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
涂蔚生曰∶天地六淫之气,病患以风寒最甚而独多。治之得当,疗如反掌,治之失当,其后演成虚实厥亡等症。诚非臆及所能道者。张仲景之《伤寒论》,以风寒温为三大提纲,而以伤寒居首。盖亦以其为百病之导火线,而生死即系于此几微枢机也。然其谓伤寒为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伤风为脉缓,发热汗出而恶风;温病为发热而渴不恶风;是其将三者之显明界限,又为划分真确者也。风温二者,余已有另条专释,兹将伤寒一症,略为节疏。以最简单之赅括,作治者之指引,夫亦曰变化之妙,存乎其人耳。经云∶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以其本寒而标阳也。盖足太阳膀胱,与手太阳小肠,合化吾人饮入之水,透出内外油膜,以为周身卫外之气。若空中寒气袭入皮毛,而卫气不能抵抗,则寒气滞于皮毛之内,而为病矣。其脉浮者,以卫气行于脉管之外,虽为寒气外束,而尚欲鼓动外出也。其头项强痛者,以三阳之气,皆上于头。今太阳卫气为寒所闭,已上者不能输出卫外,未上者不能上走头项,故发生疼痛也。其恶寒者,以太阳化生卫外之气,不能外出以护表也。其后尚有发热,背强KT KT ,逆满咳嗽等症,亦无不以太阳之受寒气,为使然也。盖太阳既化气卫外,而寒邪束于其表,其势欲出不得,欲返不能,不得不逞其温热之力,以为抵御之奋斗也。其背强KT KT 者,以寒气既入皮毛,而后入于经输,经输不能转运自如也。其逆满咳嗽者,以卫气不能外出,壅塞于肺脏膈膜也。兹举仲景治伤寒之要者二方,摘录于下,以后见症用药,全凭因时因病,以为加减更换耳。
仲景麻黄汤
涂蔚生曰∶上四味,先以水煮麻黄去上沫,后纳诸药合煮,去滓温服,覆取微汗,为仲景治伤寒之大法。如头项强痛,恶寒无汗者是也。然桂枝汤可以无麻黄,麻黄汤却不可以无桂枝。因伤风是病在肌肉一层,桂枝既直走营血,即可疗风邪之在营血也。伤寒是病在皮毛一层,较肌肉为外。麻黄力虽猛峻,可以直走卫气,然其由内达外,非从肌肉不能经过。若无桂枝以为之助,则恐其力纵猛峻,亦不能直达肌肉之营血,以达于卫气之皮毛也。
仲景葛根汤
葛根(一钱) 麻黄(一钱) 桂枝(一钱) 白芍(一钱) 炙甘草(一钱) 生姜(一钱) 大枣(一枚)
涂蔚生曰∶此汤之煎法服法,俱如前。即前方合桂枝汤,去杏仁而加葛根也。其所以加葛根者,因寒邪既入皮毛,而复入经输,项背强KT KT 也。于此足见仲景治病,总是叫人使用活法,不是叫人使用碍法。添一症,则添一药,去一症则去一药。有伤风之发热,恶风汗出等症,则有直入肌肉营血之桂枝汤。有伤风之发热恶风汗出而兼项背强KT KT 等症,则有直入肌肉,兼入太阳经脉之桂枝加葛根汤。有伤寒之发热恶寒身痛等症,则有直走皮毛之麻黄汤。有伤寒之发热恶寒身痛,而兼项背强KT KT 等症,则有直入皮毛,兼入太阳经脉之麻黄加葛根汤。推其喘满而加杏朴,胀满而加苓术,无不随其症之所在,以为药之增减也。学人能以举一反三,自有无数法门,又何至开卷了然,临症盲然,而胸中毫无所主者哉。再若病患体壮而感寒轻者,可用小柴胡汤,加防风荆芥葛根等味以治之。热稍甚,可去半夏,酌加苓连;寒稍甚,可酌减黄芩,亦甚稳妥。

- 伤寒《推拿抉微》
- 伤寒《仁术便览》
- 伤寒《文堂集验方》
- 伤寒《急救广生集》
- 伤寒《医学实在易》
- 伤寒《吴鞠通医案》
- 伤寒《医学实在易》
- 伤寒《卫生易简方》
- 伤寒《医学实在易》
- 伤寒《明医指掌》
- 伤寒《伤寒六书》
- 伤寒《明医指掌》
- 伤寒《冷庐医话》
- 伤寒《医经原旨》
- 伤寒《脉症治方》
- 伤寒《古今医案按》
- 伤寒《医宗己任编》
- 伤寒《顾松园医镜》
- 伤寒《幼科释谜》
- 伤寒《济阴纲目》
- 伤寒《丹溪手镜》
- 伤寒《古今医鉴》
- 伤寒《时病论》
- 伤寒《医学正传》
- 伤寒《丹溪治法心要》
- 伤寒《普济方·针灸》
- 伤寒《友渔斋医话》
- 伤寒《普济方·针灸》
- 伤寒《奇效简便良方》
- 伤寒《寿世保元》
- 伤寒《活幼心书》
《推拿抉微》
- 作者:? 朝代:? 年份:?
