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
秋深初凉。稚年发热咳嗽。证似春月风温症。但温乃渐热之称。凉即渐冷之意。春月为病。犹冬藏固密之余。秋令感伤。恰值夏热发泄之后。其体质之虚实不同。但温自上受。燥自上伤。理亦相等。均是肺气受病。世人误认暴感风寒。混投三阳发散。津劫燥甚。喘急告危。若果暴凉外束。
身热痰嗽。只宜葱豉汤。或苏梗前胡杏仁枳桔之属。仅一二剂亦可。更有粗工。亦知热病。与泻白散加芩连之属。不知愈苦助燥。必增他变。当以辛凉甘润之方。气燥自平而愈。慎勿用苦燥。劫烁胃汁。
秋燥一症。气分先受。治肺为急。若延绵数十日之久。病必入血分。又非轻浮肺药可医。须审体质症端。古谓治病当活泼泼地。如盘走珠耳。
翁姓子方数月。秋燥潮热。咳嗽如疟。幼科用发散药二日不效。忙令禁乳。更医用泻白散。再加芩连二日。昼夜烦热。喘而不咳。下痢粘腻。药后竟痢药水。延余诊之。余曰稚年以乳食为命。饿则胃虚气馁。肺气更不爽矣。与玉竹甘草炒广皮竹叶心。一剂热缓。继与香粳米南枣广皮甘草沙参二剂。与乳少进。令夜抱勿倒。三日全愈。

- 秋燥《临证指南医案》
- 秋燥《医述》
- 秋燥《温病条辨》
- 秋燥《中医词典》
- 秋燥《温病条辨》
- 秋燥《时病论歌括新编》
- 秋燥《温病条辨》
- 秋燥《中医名词词典》
- 秋燥《回春录》
- 秋燥《时病论歌括新编》
- 秋燥《时病论》
- 秋月咳嗽《中医词典》
- 秋燥《校注医醇剩义》
- 秋应中衡《中医词典》
- 秋燥辨论《六因条辨》
- 秋应中衡《中医名词词典》
- 秋燥论《医门法律》
- 秋疫《儿科萃精》
- 秋燥门方《医门法律》
- 秋温外热中寒证《余无言医案》
- 秋燥条辨十一条《六因条辨》
- 秋温兼伏气化热《医学衷中参西录》
- 秋燥证治《温病正宗》
- 秋温昏谵腹满证《余无言医案》
- 秋燥证治论《温病正宗》
- 秋温恶候叠见证《余无言医案》
- 蚯蚓《神农本草经》
- 秋温《中医词典》
- 蚯蚓《本草纲目》
- 秋为疟《医学纲目》
- 蚯蚓《雷公炮炙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