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口痈门(一则)
人有对口之后,忽生小疮,先痒后痛,随至溃烂,人以为至凶之痈也,然而痈生于对口者犹轻,而生于偏旁不胜对口者尤重。盖颈项之上,乃肾督之部位也。其地属阴,所生痈疽多是阴疽而非阳痈也。阳疽必高突数寸,其色红肿发光,疼痛呼号;若阴痈则不然,色必黑黯,痛亦不甚,身体沉重,困倦欲卧,呻吟无力,其疮口必不突起,或现无数小疮口,以眩世人,不知从何处觅头。然而阴阳二毒,皆可内消,何可令其皮破肿溃而后治之乎。至于内消之法,正不须分辩阴阳,惟既破溃脓,阴阳不审而漫投药饵,则祸生顷刻。而内消之法,大约止消三味,名为三星汤∶
金银花(二两) 蒲公英(一两) 生甘草(三钱) 水煎服。二剂即便全消。阳症已破者,仍以此方治之,不三服必脓尽肉生。若阴症大溃者,此方不可复投,改用七圣汤∶
人参(一两) 生黄 (一两) 当归(一两) 金银花(二两) 白术(一两) 生甘草(三钱)
肉桂(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血止,二剂而肉生,三剂而口小,四剂而皮合,再服二剂全愈。
此方治各处痈毒凡低陷而不能收口者,无不神效,不止治对口之阴毒善收功也。
诚以阳症可以凉泻,而阴症必须温补故耳。

- 对口痈门(一则)《辨证录》
- 对口痈《中医词典》
- 对老人易产生不良反应的药物《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 对口门主论《疡医大全》
- 对流免疫电泳《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对口门主方《疡医大全》
- 对庐《千金翼方》
- 对口疽《中医词典》
- 对庐《新修本草》
- 对口方《发背对口治诀论》
- 对庐《证类本草》
- 对口发《外科启玄》
- 对庐《名医别录》
- 对口发《中医词典》
- 对偏食副作用动物实验等方法之观察《中国医学通史》
- 对口疔《中医词典》
- 对脐发《外科启玄》
- 对口疮秘方《华佗神方》
- 对脐发疽门主论《疡医大全》
- 对口疮论《青囊秘诀》
- 对情绪生理反应的影响《生理学》
- 对口疮《外科十三方考》
- 对人类遗传信息的认识《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对口疮《回生集》
- 对人体的认识《中国医学通史》
- 对口疮《中医词典》
- 对神经疾病征象应具备的基本认识《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 对口初起《奇效简便良方》
- 对神经系统的影响《生理学》
- 对口《万氏秘传外科心法》
- 对生成与发育的影响《生理学》
《辨证录》
- 作者:陈士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自序
- 凡例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鹤膝门(二则)
- 疠风门(二则)
- 遗尿门(三则)
- 脱肛门(二则)
- 强阳不倒门(二则)
- 发斑门(二则)
- 火丹门(三则)
- 离魂门(三则)
- 疰夏门(二则)
- 香港脚门(一则)
- 中邪门(六则)
- 中妖门(六则)
- 中毒门(十二则)
- 肠鸣门(三则)
- 自笑门(附自哭三则)
- 恼怒门(二则)
- 喑哑门(三则)
- 瘟疫门(一则)
- 种嗣门(九则)
- 卷之十一·妇人科
- 卷之十二
- 卷之十三
- 背痈门(七则)
- 肺痈门(四则)
- 肝痈门(二则)
- 大肠痈门(三则)
- 小肠痈门(三则)
- 无名肿毒门(二则)
- 对口痈门(一则)
- 脑疽门(一则)
- 囊痈门(二则)
- 臂痈门(一则)
- 乳痈门(四则)
- 肚痈门(一则)
- 多骨痈门(一则)
- 恶疽门(一则)
- 疔疮门(一则)
- 杨梅疮门(五则)
- 腰疽门(一则)
- 擎疽门(一则)
- 脚疽门(二则)
- 鬓疽门(一则)
- 唇疔门(一则)
- 瘰门(二则)
- 痔漏门(四则)
- 顽疮门(二则)
- 接骨门(二则)
- 金疮门(一则)
- 物伤门(三则)
- 癞门(一则)
- 刑杖门(一则)
- 卷之十四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