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药性(热门)

《药鉴》书籍目录

附子去脏腑之沉寒,浮而不降。治三阴之厥逆,走而无踪。反本固阳,童便煮用。干姜暖中,除寒邪腹痛,兼治呕吐。引血药而生新血,虚热者同功。丁香暖胃冷,而定攻冲,兼除呕逆。麻黄散寒邪而发表,根止汗以固阳。葱白横行,治伤寒下痢,及阳明头疼。白面之人,不宜发汗散气。吴萸疗心腹之沉寒,止厥阴之疝痛。干生退寒而散表,炒温脾胃以和中。砂仁治腹痛,而安胎化食,吐泻兼医。白蔻仁下气宽中,大能消食。治胸冷而补膈上元阳,退目云而散肺中滞气。莪术磨脾家之积聚,醋炒最佳。麝香辟邪通窍,亦能出汗。紫苏发表解肌,疗伤风寒甚捷。鹿茸益气生血,补虚涩精。肉蔻理脾胃、消宿食,小儿吐泻立止。川椒达下,理六腑之沉寒,加乌梅能止蛔虫苁蓉治男子绝阳不兴,疗女子绝阴不产。虽能峻补精血,骤用反动大便。胡椒却心腹冷痛,逐脾胃寒邪,多食则又耗血。雄黄硫黄,扫疥莫缺。乳香没药,止痛为最,多服则又损骨。乌药顺气宽中,消食积作疼,逐小儿蛔虫,为气痛之要药。沉香抑阴助阳,降气补肾。浓桂涩精,亦能暖胃止泻。桂枝敛汗,又能上升发表。五灵脂定血家之疼痛,能止能行。生姜发散行表,止吐开胃。陈皮补胃和中,去白消痰泄气。巴豆有荡涤攻击之能,诚斩关夺门之将。虽能通肠,亦堪止泻,必须去油取霜。浓朴平胃去湿,而消痰下气宽中。续断崩漏,益精强脚,专疗跌扑折伤。川乌散寒邪而消寒积,破阴气而除冷风。良姜暖脾消食,下气温中。又翻胃呕食可止,腹疼积冷堪除。草果消宿食、却冷痛,同缩砂温中,佐常山截疟。

以上共三十三味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药鉴》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药鉴》书籍目录
  1. 药性(热门)《药鉴》
  2. 药性(平门)《药鉴》
  3. 药性(温门)《药鉴》
  4. 药性(寒门)《药鉴》
  5. 药性,药性赋《古今医鉴》
  6. 药性《随息居重订霍乱论》
  7. 药性变迁论《医学源流论》
  8. 药性《重楼玉钥续编》
  9. 药性便览《痧胀玉衡》
  10. 药性《经验麻科》
  11. 药性不同《医学纲目》
  12. 药效学原因《临床生物化学》
  13. 药性裁成《医旨绪余》
  14. 药效学研究《医院药学》
  15. 药性裁成章《韩氏医通》
  16. 药效学和药物动力学《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7. 药性赋幼科摘要《幼科铁镜》
  18. 药相反歌《普济方·针灸》
  19. 药性歌《万病回春》
  20. 药线引流《中医词典》
  21. 药性歌(凡二百四十首 添加)《明医指掌》
  22. 药线引流《中医名词词典》
  23. 药性歌括《寿世保元》
  24. 药线《外科十三方考》
  25. 药性光明赋《异授眼科》
  26. 药误不即死论《医学源流论》
  27. 药性论《银海精微》
  28. 药物作用与药理效应《药理学》
  29. 药性升降浮沉补泻法《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30. 药物作用机制《药理学》
  31. 药性生熟〔用〕法《医学启源》

《药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