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序
黄帝着《内经》,其忧天下后世,可谓浓且至矣,秦越人述《难经》以证之。伤寒为病最大,仲景广而论之,为万世法。至于内伤脾胃之病,诸书虽有其说,略而未详,我东垣先生,作《内外伤辨》《脾胃论》以补之。先生尝阅《内经》所论,四时皆以养胃气为本,宗气之道,纳谷为宝。盖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冲和百脉,颐养神明,利关节,通九窍,滋志意者也。或因饮食失节,起居不时,妄作劳役,及喜怒悲愉,伤胃之元气,使营运之气减削,不能输精皮毛经络,故诸邪乘虚而入,则痰动于体、而成痼疾,致真气弥然而内消也。病之所起,初受热中,心火乘脾,末传寒中,肾水反来侮土,乃立国中末三治,及君臣佐使之制,经禁病禁时禁之则,使学人知此病,用此药,因心会通,溯流得源,远溯轩岐,吻合无间。善乎!鲁齐先生之言曰∶东垣先生之学,医之王道也!观此书则可见矣。
至元丙子三月上巳日门生罗天益谨序

- 后序《脾胃论》
- 后序《本草择要纲目》
- 后序《此事难知》
- 后序《伤寒总病论》
- 后叙《金匮悬解》
- 后序《专治麻痧初编》
- 后血《中医词典》
- 后序《外科启玄》
- 后腋《中医词典》
- 后序《小儿卫生总微论方》
- 后腋下《中医词典》
- 后序《万病回春》
- 后阴《中医名词词典》
- 后序《幼幼新书》
- 后阴《医学见能》
- 后序《扁鹊神应针灸玉龙经》
- 后阴部《疡医大全》
- 后序《敖氏伤寒金镜录》
- 后阴证治(计六证)《外科证治全书》
- 后序《褚氏遗书》
- 后治法《石室秘录》
- 后序《长沙药解》
- 后重《中医词典》
- 后序《伤寒悬解》
- 后纵隔《人体解剖学》
- 后囟《中医词典》
- 厚白滑苔《中医词典》
- 后泄《中医词典》
- 厚槟茶《茶饮保健》
- 后胁《中医词典》
- 厚黄腻苔《中医词典》
《脾胃论》
- 序
- 卷上
- 卷中
- 气运衰旺图说
-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 补中益气汤
-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 黄人参汤
- 除风湿羌活汤
- 调中益气汤
-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 清暑益气汤
- 随时加减用药法
- 肠下血论
- 凉血地黄汤
- 升阳除湿防风汤
-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 三焦元气衰旺
- 卷下
-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 忽肥忽瘦论
-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 阴阳寿夭论
- 五脏之气交变论
- 阴阳升降论
- 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 清神益气汤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人参芍药汤
- 麻黄人参芍药汤
- 升阳散火汤
- 安胃汤
- 清胃散
- 清阳汤
- 胃风汤(一)
-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 调卫汤
-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 清燥汤
- 助阳和血补气汤
- 升阳汤
- 升阳除湿汤
- 益胃汤
- 生姜和中汤
- 强胃汤
- 温胃汤
- 和中丸(一)
- 藿香安胃散
- 异功散
- 饮食伤脾论
- 五苓散
- 论饮酒过伤
- 葛花解酲汤
- 枳术丸
- 橘皮枳术丸
- 半夏枳术丸
- 木香干姜枳术丸
-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 和中丸(二)
- 交泰丸
- 三棱消积丸
- 备急丸
- 神保丸
- 雄黄圣饼子
- 蠲饮枳实丸
- 感应丸
- 神应丸
- 白术安胃散
- 圣饼子
- 当归和血散
- 诃梨勒丸
-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 胃风汤(二)
- 三黄丸
- 白术散
- 加减平胃散
- 散滞气汤
- 通幽汤
- 润肠丸
- 导气除燥汤
- 丁香茱萸汤
- 草豆蔻丸
- 神圣复气汤
- 脾胃将理法
- 摄养
- 远欲
- 省言箴
- 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