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十全大补汤当用不当用之要诀
虚损之疾,世医例用十全大补汤以补之,其方实为虚损之关键也。方用参 苓术甘草以补气虚,用归芎地黄芍桂以补血少,此方乃为真气血两虚而设,或血虚而气尚实,或气虚而血尚充,又不可一例施也。盖药性各有能毒,中病者借其能以付安,不中病者,徒惹毒以增病耳。如心脾二经虚,当用茯苓补之,虚而无汗,及小便短少者,服之有功,虚而小便数者,服之令人目盲,虚而多汗者,久服损其元气,夭人天年,以其味淡而利窍也。如肺气弱及无阳之虚者,当以参 补之,然肥白人及气虚而多汗者,服之有功。若苍黑人及肾气虚而未甚虚者,服之必满闷不安,以其性滞而闭气也。甘草健脾补中,乃泻火除燥之良剂,然呕吐与中满并嗜酒之人,服之多敛膈不行,而呕满增剧,以其气味之甘缓也。川芎补血行血,清利目首之圣药,然骨蒸多汗,及气弱之人服之,则真气走散,而阴虚愈甚,以其气味之辛散也。
生地黄能生血脉,然胃气弱者服之,防损胃不食。熟地黄补血养血,然痰火盛者服之,恐泥膈不行。人参为润肺健脾之药,元气虚损者,不可缺也。如久嗽劳喘咯血,郁火在肺者服之,必加嗽增喘不宁,以其气味之甘温滞气也。白芍为凉血益血之剂,血虚腹疼者,不可缺也。
若形瘦气弱,禀赋素虚寒者服之,反伐发生之气,以其气味之酸寒也,用方者当慎之。

- 论十全大补汤当用不当用之要诀《药鉴》
- 论十六味流气饮《外科理例》
- 论十宣散《外科理例》
- 论湿邪《温热论》
- 论时毒《外科枢要》
- 论湿温治法《余无言医案》
- 论时毒《外科精义》
- 论湿温证用药之误《市隐庐医学杂着》
- 论时行传染二症《评琴书屋医略》
- 论湿热下利《刘河间伤寒医鉴》
- 论时日气血循行略《冯氏锦囊秘录》
- 论湿热发黄《刘河间伤寒医鉴》
- 论时日气血循行略《疡医大全》
- 论湿火之症治《重订广温热论》
- 论时邪《知医必辨》
- 论湿痹(儿科)《冯氏锦囊秘录》
- 论时医(三十,共三十一条)《景岳全书》
- 论师尼孀妇处女疮疡治法不同《疡医大全》
- 论食《济阴纲目》
- 论师尼寡妇异乎妻外家之治《济阴纲目》
- 论食《温疫论》
- 论胜复《古今医统大全》
- 论蚀脓《外科理例》
- 论圣散子《苏沈良方》
- 论史副使病证《此事难知》
- 论圣人止有三法无第四法《质疑录》
- 论士大夫喜服种子壮阳热药之误《寓意草》
- 论生死形症《外科精要》
- 论室女带下《济阴纲目》
- 论生死大要《华佗神方》
- 论室女经闭成劳因思虑伤心《济阴纲目》
《药鉴》
- 作者:杜文燮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新刻药鉴卷之一寒热温平四赋,增补东垣未尽之意
- 新刻药鉴卷之一
- 用药分根梢
- 制药资水火
- 用药丸散例
- 解药毒法
- 用药生熟法
- 药性阴阳论
- 病症标本论
- 取方之法
- 论各经补泻及专主泻火药
- 用药之法
- 引经药性
- 十八反药性
- 十九畏药性
- 孕妇禁忌药性
- 六陈药性
- 五郁主病
- 六气主病
- 病机赋
- 脉病机要
- 运气诀要
- 论升麻柴胡
- 论升麻柴胡槟榔木香四味同用功效
- 论十全大补汤当用不当用之要诀
- 新刻药鉴卷之二
- 人参
- 黄
- 白术
- 甘草
- 桂皮
- 干姜
- 生姜
- 附子
- 细辛
- 丁香
- 木香
- 当归
- 芍药
- 熟地黄
- 生地黄
- 川芎
- 鹿角胶
- 阿胶
- 犀角
- 麦冬
- 天冬
- 升麻
- 柴胡
- 葛根
- 杏仁
- 麻黄
- 羌活
- 独活
- 防风
- 荆芥
- 薄荷
- 紫苏
- 白芷
- 白石膏
- 茯苓
- 陈皮
- 半夏
- 苍术
- 浓朴
- 枳壳
- 枳实
- 青皮
- 香附
- 乌药
- 山楂
- 神曲
- 大麦
- 缩砂仁
- 益智
- 藿香
- 吴茱萸
- 茴香
- 三棱
- 莪术
- 肉蔻
- 白蔻
- 草蔻
- 酸枣仁
- 黄柏
- 黄连
- 黄芩
- 连翘
- 栀子
- 大黄
- 玄明粉
- 滑石
- 车前子
- 葶苈子
- 地肤子
- 瞿麦
- 木通
- 通草
- 泽泻
- 猪苓
- 知母
- 贝母
- 天花粉
- 桔梗
- 牛蒡子
- 玄参
- 地骨皮
- 侧柏叶
- 牡丹皮
- 桑白皮
- 红花
- 桃仁
- 苏木
- 紫草
- 茜草
- 杜仲
- 牛膝
- 败龟板
- 山茱萸
- 五味子
- 枸杞子
- 甘菊
- 山药
- 茯神
- 远志
- 石菖蒲
- 汉防己
- 龙胆草
- 槟榔
- 草果
- 常山
- 乌梅
- 青黛
- 南星
- 姜蚕
- 全蝎
- 天麻
- 蟾酥
- 辰砂
- 蝉蜕
- 苦参
- 前胡
- 沙参
- 何首乌
- 皂荚刺
- 穿山甲
- 竹沥
- 山豆根
- 大腹皮
- 薏苡仁
- 芡实米
- 秦艽
- 地榆
- 仙茅
- 续断
- 香薷
- 茵陈
- 马鞭草
- 海藻
- 水萍浮芹
- 牵牛
- 蒲黄
- 肉苁蓉
- 张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