涩
涩为阳气有余,气盛则血少,故脉蹇滞,而肺脉宜之。《脉诀》言指下寻之似有,举之,《脉经》所云,绝不相干。又曰∶细而迟短往来难,短且散,一止复来,参互不调,如轻刀刮竹,如雨沾沙,如病蚕食叶。又曰∶细迟短散,时一止曰涩,极细而软,重按若绝曰微,浮而柔细曰濡,沉而柔细曰弱。
【主病】涩主血少伤精,反胃,亡阳多汗,营中寒湿,入营血痹,妇人非孕即无经。寸涩伤胸痛,关则胃虚胁胀,尺为精血俱伤,肠结溲淋,或为下血。又曰∶涩主血少伤精之病,女人有孕为胎病,无孕为败血。杜氏曰∶涩脉独见尺中,形同代,为死脉。

- 涩《痰火点雪》
- 涩《周慎斋遗书》
- 涩《三指禅》
- 涩《脉确》
- 涩《脉象统类》
- 涩《诸病主病诗》
- 涩(阴)《濒湖脉学》
- 涩《中医词典》
- 涩肠固脱《中医词典》
- 色痔《中医词典》
- 涩肠止泻《中医词典》
- 色诊篇《古今医统大全》
- 涩方《盘珠集胎产症治》
- 色诊《内经知要》
- 涩剂《中医名词词典》
- 色诊《续名医类案》
- 涩剂《中医词典》
- 色诊《中医词典》
- 涩剂《女科证治准绳》
- 色诊《中医名词词典》
- 涩剂《女科证治准绳》
- 色泽变化《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涩精金锁丹《中藏经》
- 色泽《中医词典》
- 涩可去脱《中医词典》
- 色以润泽为本《望诊遵经》
- 涩脉《中医名词词典》
- 色以润泽为本《中医词典》
- 涩脉《中医词典》
- 色夭《中医词典》
- 涩脉《脉理求真》
《痰火点雪》
- 作者:龚居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六味丸方论
- 大造丸方论
- 痰火杂症补遗
- 痰火死症
- 痰火脉
-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
- 五脏五味补泻
-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 有余泻之
- 不足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火实泻之
- 神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土实泻之
- 土虚补之
- 本湿除之
- 标湿渗之
- 气实泻之
- 气虚补之
- 本热清之
- 本寒温之
- 标寒散之
- 水强泻之
- 水弱补之
- 本热攻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凉之
- 火强泻之
- 火弱补之
- 精脱固之
- 实火泻之
- 虚火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热平之
- 标热和之
- 胃实泻之
- 胃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解之
- 肠实泻之
- 肠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虚寒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下虚补之
- 本热利之
- 标寒发之
- 引经报使
- 五味宜忌
- 五味偏胜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