤
- 发斑
- 齿衄
- 鼻衄
- 臌胀
- 癌
- 瘿
- 消渴
- 黑疸
- 肥胖
- 阳痿
- 阳强
- 痹证
- 淋证
- 遗尿
- 尿血
- 水肿
- 关格
- 腰痛
- 皮肤搔痒
- 喘逆
- 经期发热
- 崩漏
- 闭经
- 头汗
- 少年白发
- 脱发
- 牙疳
- 白疙
- 头疮
- 赘疣
- 腹部漏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