- 序
- 自序
- 凡例
- 节录夏英白先生推拿凡例
- 第一集·认症法
- 审察苗窍
- 五脏各有所司
- 形色部位指南赋
- 以色诊病
- 五视法
- 辨小儿五音
- 闻小儿声音
- 指纹辨色歌
- 以指冷热诊病说
- 以目诊病说
- 五脏所属之症
- 简切辨症法
- 辨舌苔法
- 看病诀
- 寿夭辨
- 小儿坏证辨
- 断小儿面色恶症死候
- 入门试法
- 五脏所伤
- 五脏所恶
- 脏腑为病
- 诸病所属
- 四时所病
- 脏腑通治
- 五脏所藏
- 望形察色
- 闻声别证
- 凡死证辨
- 第二集·推拿法
- 推拿代药赋
- 指纹
- 指纹切要
- 三关部位歌
- 浮沉分表里歌
- 红紫辨寒热歌
- 淡滞定虚实歌
- 纹形主病歌
- 小儿脉法
- 《内经》脉要
- 四脉主病主证
- 总括脉要歌
- 脉证宜忌歌
- 开天门法
- 分推太阴穴太阳穴法
- 掐天庭至承浆穴法
- 揉耳摇头法
- 揉太阴穴法
- 揉太阳穴法
- 二龙戏珠法
- 运内八卦穴法
- 干坎艮入虎口穴法
- 揉艮宫穴法
- 运水入土法
- 运土入水法
- 揉内劳宫穴法
- 掐小天心穴法
- 揉掐脾经穴法
- 大肠侧推到虎口穴法
- 虎口侧推到大肠经法
- 推掐心经穴法
- 掐揉肺经穴法
- 掐推肾经穴法
- 横门穴推到板门穴法
- 板门穴推到横门穴法
- 中指尖推到横门穴法
- 横门穴刮到中指尖法
- 掐横门穴法
- 揉板门穴法
- 乌龙摆尾法
- 赤凤摇头法
- 丹凤摇尾法
- 运五经纹法
- 运四横纹法
- 掐离宫至干宫法
- 孤雁游飞法
- 揉气关法
- 按弦搓摩法
- 老汉扳罾法
- 水底捞明月法
- 斗肘走气法
- 掐威灵穴法
- 掐向导穴法
- 凤凰鼓翅法
- 掐二扇门穴法
- 掐二人上马穴法
- 掐外劳宫穴法
- 运外八卦穴法
- 掐中指甲法
- 揉大指甲法
- 捻五指背皮法
- 刮手背法
- 掐老龙穴法
- 推后溪穴法
- 揉手背法
- 掐五指爪甲法
- 掐少商穴法
- 清天河水法
- 打马过天河法
- 分阴阳法
- 和阴阳法
- 掐赤筋法
- 掐青筋法
- 掐总筋法
- 掐白筋法
- 掐黑筋法
- 猿猴摘果法
- 黄蜂出洞法
- 凤凰单展翅法
- 飞经走气法
- 掐靠山穴法
- 推下六腑法
- 推上三关法
- 掐一窝风法
- 掐阳池穴法
- 掐斗肘曲池法
- 掐外关外间使法
- 揉肺俞穴法
- 揉龟尾法
- 搓脐法
- 掐膝眼穴法
- 委娄中穴法
- 掐前承山穴法
- 夜啼门推法
- 重舌门推法
- 鹅口门推法
- 风症门推法
- 诸热门推法
- 伤寒门推法
- 呕吐门推法
- 泄泻门推法
- 腹痛门推法
- 痢疾门推法
- 疟疾门推法
- 疳疾门推法
- 积症门推法
- 痞症门推法
- 痫症门推法
- 咳嗽门推法
- 肿胀门推法
- 目疾门推法
- 杂症门推法
- 第三集·治疗法
- 第四集·治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