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瘅

《临证指南医案》书籍目录

无形气伤。热邪蕴结。不饥不食。岂血分腻滞可投。口甘一症。内经称为脾瘅。中焦困不转运可知。(中虚伏热)

川连 淡黄芩 人参 枳实干姜白芍

口甜。是脾胃伏热未清。宜用温胆汤法。

川连 山栀 人参 枳实 花粉 丹皮 橘红 竹茹 生姜

口甘一症。内经谓之脾瘅。此甘。非甘美之甘。瘅即热之谓也。人之饮食入胃。赖脾真以运之。命阳以腐之。譬犹造酒蒸酿者然。倘一有不和。肥甘之疾顿发。五液清华。失其本来之真味。则淫淫之甜味。上泛不已也。胸脘必痞。口舌必腻。不饥不食之由。从此至矣。内经设一兰草汤。其味辛。足以散结。其气清。足以化浊。除陈解郁。利水和营。为奇方之祖也。夹暑夹泾之候。每兼是患。以此为君。参以苦辛之胜。配合泻心等法。又如胃虚谷少之人。亦有是症。又当宗大半夏汤。及六君子法。远甘益辛可也。(邵新甫)

脾瘅症。经言因数食甘肥所致。盖甘性缓。肥性腻。使脾气遏郁。致有口甘内热中满之患。故云治之以兰。除陈气也。陈气者。即甘肥酿成陈腐之气也。夫兰草即为佩兰。俗名为省头草。妇人插于髻中。以辟发中油秽之气。其形似马兰而高硕。其气香。其味辛。其性凉。亦与马兰相类。用以醒脾气。涤甘肥也。今二案中。虽未曾用。然用人参以助正气。余用苦辛寒以开气泄热。枳实以理气滞。亦祖兰草之意。即所谓除陈气也。此症久延。即化燥热。转为消渴。故前贤有膏粱无厌发疽。热燥所致。淡薄不堪生肿胀。寒湿而然之论。余于甘肥生内热一症。悟出治胃寒之一法。若贫人淡薄茹素。不因外邪。亦非冷冻饮料停滞。其本质有胃寒症者。人皆用良姜丁香荜茇吴萸干姜附子等以温之。不知辛热刚燥能散气。徒使胃中阳气。逼而外泄。故初用似效。继用则无功。莫若渐以甘肥投之。或稍佐咸温。或佐酸温。凝养胃阳。使胃脂胃气日浓。此所谓药补不如食补也。又有肾阳胃阳兼虚者。曾见久服鹿角胶而愈。即此意也。未识高明者以为然否。(华岫云)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临证指南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临证指南医案》书籍目录
  1. 脾瘅《临证指南医案》
  2. 脾瘅《医述》
  3. 脾瘅《灵素节注类编》
  4. 脾瘅《中医词典》
  5. 脾瘅胆瘅《类经》
  6. 脾瘅《圣济总录》
  7. 脾瘅消渴《黄帝内经太素》
  8. 脾虫病《中医词典》
  9. 脾疸《中医词典》
  10. 脾藏营《中医词典》
  11. 脾疔《中医词典》
  12. 脾藏营《中医名词词典》
  13. 脾动脉《人体解剖学》
  14. 脾藏意《中医词典》
  15. 脾毒痢《中医词典》
  16. 脾藏意《中医名词词典》
  17. 脾肚发《中医词典》
  18. 脾部(足太阴属脏)《笔花医镜》
  19. 脾肚发《马培之医案》
  20. 脾不主时《类经》
  21. 脾肚痈《中医词典》
  22. 脾不主时《中医词典》
  23. 脾恶湿《中医名词词典》
  24. 脾不主时《思考中医》
  25. 脾恶湿《中医词典》
  26. 脾不统血《中医词典》
  27. 脾发疽《中医词典》
  28. 脾不统血《中医名词词典》
  29. 脾发疽《医宗金鉴》
  30. 脾病生时须撮口《痰火点雪》
  31. 脾发疽《证治准绳·疡医》

《临证指南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