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忧郁
夫气贵舒而不贵郁,舒则周身畅利,郁则百脉违和。故曰∶喜则气缓。然缓者,固有徐利之义,但不及太过,皆能致息愆期。而况忧思郁结,宁不滞其气乎!气既壅滞则郁而为火,是益为烁金涸水之胎,人既病火,则身犹敝器矣。须着意护持,心当浑然无物,庶可登之佳境。倘以世务营心,终日怏怏,是欲蹈万古之长夜,宁非昧而不觉者乎!哀哉。
愚谓痰火之病,能戒则功过药之半矣。盖攻邪去病,固藉药剂之能,而燮理调元,又非不可。何也?夫所谓戒者,以其于病有大妨,法所当戒,不戒则死。所谓忌者,以其于病有所不宜,法当忌之,不忌则害。二者实痰火死生之关头也,可缺一乎?然所当戒者,酒色财气之四欲也;所当忌者,饮食起居,多言浓味之四失也。病患能守此八者,则胜于药力多矣。如恣欲则伤精,绝之则所以存精足水以制火也。若暴怒则伤肝,戒之则所以平肝安土以养金也。贪欲则伤肺,戒之则以清金制木无使凌脾也。嗜利劳神,戒之则所以宁火而肃金而充水也。慎起居所以防贼风虚邪之犯正。节饮食毋使菀茁陈 以留脾。简言语所以保金以育水。薄浓味所以息火毋伤金。若此八者,利益固非小可,而其害也,则轻可致重,重可致危,颠沉困惫,皆胎于此。病者倘能一一遵根据,小心翼翼,则危可至泰,轻可至愈,挽回枯槁于幽冥之谷,其可量乎。

- 忌忧郁《痰火点雪》
- 忌用转下《扁鹊心书》
- 忌栀子证二十一 太阳九十一《伤寒悬解》
- 忌洋烟《奇效简便良方》
- 忌恣食生冷物骤用寒凉药《麻科活人全书》
- 忌穴《中医词典》
- 季铵类解痉药《药理学》
- 忌消导论《伤寒大白》
- 季春痹《中医词典》
- 忌温经论《伤寒大白》
- 季冬痹《中医词典》
- 忌吐法论《伤寒大白》
- 季节性《预防医学》
- 忌食诸肉鸡鱼盐醋五辛等物《麻科活人全书》
- 季节性变应性鼻炎《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忌食辛辣热物误用辛热药饵《麻科活人全书》
- 季节与疾病的预后《手掌与疾病》
- 忌食物房劳《针灸聚英》
- 季经《中医词典》
- 忌食物法《普济方·针灸》
- 季肋《中医词典》
- 忌食物《针灸资生经》
- 季肋(季胁、软肋)《中医名词词典》
- 忌食毒物《疡医大全》
- 季秋痹《中医词典》
- 忌食毒物《冯氏锦囊秘录》
- 季夏痹《中医词典》
- 忌时《中医词典》
- 季胁《经络全书》
- 忌清里论《伤寒大白》
- 季胁《中医词典》
《痰火点雪》
- 作者:龚居中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 序
-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六味丸方论
- 大造丸方论
- 痰火杂症补遗
- 痰火死症
- 痰火脉
- 五脏六腑用药气味补泻
- 五脏五味补泻
- 脏腑虚实标本用药式
- 有余泻之
- 不足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火实泻之
- 神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发之
- 土实泻之
- 土虚补之
- 本湿除之
- 标湿渗之
- 气实泻之
- 气虚补之
- 本热清之
- 本寒温之
- 标寒散之
- 水强泻之
- 水弱补之
- 本热攻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凉之
- 火强泻之
- 火弱补之
- 精脱固之
- 实火泻之
- 虚火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热平之
- 标热和之
- 胃实泻之
- 胃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解之
- 肠实泻之
- 肠虚补之
- 本热寒之
- 本寒温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虚寒补之
- 本热寒之
- 标热散之
- 实热泻之
- 下虚补之
- 本热利之
- 标寒发之
- 引经报使
- 五味宜忌
- 五味偏胜
- 卷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