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药宜禁论

《脾胃论》书籍目录

凡治病服药,必知时禁、经禁、病禁、药禁。夫时禁者,必本四时升降之理,汗、下、吐、利之宜。大法春宜吐,象万物之发生,耕耨科斫,使阳气之郁者易达也。夏宜汗,象万物之浮而有余也。秋宜下,象万物之收成,推陈致新,而使阳气易收也。冬周密,象万物之闭藏,使阳气不动也。经云∶夫四时阴阳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伐其本,坏其真矣。又云∶用温远温,用热远热,用凉远凉,用寒远寒,无翼其胜也。故冬不用白虎,夏不用青龙,春夏不服桂枝,秋冬不服麻黄,不失气宜。如春夏而下,秋冬而汗,是失天信,伐天和也。有病则从权,过则更之。

经禁者,足太阳膀胱经为诸阳之首,行于背,表之表,风寒所伤则宜汗,传入本则宜利小便;若下之太早,必变证百出,此一禁也。足阳明胃经,行身之前,主腹满胀,大便难,宜下之,盖阳明化燥火,津液不能停,禁发汗、利小便,为重损津液,此二禁也。足少阳胆经,行身之侧,在太阳、阳明之间,病则往来寒热,口苦胸胁痛,只宜和解;且胆者、无出无入,又主发生之气,下则犯太阳,汗则犯阳明,利小便则使生发之气反陷入阴中,此三禁也。三阴非胃实不当下,为三阴无传,本须胃实得下也。分经用药,有所据焉。

病禁者,如阳气不足,阴气有余之病,则凡饮食及药,忌助阴泻阳。诸淡食及淡味之药,泻升发以助收敛也;诸苦药皆沉,泻阳气之散浮;诸姜、附、官桂辛热之药,及湿面、酒、大料物之类,助火而泻元气;生冷、硬物损阳气,皆所当禁也。如阴火欲衰而退,以三焦元气未盛,必口淡淡,如咸物亦所当禁。

药禁者,如胃气不行,内亡津液而干涸,求汤饮以自救,非渴也,乃口干也,非温胜也,乃血病也。当以辛酸益之,而淡渗五苓之类,则所当禁也。汗多禁利小便,小便多禁发汗。咽痛禁发汗利小便,若大便快利,不得更利。大便秘涩,以当归桃仁麻子仁郁李仁皂角仁,和血润肠,如燥药则所当禁者。吐多不得复吐;如吐而大便虚辄者,此土气壅滞,以姜、橘之属宣之;吐而大便不通,则利大便,上药则所当禁也。诸病恶疮,及小儿 后,大便实者,亦当下之,而姜、橘之类,则所当禁也。又如脉弦而服平胃散脉缓而服黄建中汤,乃实实虚虚,皆所当禁也。人禀天之湿化而生胃也,胃之与湿,其名虽二,其实一也。湿能滋养于胃,胃湿有余,亦当泻湿之太过也。胃之不足,惟湿物能滋养。仲景云∶胃胜思汤饼,而胃虚食汤饼者,往往增剧,湿能助火,火旺郁而不通主大热。初病火旺不可食,以助火也。察其时,辨其经,审其病,而后用药,四者不失其宜,则善矣。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脾胃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脾胃论》书籍目录
  1. 用药宜禁论《脾胃论》
  2. 用药宜禁《医学纲目》
  3. 用药宜精审慎勿疏忽记《证治心传》
  4. 用药宜忌论《血证论》
  5. 用药宜审分两为先《医门补要》
  6. 用药须使邪有出路《读医随笔》
  7. 用药用方辨《卫生宝鉴》
  8. 用药无据反为气贼《卫生宝鉴》
  9. 用药用方辨《医学启源》
  10. 用药温凉须防秘泄论《外科精要》
  11. 用药增损法《外科精义》
  12. 用药丸散例《药鉴》
  13. 用药之法《药鉴》
  14. 用药丸散《珍珠囊补遗药性赋》
  15. 用药治法《寿世保元》
  16. 用药生熟各宜论《审视瑶函》
  17. 用药中病不必尽剂《仁斋直指方论(附补遗)》
  18. 用药生熟法《药鉴》
  19. 用药总论《伤科汇纂》
  20.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医学启源》
  21. 用药总论附《古今名医汇粹》
  22.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医旨绪余》
  23. 用于5~8岁儿童几个修改测验《医学心理学》
  24.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卫生宝鉴》
  25. 用于融合的动物骨髓细胞系《实验动物科学》
  26. 用药升降浮沉补泻法《汤液本草》
  27. 用针尺寸取穴法《针灸神书》
  28. 用药如用兵论《医学源流论》
  29. 用针法《灸法秘传》
  30. 用药如用兵《友渔斋医话》
  31. 用针方宜《针灸素难要旨》

《脾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