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下满

《伤寒大白》书籍目录

心下满,属阳明胃家。故曰邪结心下,满而烦,饥不欲食,心胸嘈杂,或见冲逆作呕,此胃家有火之痰饮食积也。宜栀连平胃散二陈汤调服。心下满而不饥不食,不见嘈杂者,此无火之痰饮食积也。若初起恶心胀痛,宜先吐之,随用消食化痰,不用苦寒抑遏。若热邪聚胃,心下痞满,方可用枳壳川连汤、栀连保和散,清热积,栀连二陈汤化热痰。家秘用保和散加白豆蔻砂仁消食滞饱闷。若里有热,煎凉药以汤调服,忌燥者冲竹沥莱菔汁最妙。

总之,胸前饱闷,宜消不宜补,宜散不宜收。若有停滞,切忌寒凉生冷。若胸前真有凝结,即见烦躁谵语等症,宜察食气痰凝,慎勿误认里热谵妄,误投凉剂攻下。大凡胸痛胃满,皆是上部之病,非下部肠病,故禁下法也。惟心下硬痛,大便不通者,方用攻下。

脉浮而大,心下反硬,有热属脏者,攻之。

脉浮而大,不当攻。今心下反硬,有热属脏,形容热已深入,而结藏于里,故可攻之。

阳明病,心下硬满不可攻,攻之利遂不止。

前条浮大表脉,尚曰可攻。此条同一硬满,何曰不可攻?前条有有热属脏,内已包藏,便硬消水,口燥唇焦,种种里热之症,故曰攻之。此条无有热属脏,恐食滞痰饮硬满。言此条不可攻,则上条可攻,愈有下手。

伤寒五六日,大下之后,身热不可去,心下结痛者,未欲解也,栀子豉汤

伤寒大下后,若身热去,心下结痛,此为结胸,当用陷胸汤。今身热不去,心下结痛,当用柴胡汤。不用柴胡而用此汤者,以汗下后,身热里烦,心下结痛耳。

太阳病,重发汗,复下之,不大便六七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大陷胸汤主之。

此分别同是下后,上条身热不去,心下结痛,与此条日晡潮热,小腹硬痛,治分上下。夫大便不通六七日,舌上燥而渴,日晡小有潮热,且心下至小腹硬满而痛,则成结胸症,故用陷胸汤

栀连平胃散 即平胃散加栀连。

胃有湿热,故加栀,连湿郁成痰,加半夏石菖蒲;若顽痰胶结,加海石香附

二陈汤

半夏 白茯苓 广皮 甘草 加石菖蒲

治痰用二陈,不易之论。然顽痰胶结,非南星石菖蒲不能开郁痰成积,非海石、香附不能解痰食相凝,须以保和丸合用。夫二陈汤,治痰病之缓者;导痰汤、指迷丸、化痰丸,则稍重;控涎丹滚痰丸则重矣。要知应用控涎、滚痰症,不惟二陈不及,即用指迷、化痰亦不及。应用二陈症,不惟控涎、滚痰太过,即指迷、化痰亦太过也。

枳壳川连汤 二味。

此方加木香,能治湿热下利;加当归大黄,能治燥热下血,腹痛频并。今以心下满闷亦用此方,以枳壳与川连同用,能消心下热结之痞。若痰涎凝结,加半夏、栝蒌实,则合小陷胸汤。加广皮、浓朴竹茹,能清胃热而止呕吐;加大黄甘草,又合调胃承气汤

栀子豆豉汤 二味。

仲景治心胸满闷,以表症尚在者仍用发表。表邪已解,里有热结者,用诸泻心汤。心腹硬痛,有下症者,用陷胸汤。若汗下后,心烦痞塞,立栀子豉汤,和解其热,栀子浓朴汤,宽解其气,此无穷法门也。

大陷胸汤 见结胸。

按大陷胸汤,治心下硬痛,大实大满。小陷胸汤,治热痰凝结中焦。枳壳川连汤、栀子浓朴汤,治热邪凝结气分。栀子豆豉汤,治汗下后烦热痞塞。诸泻心汤,治寒药误下,抑遏痰热于胸前,此丝丝入扣法门也。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伤寒大白》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伤寒大白》书籍目录
  1. 心下满《伤寒大白》
  2. 心下满《中医词典》
  3. 心下满《丹溪手镜》
  4. 心下满《中医名词词典》
  5. 心下满《伤寒明理论》
  6. 心下坚筑《中医词典》
  7. 心下满附结胸痞气脏结《医效秘传》
  8. 心下悸(述古)《伤寒指掌》
  9. 心下满急《新修本草》
  10. 心下悸《伤寒心法要诀》
  11. 心下满急《普济方·针灸》
  12. 心下悸《医学摘粹》
  13. 心下痞《中医词典》
  14. 心下悸《医宗金鉴》
  15. 心下痞《卫生宝鉴》
  16. 心下悸《中医词典》
  17. 心下痞《卫生宝鉴》
  18. 心下急《中医词典》
  19. 心下痞二十五条《仲景伤寒补亡论》
  20. 心下急《中医名词词典》
  21. 心下痞满《中医词典》
  22. 心下否痛《中医词典》
  23. 心下痞痛《中医词典》
  24. 心下大如杯结症方二首《外台秘要》
  25. 心下痞硬《中医词典》
  26. 心下沉积《儒门事亲》
  27. 心下痞证《伤寒总病论》
  28. 心系病先兆《中医疾病预测》
  29. 心下痛《中医词典》
  30. 心系《中医词典》
  31. 心下温温欲吐《中医名词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