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脾胃论》书籍目录

《阴阳应象论》云∶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夫阴病在阳者,是天外风寒之邪乘中而外入,在人之背上腑 、脏 ,是人之受天外客邪。亦有二说∶中于阳则流于经。此病始于外寒,络归外热,故以治风寒之邪,治其各脏之;非止风寒而已,六淫湿、暑、燥、火,皆五脏所受,乃筋骨血脉受邪,各有背上五脏以除之。伤寒一说从仲景,中八风者,有风论;中暑者,治在背上小肠 ;中湿者,治在胃;中燥者,治在大肠 。此皆六淫客邪有余之病,皆泻在背之腑 。若病久传变,有虚有实,各随病之传变,补泻不定,只治在背腑 。

另有上热下寒。经曰∶阴病在阳,当从阳引阴,必须先去络脉经隧之血。若阴中火旺,上腾于天,致六阳反不衰而上充者,先去五脏之血络,引而下行,天气降下,则下寒之病自去矣,慎勿独泻其六阳。此病阳亢,乃阴火之邪滋之,只去阴火,只损血络经隧之邪,勿误也。

阳病在阴者,病从阴引阳,是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又曰∶饮食失节,及劳役形质,阴火乘于坤土之中,致谷气、营气、清气、胃气、元气不得上升,滋于六腑之阳气,是五阳之气先绝于外,外者,天也。下流伏于坤土阴火之中。皆先由喜、怒、悲、忧、恐,为五贼所伤,而后胃气不行,劳役饮食不节继之,则元气乃伤。当从胃合三里穴中推而扬之,以伸元气,故曰从阴引阳。若元气愈不足,治在腹上诸腑之募穴;若传在五脏,为九窍不通,随各窍之病,治其各脏之募穴于腹。故曰,五脏不平,乃六腑元气闭塞之所生也。又曰∶五脏不和,九窍不通,皆阳气不足,阴气有余,故曰阳不胜其阴。凡治腹之募,皆为元气不足,从阴引阳勿误也。若错补四末之 ,错泻四末之余,错泻者,差尤甚矣。按岐伯所说,况取穴于天上,天上者,人之背上五脏六腑之 ,岂有生者乎?兴言及此,寒心彻骨!

若六淫客邪及上热下寒,筋骨皮肉血脉之病,错取穴于胃之合,及诸腹之募者必危,亦岐伯之言下工,岂可不慎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脾胃论》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脾胃论》书籍目录
  1.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脾胃论》
  2. 阴病治阳《中医词典》
  3. 阴搏阳别《中医名词词典》
  4. 阴病治阳《中医名词词典》
  5. 阴搏阳别《中医词典》
  6. 阴病阳脉证《伤寒九十论》
  7. 阴不抱阳《中医名词词典》
  8. 阴病门《古今名医汇粹》
  9. 阴不抱阳《中医词典》
  10. 阴病论《医门法律》
  11. 阴不足《中医词典》
  12. 阴病《千金翼方》
  13. 阴部《类经图翼》
  14. 阴病《中医名词词典》
  15. 阴部神经终末运动潜伏期检测《胃肠动力检查手册》
  16. 阴秉旸《中医词典》
  17. 阴常不足《中医词典》
  18. 阴边粟疮方五首《外台秘要》
  19. 阴成形《中医词典》
  20. 阴痹《中医词典》
  21. 阴乘阳《中医词典》
  22. 阴痹《中医名词词典》
  23. 阴池《手穴手纹诊治》
  24. 阴崩阳崩何以别之《女科百问》
  25. 阴池《中医词典》
  26. 阴崩《中医词典》
  27. 阴痓《中医词典》
  28. 阴被蚯蚓呵肿如球《急救广生集》
  29. 阴臭候《诸病源候论》
  30. 阴包毒《外科启玄》
  31. 阴臭阴肿阴痛阴吹《医学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