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病寒热
夫寒热者,谓恶寒发热,或倏寒而倏热也。有外感内伤,火郁虚劳,疟疾疮疡,瘰 诸。若外感风寒者,以邪气在表,法当散之。半表者,和解之。火郁者,则发之。疟病寒热者,初则解之,久则截之。疮疡瘰 寒热者,以外科法治之。惟虚劳内伤,时寒时热者,非阳虚则阴弱也。阳气虚,则阴往从之,以阴乘阳分,故恶寒也。阴气虚,则阳必乘之,以阳乘阴分,故发热也。此阴阳自相戕贼为病,亦非邪之所为,虽有寒热,无乃阴虚阳弱所发之标,惟治其本,则标自灭矣。若欲妄治,以温胜寒,则阴火有妨,以寒攻热,则脾胃愈弱。虚虚实实,咎将谁归?
凡内伤寒热,本属虚象,难可主方,惟考切于寒热之品赘之,以俟同志者采用焉。
和解之品
甘草(炙,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凡虚而寒热者,倍之) 知母(蜜炒,肾劳憎寒,烦热便溏,胃弱者忌之) 丹参(虚劳寒热) 黄芩(蜜炒,寒热往来,及骨蒸劳热) 秦艽当归 白芍 川芎(并主虚劳寒热) 龟甲(骨中寒热,肌体寒热欲死,作汤良)
补中清热之品
黄 (蜜炒,虚劳寒热) 沙参 白术(土炒,并主寒热,益气和中) 桔梗(除寒热,利肺气) 麦门冬(去心) 天门冬(去心、皮) 山药(并治肺虚寒热) 茯苓(去皮) 酸枣仁(微炒,研) 山茱萸(并治心虚寒热)

- 火病寒热《痰火点雪》
- 火病的预报《中医疾病预测》
- 火病结核《中医词典》
- 火闭《中医词典》
- 火病结核《痰火点雪》
- 火癍疮《中医词典》
- 火病失音《中医词典》
- 火(饣曹)《中医词典》
- 火病失音《痰火点雪》
- 火《金匮钩玄》
- 火病胁痛《痰火点雪》
- 火《医学启源》
- 火病泄泻《痰火点雪》
- 火《银海指南》
- 火病咽痛《中医词典》
- 火《校注医醇剩义》
- 火病咽痛《痰火点雪》
- 火《丹溪治法心要》
- 火补火泻《中医词典》
- 火《周慎斋遗书》
- 火不生金《中医词典》
- 火《丹溪心法》
- 火不生土《中医名词词典》
- 火《明医指掌》
- 火槽头《证类本草》
- 火《明医指掌》
- 火赤疮《中医词典》
- 火《明医指掌》
- 火赤疮《医宗金鉴》
- 火《明医指掌》
- 火赤疮《外科心法要诀》
《痰火点雪》
- 作者:龚居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六味丸方论
- 大造丸方论
- 痰火杂症补遗
- 痰火死症
- 痰火脉
-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
- 五脏五味补泻
-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 有余泻之
- 不足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火实泻之
- 神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土实泻之
- 土虚补之
- 本湿除之
- 标湿渗之
- 气实泻之
- 气虚补之
- 本热清之
- 本寒温之
- 标寒散之
- 水强泻之
- 水弱补之
- 本热攻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凉之
- 火强泻之
- 火弱补之
- 精脱固之
- 实火泻之
- 虚火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热平之
- 标热和之
- 胃实泻之
- 胃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解之
- 肠实泻之
- 肠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虚寒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下虚补之
- 本热利之
- 标寒发之
- 引经报使
- 五味宜忌
- 五味偏胜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