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根
气平,味甘,气味俱薄,无毒,升也,阳中之阴也。发伤寒之表邪,止胃虚之消渴。解中酒之苛毒,治往来之温疟。能住头疼,善疏疮疹。入柴胡疗肌表,功为第一。同升麻通毛窍,效实无双。其汁寒凉,专理天行时疫,且止热毒吐衄。其粉甘冷,善解酒后烦热,更利二便燥结。花能醒酒不醉,壳能治痢实肠,诚阳明圣药也。痘疮不起者,予用之立起,何哉?
盖因肌肉实,腠理密,不得通畅,故痘出不快耳,今得葛根一疗解,一疏通,此肌肉畅而腠理开,其痘立起矣。孕妇所忌。

- 葛根《药鉴》
- 葛根《本草撮要》
- 葛根《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 葛根《本草害利》
- 葛根《药征》
- 葛根《本草择要纲目》
- 葛根《本草乘雅半偈》
- 葛根《本草分经》
- 葛根《本草图经》
- 葛根《本草分经》
- 葛根半夏证七 阳明十九《伤寒悬解》
- 葛根《名医别录》
- 葛根苍耳茶《茶饮保健》
- 葛根《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葛根茶《茶饮保健》
- 葛根《本草经解》
- 葛根粉粥《保健药膳》
- 葛根《本草便读》
- 葛根粉粥《食物疗法》
- 葛根《本草崇原》
- 葛根葛花《滇南本草》
- 葛根《本草思辨录》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葛根《中药学》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葛根《得配本草》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葛根《本草从新》
- 葛根黄连黄芩甘草汤方《伤寒杂病论》
- 葛根《本经逢原》
- 葛根黄连黄芩汤《伤寒寻源》
《药鉴》
- 作者:杜文燮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新刻药鉴卷之一寒热温平四赋,增补东垣未尽之意
- 新刻药鉴卷之一
- 用药分根梢
- 制药资水火
- 用药丸散例
- 解药毒法
- 用药生熟法
- 药性阴阳论
- 病症标本论
- 取方之法
- 论各经补泻及专主泻火药
- 用药之法
- 引经药性
- 十八反药性
- 十九畏药性
- 孕妇禁忌药性
- 六陈药性
- 五郁主病
- 六气主病
- 病机赋
- 脉病机要
- 运气诀要
- 论升麻柴胡
- 论升麻柴胡槟榔木香四味同用功效
- 论十全大补汤当用不当用之要诀
- 新刻药鉴卷之二
- 人参
- 黄
- 白术
- 甘草
- 桂皮
- 干姜
- 生姜
- 附子
- 细辛
- 丁香
- 木香
- 当归
- 芍药
- 熟地黄
- 生地黄
- 川芎
- 鹿角胶
- 阿胶
- 犀角
- 麦冬
- 天冬
- 升麻
- 柴胡
- 葛根
- 杏仁
- 麻黄
- 羌活
- 独活
- 防风
- 荆芥
- 薄荷
- 紫苏
- 白芷
- 白石膏
- 茯苓
- 陈皮
- 半夏
- 苍术
- 浓朴
- 枳壳
- 枳实
- 青皮
- 香附
- 乌药
- 山楂
- 神曲
- 大麦
- 缩砂仁
- 益智
- 藿香
- 吴茱萸
- 茴香
- 三棱
- 莪术
- 肉蔻
- 白蔻
- 草蔻
- 酸枣仁
- 黄柏
- 黄连
- 黄芩
- 连翘
- 栀子
- 大黄
- 玄明粉
- 滑石
- 车前子
- 葶苈子
- 地肤子
- 瞿麦
- 木通
- 通草
- 泽泻
- 猪苓
- 知母
- 贝母
- 天花粉
- 桔梗
- 牛蒡子
- 玄参
- 地骨皮
- 侧柏叶
- 牡丹皮
- 桑白皮
- 红花
- 桃仁
- 苏木
- 紫草
- 茜草
- 杜仲
- 牛膝
- 败龟板
- 山茱萸
- 五味子
- 枸杞子
- 甘菊
- 山药
- 茯神
- 远志
- 石菖蒲
- 汉防己
- 龙胆草
- 槟榔
- 草果
- 常山
- 乌梅
- 青黛
- 南星
- 姜蚕
- 全蝎
- 天麻
- 蟾酥
- 辰砂
- 蝉蜕
- 苦参
- 前胡
- 沙参
- 何首乌
- 皂荚刺
- 穿山甲
- 竹沥
- 山豆根
- 大腹皮
- 薏苡仁
- 芡实米
- 秦艽
- 地榆
- 仙茅
- 续断
- 香薷
- 茵陈
- 马鞭草
- 海藻
- 水萍浮芹
- 牵牛
- 蒲黄
- 肉苁蓉
- 张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