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壮数多少
《千金》云∶凡言壮数者,若丁壮病根深笃,可倍于方数,老少怯弱,可减半。扁鹊灸有至百壮千壮。曹氏从治,有百壮大,十壮小,品方亦然。惟《明堂经》多云∶针入六分,三壮,更无余论,故后人不准,惟因病之轻重而增损之。凡灸头顶,止于七壮,积至七七壮止。如人若治风,则灸上星前顶百会,皆至一百壮,腹皆宜灸五百壮,若鸠尾巨阙亦不宜灸多,多则四肢细而无力,又足三里穴,乃云多至三二百壮,心 不灸。若中急,灸至百壮,皆视其病轻重而用之,不可泥一说,而又不可不择一说也。《内经》只云∶若是禁灸穴,明堂亦许灸一壮至三壮,恐未尽也。所谓五百壮千壮,岂可一日而尽?必三五七日,以至三年五年,以尽其数,乃可得也。

- 论壮数多少《痰火点雪》
- 论壮数多少《针灸资生经》
- 论壮数多少《针灸大全》
- 论壮热烦渴口鼻腐烂等症(锦囊添加)《冯氏锦囊秘录》
- 论壮数多少法《普济方·针灸》
- 论主运上下太少相生《古今医统大全》
- 论子宫之胞与溲胞不同《质疑录》
- 论主运大运太少相生《古今医统大全》
- 论子午流注法(徐氏)《针灸大成》
- 论主气《古今医统大全》
- 论子午流注之法《针灸大全》
- 论诸虚证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论自汗分阴阳《阴证略例》
- 论诸痿《轩岐救正论》
- 论渍法《疡医大全》
- 论诸痛不宜补气《质疑录》
- 论宗气《中风论》
- 论诸热误治发斑疹《冯氏锦囊秘录》
- 论总《中风论》
- 论诸气证候《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论足跟疮《外科枢要》
- 论诸淋及小便不利《中藏经》
- 罗拔茹《中医词典》
- 论诸经向导药随经引使《疡医大全》
- 罗布麻茶《食物疗法》
- 论诸疮《外科精义》
- 罗浮山人《中医词典》
- 论诸病治疗交错致于死候《中藏经》
- 罗福至《中医词典》
- 论仲景缓迟沉三脉《伤寒发微论》
- 罗鬲《中医词典》
《痰火点雪》
- 作者:龚居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六味丸方论
- 大造丸方论
- 痰火杂症补遗
- 痰火死症
- 痰火脉
-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
- 五脏五味补泻
-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 有余泻之
- 不足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火实泻之
- 神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土实泻之
- 土虚补之
- 本湿除之
- 标湿渗之
- 气实泻之
- 气虚补之
- 本热清之
- 本寒温之
- 标寒散之
- 水强泻之
- 水弱补之
- 本热攻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凉之
- 火强泻之
- 火弱补之
- 精脱固之
- 实火泻之
- 虚火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热平之
- 标热和之
- 胃实泻之
- 胃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解之
- 肠实泻之
- 肠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虚寒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下虚补之
- 本热利之
- 标寒发之
- 引经报使
- 五味宜忌
- 五味偏胜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