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疽门(一则)
人有腰眼之间,忽长疽毒,疼痛呼号,似乎阳症,然腰肾乃至阴之地,未可作阳疽治之,若竟作阳症治,大不宜也。此症虽本于过忍其精,欲泄不泄以成斯毒,似乎纯是阴分之过,但腰间虽不远于内肾,火发而毒成,则阴中有阳,未可纯以阴症治之,必须合阴阳并治之,化其毒则毒去如扫。倘不补阴而竟治其毒,则肾气愈伤而毒难速化。即补阴而不补阳,则阴无阳不生,毒且深藏于肾宫而不得外泄矣。
方用两治散∶
白术(一两) 杜仲(一两) 当归(一两) 金银花(三两) 防己(一钱) 草(三钱)水煎服。一剂而痛轻,二剂而痛止,三剂全愈。
此方用术、杜仲以利其腰脐,气通而毒自难结也,又得金银花、当归之类补中有散,而防己、 直入肾宫,以祛其湿热之毒。阴阳无偏胜之虞,邪正有解分之妙,自然一、二剂成功,非漫然侥幸也。

- 腰疽门(一则)《辨证录》
- 腰疽论《青囊秘诀》
- 腰尻痛《中医词典》
- 腰疽(外科理例 下)《古今医统大全》
- 腰胯疼冷方二首《外台秘要》
- 腰疽《外科十三方考》
- 腰胯疼痛《中医词典》
- 腰疽《外科启玄》
- 腰胯疼痛《儒门事亲》
- 腰疽《外科理例》
- 腰胯痛《儒门事亲》
- 腰疽《证治准绳·疡医》
- 腰胯痛《儒门事亲》
- 腰疽《续名医类案》
- 腰胯痛方二首《外台秘要》
- 腰疽《中医词典》
- 腰胯肿痛《丹溪手镜》
- 腰脚痛(余见腰膝)《针灸资生经》
- 腰胯重痛《脉因证治》
- 腰脚痛《普济方·针灸》
- 腰目《中医词典》
- 腰脚痛《中医词典》
- 腰奇《中医词典》
- 腰脚疼痛候《诸病源候论》
- 腰奇《针灸学》
- 腰脚疼痛方三首《外台秘要》
- 腰热《中医词典》
- 腰脚疼痛《女科证治准绳》
- 腰软《中医词典》
- 腰脚疼痛《证治准绳·女科》
- 腰软《脉因证治》
《辨证录》
- 作者:陈士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自序
- 凡例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鹤膝门(二则)
- 疠风门(二则)
- 遗尿门(三则)
- 脱肛门(二则)
- 强阳不倒门(二则)
- 发斑门(二则)
- 火丹门(三则)
- 离魂门(三则)
- 疰夏门(二则)
- 香港脚门(一则)
- 中邪门(六则)
- 中妖门(六则)
- 中毒门(十二则)
- 肠鸣门(三则)
- 自笑门(附自哭三则)
- 恼怒门(二则)
- 喑哑门(三则)
- 瘟疫门(一则)
- 种嗣门(九则)
- 卷之十一·妇人科
- 卷之十二
- 卷之十三
- 背痈门(七则)
- 肺痈门(四则)
- 肝痈门(二则)
- 大肠痈门(三则)
- 小肠痈门(三则)
- 无名肿毒门(二则)
- 对口痈门(一则)
- 脑疽门(一则)
- 囊痈门(二则)
- 臂痈门(一则)
- 乳痈门(四则)
- 肚痈门(一则)
- 多骨痈门(一则)
- 恶疽门(一则)
- 疔疮门(一则)
- 杨梅疮门(五则)
- 腰疽门(一则)
- 擎疽门(一则)
- 脚疽门(二则)
- 鬓疽门(一则)
- 唇疔门(一则)
- 瘰门(二则)
- 痔漏门(四则)
- 顽疮门(二则)
- 接骨门(二则)
- 金疮门(一则)
- 物伤门(三则)
- 癞门(一则)
- 刑杖门(一则)
- 卷之十四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