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金方》论取膏肓穴法
膏肓 穴,无所不治。主羸瘦虚损,梦中失精,上气咳逆,狂惑失志等症。取穴之法,正坐,曲肘,伸两手,以臂着膝前,令正直,手大指与膝头齐,以物支肘,勿令臂得摇动,从胛骨上角摸索至胛骨下头,其间当有二肋两开,灸中间,根据胛骨之里,肋间深处是穴,骨容侧指许,摩筋肉之表,肋骨空处按之,但觉牵引骨节动,须灸胛中各一穴,至六百壮,多至千壮,当觉气下砻砻然如水状,亦当有所下出,若无停痰宿饮,则无所下也。若病已困,不能正坐,当令侧卧挽一臂,同前灸之也。求穴大较,以右手从左肩住指头,表所不及者是也。左手亦然,乃以前法灸之。若不能正坐,但伸两臂亦可,伏衣 上,伸两臂令人挽两胛,使相离,不尔,胛骨遮穴不可得也,所伏衣 ,当令大小常定,不尔则失其穴。此灸讫后,令人阳气康盛,当消息以自补养,身体平复,其穴在五柱之上,四柱之下,横去六寸许,相准望取之。
论曰∶昔秦缓不救晋侯之疾,以在膏之下,肓之上,针药所不及,即此穴也。孙真人笑,不能求得此穴,所以宿 难遣,若能用心得而灸之,无疾不愈矣。明载于此,学人仔细详审,根据法取之,无不得其真穴也。一法,医者先自坐,以目平正,却于壁上,以墨作一大圈,却令患者正坐,常使其目视圈,无得斜视别处,此良法也,令灸人正坐,曲脊伸臂根据法,医者以指揣后脊骨一节为一寸,自一柱至五柱,逐一以墨点记,令上下端直分明,且人有颈骨者,亦有无者,当以平肩为一柱是也,以四柱至五柱,用秆心比量两柱上下远近,折为三分,亦以墨点脊上柱间,取第四柱下二分微多,五柱上一分微少,用笔点定,横过相去六寸之中,左右以为两穴交下远近之准,大要两柱上下,协议身寸,一寸三分七厘微缩,有无大段长短不同以参者。《甲乙经》自大杼至尾 骨作二十一柱,量三尺之数,分之若柱节分明,纵之尺寸不同,穴以柱数为定。若人肥大背浓,骨节难寻,当以平齐十四柱命门穴为准,上自大杼,下至命门,折为一十四柱,每柱一寸三分,合其穴无不真也。

- 《千金方》论取膏肓穴法《痰火点雪》
- 《千金方》方《妇人大全良方》
- 《千金方》论取膏肓俞穴法《针灸大全》
- 《千金方》《外台》论《医学源流论》
- 《千金方》竹沥汤《普济本事方》
- 《千金方》《中医词典》
- 《千金方衍义》《中医词典》
- 《千金方》《中医词典》
- 《千金方衍义》《中医词典》
- 《千金宝要》《中医词典》
- 《千金翼》方《妇人大全良方》
- 《千金宝要》《中医词典》
- 《千金翼》求子方论《妇人大全良方》
- 《千金》茱萸酒《妇人大全良方》
- 《千金翼》四顺汤《妇人大全良方》
- 《千金》炙甘草汤九 方见《伤寒·少阳》《金匮悬解》
- 《千金翼》炙甘草汤五 方见《伤寒·少阳》《金匮悬解》
- 《千金》易简方《古今医统大全》
- 《千金翼方》《中医词典》
- 《千金》温胃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千金翼方》《中医词典》
- 《千金》蜀漆汤《妇人大全良方》
- 《谦益斋外科医案》《中医词典》
- 《千金》生姜甘草汤《金匮悬解》
- 《谦益斋外科医案》《中医词典》
- 《千金》肾热汤《医方考》
- 《谦斋医学讲稿》《中医词典》
- 《千金》神造汤《医方考》
- 《谦斋医学讲稿》《中医词典》
- 《千金》神曲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钱氏儿科案疏》《中医词典》
《痰火点雪》
- 作者:龚居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六味丸方论
- 大造丸方论
- 痰火杂症补遗
- 痰火死症
- 痰火脉
-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
- 五脏五味补泻
-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 有余泻之
- 不足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火实泻之
- 神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土实泻之
- 土虚补之
- 本湿除之
- 标湿渗之
- 气实泻之
- 气虚补之
- 本热清之
- 本寒温之
- 标寒散之
- 水强泻之
- 水弱补之
- 本热攻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凉之
- 火强泻之
- 火弱补之
- 精脱固之
- 实火泻之
- 虚火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热平之
- 标热和之
- 胃实泻之
- 胃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解之
- 肠实泻之
- 肠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虚寒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下虚补之
- 本热利之
- 标寒发之
- 引经报使
- 五味宜忌
- 五味偏胜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