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刺志论》云∶气虚身热,得之伤暑,热伤气故也。《痿论》云∶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肾者,水脏也。今水不能胜火,则骨枯而髓虚,足不任身,发为骨痿。故《下经》曰∶骨痿者,生于大热也。此湿热成痿,令人骨乏无力,故治痿独取于阳明。
时当长夏,湿热大胜,蒸蒸而炽,人感之多四肢困倦,精神短少,懒于动作,胸满气促,肢节沉疼;或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心下膨痞,小便黄而数,大便溏而频,或痢出黄如糜,或如泔色;或渴或不渴,不思饮食,自汗体重;或汗少者,血先病而气不病也。其脉中得洪缓,若湿气相搏,必加之以迟,迟、病虽互换少瘥,其天暑湿令则一也。宜以清燥之剂治之。
《内经》曰∶阳气者,卫外而为固也,炅则气泄。今暑邪干卫,故身热自汗,以黄 甘温补之为君;人参、橘皮、当归、甘草,甘微温,补中益气为臣;苍术、白术、泽泻,渗利而除湿,升麻、葛根,甘苦平,善解肌热,又以风胜湿也。湿胜则食不消而作痞满,故炒曲甘辛,青皮辛温,消食快气,肾恶燥,急食辛以润之,故以黄柏苦辛寒,借甘味泻热补水虚者滋其化源;以人参、五味子、麦门冬,酸甘微寒,救天暑之伤于庚金为佐。名曰清暑益气汤。

-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脾胃论》
- 长夏湿热胃困《卫生宝鉴》
- 长效口服避孕药《妇产科学》
- 长夏《中医词典》
- 长养生物生命的常规《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长溪《中医词典》
- 长阴方《古代房中秘方》
- 长孙无忌《中医词典》
- 长阴方《古代房中秘方》
- 长松酒方《韩氏医通》
- 长阴阳益精气《千金翼方》
- 长松根《本草择要纲目》
- 长与短对《三指禅》
- 长松《证类本草》
- 长针《中医名词词典》
- 长松《本草纲目》
- 长针《中医词典》
- 长寿无病歌《婴童类萃》
- 长针形《中医词典》
- 长寿秘密《中医之钥》
- 长针主治法歌《医宗金鉴》
- 长石《本草图经》
- 长治法《石室秘录》
- 长石《名医别录》
- 长中堂病机治法《程杏轩医案》
- 长石《增广和剂局方药性总论》
- 长珠形《中医词典》
- 长石《证类本草》
- 掌动脉弓歌诀《人体解剖学歌诀》
- 长石《医学入门》
- 掌额反射《神经精神疾病诊断学》
《脾胃论》
- 序
- 卷上
- 卷中
- 气运衰旺图说
- 饮食劳倦所伤始为热中论
- 补中益气汤
- 脾胃虚弱随时为病随病制方
- 黄人参汤
- 除风湿羌活汤
- 调中益气汤
- 长夏湿热胃困尤甚用清暑益气汤论
- 清暑益气汤
- 随时加减用药法
- 肠下血论
- 凉血地黄汤
- 升阳除湿防风汤
- 脾胃虚不可妄用吐药论
- 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
- 凡治病当问其所便
- 胃气下溜五脏气皆乱其为病互相出见论
- 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 三焦元气衰旺
- 卷下
- 大肠小肠五脏皆属于胃胃虚则俱病论
- 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
- 胃虚脏腑经络皆无所受气而俱病论
- 胃虚元气不足诸病所生论
- 忽肥忽瘦论
- 天地阴阳生杀之理在升降浮沉之间论
- 阴阳寿夭论
- 五脏之气交变论
- 阴阳升降论
- 调理脾胃治验治法用药若不明升降浮沉差互反损论
- 清神益气汤
- 半夏白术天麻汤
- 人参芍药汤
- 麻黄人参芍药汤
- 升阳散火汤
- 安胃汤
- 清胃散
- 清阳汤
- 胃风汤(一)
- 阳明病湿胜自汗论
- 调卫汤
- 湿热成痿肺金受邪论
- 清燥汤
- 助阳和血补气汤
- 升阳汤
- 升阳除湿汤
- 益胃汤
- 生姜和中汤
- 强胃汤
- 温胃汤
- 和中丸(一)
- 藿香安胃散
- 异功散
- 饮食伤脾论
- 五苓散
- 论饮酒过伤
- 葛花解酲汤
- 枳术丸
- 橘皮枳术丸
- 半夏枳术丸
- 木香干姜枳术丸
- 木香人参生姜枳术丸
- 和中丸(二)
- 交泰丸
- 三棱消积丸
- 备急丸
- 神保丸
- 雄黄圣饼子
- 蠲饮枳实丸
- 感应丸
- 神应丸
- 白术安胃散
- 圣饼子
- 当归和血散
- 诃梨勒丸
- 脾胃损在调饮食适寒温
- 胃风汤(二)
- 三黄丸
- 白术散
- 加减平胃散
- 散滞气汤
- 通幽汤
- 润肠丸
- 导气除燥汤
- 丁香茱萸汤
- 草豆蔻丸
- 神圣复气汤
- 脾胃将理法
- 摄养
- 远欲
- 省言箴
- 后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