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武汤方
真武北方水神也.而属肾.用以治水焉.水气在心下.外带表而属阳.必应发散.故治以真武汤.青龙汤主太阳病.真武汤主少阴病.少阴肾水也.此汤可以和之.真武之名得矣.茯苓味甘平.白术味甘温.脾脾恶.腹有水气.则脾不治.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渗水缓脾.必以甘为主.故以茯苓为君.白术为臣.芍药味酸微寒.生姜味辛温.内经曰.湿淫所胜.佐以酸辛.除湿正气.是用芍药生姜酸辛为佐也.附子味辛热.内经曰.寒淫所胜.平以辛热.温经散温.是以附子为使也.水气内渍.至于散则所行不一.故有加减之方焉.若咳者加五味子细辛干姜.咳者水寒射肺也.肺气逆者.以酸收之.五味子酸而收也.肺辛寒.以辛润之.细辛干姜辛而润也.若小便利者.去茯苓.茯苓专渗泄者也.若下利者去芍药.加干姜.酸之性泄.去芍药以酸泄也.辛之性散.加干姜以散寒也.呕者去附子.加生姜.气上逆则呕.附子补气.生姜散气.两不相损.气则顺矣.增损之功.非大智孰能贯之.
茯苓(君三两) 白术(臣二两) 芍药(佐三两) 生姜(佐二两切) 附子(使一枚泡去皮脐作八片)
上五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七合.日三服.

- 真武汤方《伤寒明理论》
- 真武汤方《医宗金鉴》
- 真武汤方《伤寒论》
- 真武汤方《医宗金鉴》
- 真武汤证《临证实验录》
- 真武汤方《伤寒杂病论》
- 真武汤证《临证实验录》
- 真武汤方《伤寒杂病论》
- 真武汤证《临证实验录》
- 真武汤《伤寒括要》
- 真武汤证《临证实验录》
- 真武汤《瘴疟指南》
- 真武汤证十八 少阴十九《伤寒悬解》
- 真武汤《汤头歌诀》
- 真武证《医学摘粹》
- 真武汤《医方论》
- 真武证《医学摘粹》
- 真武汤《时方妙用》
- 真武证五 太阳九十六《伤寒悬解》
- 真武汤《退思集类方歌注》
- 真西山卫生歌《寿世青编》
- 真武汤《伤寒寻源》
- 真西山先生卫生歌《中医词典》
- 真武汤《医学心悟》
- 真邪《中医词典》
- 真武汤《医方考》
- 真邪补泻《黄帝内经太素》
- 真武汤《目经大成》
- 真心脉《中医词典》
- 真武汤《医述》
- 真心跳《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