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时加减用药法

《脾胃论》书籍目录

浊气在阳,乱于胸中,则 满闭塞,大便不通。夏月宜少加酒洗黄柏大苦寒之味,冬月宜加吴茱萸大辛苦热之药以从权,乃随时用药,以泄浊气之不降也。借用大寒之气于甘味中,故曰甘寒泻热火也。亦须用发散寒气,辛温之剂多,黄柏少也。

清气在阴者,乃人之脾胃气衰,不能升发阳气,故用升麻柴胡助辛甘之味,以引元气之升,不令飧泄也。

堵塞咽喉,阳气不得出者曰塞;阴气不得下降者曰噎。夫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令诸经不行,则口开、目瞪、气欲绝。当先用辛甘气味俱阳之药,引胃气以治其本,加堵塞之药以泻其标也。寒月阴气大助阴邪于外,于正药内加吴茱萸,大热大辛苦之味,以泻阴寒之气。暑月阳盛,则于正药中加青皮陈皮益智、黄柏,散寒气,泻阴火之上逆;或以消痞丸滋肾丸滋肾丸者,黄柏、知母,微加肉桂,三味是也。或更以黄连别作丸,二药七八十丸,空心约宿食消尽服之,待少时,以美食压之,不令胃中停留也。

如食少不饥,加炒曲;如食已心下痞,别服橘皮枳术丸;如脉弦,四肢满闭,便难而心下痞,加甘草黄连柴胡;如腹中气上逆者,是冲脉逆也,加黄柏三分,黄连一分半以泄之;如大便秘燥,心下痞,加黄连、桃仁,少加大黄当归身;如心下痞,夯闷者,加白芍药、黄连;如心下痞,腹胀,加五味子、白芍药缩砂仁;如天寒,少加干姜或中桂;如心下痞,中寒者,加附子、黄连;如心下痞,呕逆者,加黄连、生姜橘皮;如冬月,不加黄连,少入丁香藿香叶;如口干嗌干,加五味子、葛根;如胁下急或痛甚,俱加柴胡、甘草;如胸中满闷郁郁然,加橘红青皮木香少许;如头痛有痰,沉重懒倦者,乃太阴痰厥头痛,加半夏五分,生姜二分或三分;如腹中或周身间有刺痛,皆血涩不足,加当归身;如哕,加五味子多,益智少;如食不下,乃胸中胃上有寒,或气涩滞,加青皮、陈皮木香,此三味为定法;如冬天,加益智仁草豆蔻仁;如夏月,少用,更加黄连;如秋月,气涩滞,食不下,更加槟榔、草豆蔻仁、缩砂仁,或少加白豆蔻仁;如三春之月,食不下,亦用青皮少,陈皮多,更加风药,以退其寒覆其上;如初春犹寒,更少加辛热,以补春气之不足,以为风药之佐,益智、草豆蔻皆可也;如脉弦者,见风动之证,以风药通之;如脉涩,觉气涩滞者,加当归身、天门冬、木香、青皮、陈皮。有寒者,加桂枝、黄 ;如胸中窒塞,或气闭闷乱者,肺气涩滞而不行,宜破滞气,青皮、陈皮,少加木香、槟榔;如冬月,加吴茱萸人参,或胸中窒塞,闭闷不通者,为外寒所遏,使呼出之气不得伸故也,必寸口脉弦,或微紧,乃胸中大寒也,若加之以舌上有白苔滑者,乃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明矣。丹田有热者,必尻臀冷,前阴间冷汗,两丸冷,是邪气乘其本,而正气走于经脉中也。遇寒,则必作阴阴而痛,以此辨丹田中伏火也。加黄柏、生地黄,勿误作寒证治之。如秋冬天气寒凉而腹痛者,加半夏,或益智,或草豆蔻之类;如发热,或扪之而肌表热者,此表证也,只服补中益气汤一二服,亦能得微汗则凉矣;如脚膝痿软,行步乏力,或疼痛,乃肾肝中伏湿热,少加黄柏,空心服之,不愈,更增黄柏,加汉防己五分,则脚膝中气力如故也;如多唾,或唾白沫者,胃口上停寒也,加益智仁;如少气不足以息者,服正药二三服;气犹短促者,为膈上及表间有寒所遏,当引阳气上伸,加羌活独活, 本最少,升麻多,柴胡次之,黄 加倍。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脾胃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脾胃论》书籍目录
  1. 随时加减用药法《脾胃论》
  2. 随机区组(配伍组)设计的多个样本均数比较《预防医学》
  3. 随时用药《内外伤辨》
  4. 随机化分组《预防医学》
  5. 随意运动失常辨病《常见病自测》
  6. 随机化的重要性《医学统计学》
  7. 随孕随产论《济生集》
  8. 随机分组举例《医学统计学》
  9. 随证治病药品《汤液本草》
  10. 随机单位组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医学统计学》
  11. 随证治病药品《医旨绪余》
  12. 随机变量《医学统计学》
  13. 随证治病用药《医学启源》
  14. 隋唐五代中外医药交流《中国医学通史》
  15. 随症用药《医学纲目》
  16. 隋唐五代医学(公元581-960年)《中国医学通史》
  17. 《中医名词词典》
  18. 隋唐五代药物学《中国医学通史》
  19. 《饮膳正要》
  20. 隋唐五代卫生保健和养生《中国医学通史》
  21. 《中医基础理论》
  22. 隋唐五代名医传记《中国医学通史》
  23. 《顾松园医镜》
  24. 隋唐五代军事医学《中国医学通史》
  25. 《名医别录》
  26. 隋唐五代病因症候学的总结《中国医学通史》
  27. 髓袢《生理学》
  28. 《古今医统大全》
  29. 髓邪《灵素节注类编》
  30. 睢目候《诸病源候论》
  31. 髓虚实《圣济总录》

《脾胃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