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心下满

《伤寒明理论》书籍目录

伤寒心下满.何以明之.心下满者.谓正当心下高起满硬者是矣.不经下后而满者.则有吐下之殊.若下后心下满者.又有结胸痞气之别.经曰.病患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者.病在胸中.当须吐之.又曰.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不令发汗.属腑者不令攻之.兹二者.为不经汗下而心下满者.或吐之.或下之.看其邪气之高下.高者则因而越之.下者则因而竭之.要在泄其邪也.至于阳明病.虽心下硬满.又未可攻.经曰.阳明病心下硬满者.不可攻之.攻之利遂不止者死.利止者愈.是邪气自表传里.至于心下留结为实者.则不可下.乃吐之可也.若未全为实者.则不可下.故有此戒也.又邪气在表.未应下而强下之.邪气乘虚结于心下.实者硬满而痛为结胸.虚者满而不痛为虚痞.经曰.呕而发热者.柴胡汤证具.而以他药下之.柴胡证仍在者.复与柴胡汤.此虽己下之不为逆.必蒸蒸而振.却复发热.汗出而解.若心下满而硬痛者.此为结胸也.但满而不痛者.此为虚痞.盖实邪留结.则为硬为痛.虚邪留滞.则但满而不硬痛也.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明其邪实可知矣.脉浮而紧.而反下之.邪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明其邪虚可知矣.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表邪未罢.医反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隔.阳气内陷.心中因硬.则为结胸.须陷胸汤丸攻之可也.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心下痞硬而满.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而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结热.但以胃中空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须诸泻心汤散可也.二者俱是心下满硬.一为虚.一为实.凡投汤者大须详审.结胸虽为实邪.众皆共知.当用陷胸汤丸下之.或脉浮大者.则不可下.下之则死.即是犹带表邪.未全结实.下之重虚其里.邪深结则死.设或结胸形证悉具.而加之烦躁者.又为不治之疾.药之所以能胜邪者.必待胃气施布.药力始能温.汗吐下之.以逐其邪气.邪气胜.胃气绝者.汤药纵下胃气不能施布.虽神丹其何能为效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明理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明理论》书籍目录
  1. 心下满《伤寒明理论》
  2. 心下满《丹溪手镜》
  3. 心下满附结胸痞气脏结《医效秘传》
  4. 心下满《伤寒大白》
  5. 心下满急《新修本草》
  6. 心下满《中医词典》
  7. 心下满急《普济方·针灸》
  8. 心下满《中医名词词典》
  9. 心下痞《中医词典》
  10. 心下坚筑《中医词典》
  11. 心下痞《卫生宝鉴》
  12. 心下悸(述古)《伤寒指掌》
  13. 心下痞《卫生宝鉴》
  14. 心下悸《伤寒心法要诀》
  15. 心下痞二十五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16. 心下悸《医学摘粹》
  17. 心下痞满《中医词典》
  18. 心下悸《医宗金鉴》
  19. 心下痞痛《中医词典》
  20. 心下悸《中医词典》
  21. 心下痞硬《中医词典》
  22. 心下急《中医词典》
  23. 心下痞证《伤寒总病论》
  24. 心下急《中医名词词典》
  25. 心下痛《中医词典》
  26. 心下否痛《中医词典》
  27. 心下温温欲吐《中医名词词典》
  28. 心下大如杯结症方二首《外台秘要》
  29. 心下悬急懊痛方四首《外台秘要》
  30. 心下沉积《儒门事亲》
  31. 心下硬满证十二 阳明六十三《伤寒悬解》

《伤寒明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