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四花六穴之法
崔氏灸骨蒸痨瘵,初得此疾,即如此法灸之,无不效者。但医多不得真穴,以致有误。
今具真格,使学人一见 然无误。
先用细绳一条,约三四尺,以蜡抽之,勿令展缩,以病患脚底贴肉量,男取左足,女取,从足大拇指头齐起,从脚板底当脚根中心,向后引绳,循脚肚贴肉直上,至膝脘曲又中大横纹截断。次令病患解发分开两边,全见头缝,自囟门平分至脑后,乃平身正坐。取前所截绳子一头,从鸠尾齐引绳向上,正循头缝至脑后贴肉垂下,循脊骨引绳向下,至绳尽处当脊骨以墨点记,(此墨不是灸穴。)别以稻秆心,令病患合口,将秆心按于口上,两头至吻,却勾起秆心中心至鼻端根下,如人字样,齐两吻截断,将秆展直于先在脊中墨记处,取中横量点之,此是灸穴,名曰患门二穴。初灸七壮,累灸至一百壮,妙。初只灸此二穴,次令其人平身正坐,稍缩臂膊,取一绳绕项向前,平结喉骨,骨平大杼骨,俱以墨点记,向前双垂,下与鸠尾齐截断,灸鸠尾穴,却翻绳向后,以绳头齐会处,以墨点记,(此亦不是灸穴。)别取秆心,令其人合口,无得动笑,横量两吻,截断,还于背上墨记处,折中横量两头点之,此是灸穴。又将其秆心循脊直量,上下点之,此是灸穴,名曰四花穴。初灸七壮,累灸至百壮,迨疮疾愈。根据前法复灸至百壮,但当脊骨上两穴,切宜少灸。凡一次只灸三五壮,多灸恐人蜷背。凡灸此穴,亦要灸足三里,以泻火气为妙。若妇人缠绵裹足,以至中短小,则第一次患门穴难以量准,但取右手肩 穴贴肉量至中指为尽亦可,不若只取膏肓穴灸之,其穴备于后,次灸四花穴,亦效。予常见人初有此疾,即与根据法灸之,无有不效,惟恐病根深痼,亦根据此法灸之,亦有齐愈者,况初病者乎!
- 定四花六穴之法《痰火点雪》
- 定死脉形候歌《寿世保元》
- 定四季六脏平脉《察病指南》
- 定生死诀《察病指南》
- 定四季相克脉《察病指南》
- 定神法《寿世青编》
- 定胎母子二法《医宗金鉴》
- 定身图说《达摩洗髓易筋经》
- 定痛《景岳全书》
- 定群研究资料分析《预防医学》
- 定痛《明目至宝》
- 定群研究中偏倚的控制《预防医学》
- 定痛丹《外科传薪集》
- 定群研究中常见的偏倚《预防医学》
- 定痛法《中医词典》
- 定群研究的优点《预防医学》
- 定痛法《厘正按摩要术》
- 定群研究的缺点《预防医学》
- 定痛膏《博济方》
- 定群研究《预防医学》
- 定痛羌活汤《冯氏锦囊秘录》
- 定取四花六穴之穴《针灸大全》
- 定痛生肌肉方《中藏经》
- 定期之纪《中医词典》
- 定痛托里散《外科理例》
- 定期健康检查《家庭医学百科·预防保健篇》
- 定痛丸《扁鹊心书》
- 定命圆《中藏经》
- 定痛丸《外科传薪集》
- 定命散《妇人大全良方》
- 定吐救生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痰火点雪》
- 作者:龚居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六味丸方论
- 大造丸方论
- 痰火杂症补遗
- 痰火死症
- 痰火脉
-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
- 五脏五味补泻
-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 有余泻之
- 不足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火实泻之
- 神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土实泻之
- 土虚补之
- 本湿除之
- 标湿渗之
- 气实泻之
- 气虚补之
- 本热清之
- 本寒温之
- 标寒散之
- 水强泻之
- 水弱补之
- 本热攻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凉之
- 火强泻之
- 火弱补之
- 精脱固之
- 实火泻之
- 虚火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热平之
- 标热和之
- 胃实泻之
- 胃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解之
- 肠实泻之
- 肠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虚寒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下虚补之
- 本热利之
- 标寒发之
- 引经报使
- 五味宜忌
- 五味偏胜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