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证指南医案》书籍目录

(二一)脉细自汗。下体怯冷。卫阳式微使然。(卫阳虚)

(三钱) 熟附子(七分) 熟于术(一钱半) 炙草(五分) 煨姜(一钱) 南枣(三钱)

(三六)脉微汗淋。右胁高突而 。色痿足冷。不食易饥。食入即饱。此阳气大伤。卫不拥护。法当封固。

人参 黄 制川附子 熟于术

(五八)肉 筋惕。心悸汗出。头痛愈。畏风怕冷。阳虚失护。用真武汤

劳伤。阳虚汗泄。

(三钱) 白术(二钱) 防风(六分) 炙草(五分)

(氏)劳力怫怒。心背皆热。汗出。往时每以和阳治厥阴肝脏得效。今年春夏。经行病发。且食纳顿减。褚氏谓独阴无阳。须推异治。通补既臻小效。不必见热投凉。用镇其阳以理虚。

人参 半夏 茯苓 炙草 牡蛎 小麦 南枣

(五六)脉弦大。身热。时作汗出。良由劳伤营卫所致。

经云劳者温之。(营卫虚)

嫩黄 (三钱) 当归(一钱半) 桂枝木(一钱) 白芍(一钱半) 炙草(五分) 煨姜(一钱) 南枣(三钱)

(二一) 脉细弱。自汗体冷。形神疲瘁。知饥少纳。肢节酸楚。病在营卫。当以甘温。

生黄 桂枝白芍 炙草 煨姜 南枣

汗出寒凛。真气发泄。痰动风生。用辛甘化风法。

生黄 桂枝 炙草 茯苓 防风根 煨姜 南枣

(四三)案牍积劳。神困食减。五心汗出。非因实热。乃火与元气。势不两立。气泄为热为汗。当治在无形。以实火宜清。虚热宜补耳。(劳伤心神)议用生脉四君子汤

茹素恶腥。阳明胃弱。致厥阴来乘。当丑时 然汗出。少寐多梦。(胃阴虚

人参 龙骨 茯神 枣仁 炒白芍 炙草煎药吞送蒸熟五味子三十粒。

镇摄汗止。火升咳嗽。仍属阴虚难得充复。育阴滋液为治。

熟地炭 人参 炒麦冬 五味萸肉 川斛 茯神 女贞子 接服琼玉膏方。

经云。阳之汗以天地之雨名之。又云。阳加于阴。谓之汗。由是推之。是阳热加于阴。津散于外而为汗也。夫心为主阳之脏。凡五脏六腑表里之阳。皆心主之。以行其变化。故随其阳气所在之处。而气化为津。亦随其火扰所在之处。

而津泄为汗。然有自汗盗汗之别焉。夫汗本乎阴。乃人身之津液所化也。

经云。汗者。心之液。又云肾主五液。故凡汗症。未有不由心肾虚而得之者。心之阳虚。不能卫外而为固。则外伤而自汗。不分寤寐。不因劳动。不因发散。溱溱然自出。由阴蒸于阳分也。肾之阴虚。不能内营而退藏。则内伤而盗汗。盗汗者。即内经所云寝汗也。睡熟则出。醒则渐收。由阳蒸于阴分也。故阳虚自汗。治宜补气以卫外。阴虚盗汗。治当补阴以营内。如气虚表弱。自汗不止者。仲景有黄建中汤。先贤有玉屏风散。如阴虚有火盗汗发热者。先贤有当归六黄汤柏子仁丸。如劳伤心神。气热汗泄者。先生用生脉四君子汤。如营卫虚而汗出者。宗仲景黄 建中汤。及辛甘化风法。如卫阳虚而汗出者。用玉屏风散附汤真武汤。及甘麦大枣汤。镇阳理阴方法。按症施治。一丝不乱。谓之明医也。夫复奚愧。(邹滋九)

徐评 汗出总由于心火不宁。属热者多。属寒者少。今诸方皆用补阳治法。乃一偏之见。皆由不知汗出之液在何经也。误人多矣。亡阳之汗。乃阳气飞越。下焦空虚。此乃危急之症。非参附不能回阳。与自盗等大不相同。医者全然不知。并为一病。贻误无穷。深为可笑。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临证指南医案》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临证指南医案》书籍目录
  1. 《临证指南医案》
  2. 《张氏医通》
  3. 《医碥》
  4. 《张氏医通》
  5. 《医碥》
  6. 《证治准绳·幼科》
  7. 《张聿青医案》
  8. 《医述》
  9. 《顾松园医镜》
  10. 《医述》
  11. 《古今医案按》
  12. 《医述》
  13. 《古今医案按》
  14. 《医学入门》
  15. 《医经原旨》
  16. 《续名医类案》
  17. 《周慎斋遗书》
  18. 《续名医类案》
  19. 《冷庐医话》
  20. 《冯氏锦囊秘录》
  21. 《幼科释谜》
  22. 《冯氏锦囊秘录》
  23. 《脉因证治》
  24. 《医宗金鉴》
  25. 《痘疹心法要诀》
  26. 《医学纲目》
  27. 《也是山人医案》
  28. 《中医词典》
  29. 《外科选要》
  30. 《止园医话》
  31. 《盘珠集胎产症治》

《临证指南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