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舌门(二则)

《辨证录》书籍目录

有妇人产子,舌出不能收,人以为舌胀也,谁知是难产心惊之故乎。夫舌乃心之苗,心气安而舌安,心气病而舌病,产子而胞胎已破,子不能产,欲顾子而母命恐亡,欲全母而子命难保,其心中惊恐,自必异于常时,心气既动,心火必不宁矣。

胎胞之系,原通于心,用力产子,而心为之惧,故子下而舌亦出也。舌出不收,心气过升之故,治法必须降气为主。古人有以恐胜之者,然舌出由于心惊,复因惊以增其恐,吾恐愈伤心气矣,虽舌骤收,未必不随收而随出也,故降气必须补心,而不可增其恐。方用助气镇心丹

人参(三钱) 茯神(二钱) 菖蒲(五分) 朱砂(一钱,不可火制) 五味子(一钱)水煎含漱,久之然后咽下。一剂即收,二剂全愈。

此方用朱砂以镇心,又得人参以生气,气旺则火自归心,火归而焰息,舌亦随焰而自收矣,何必增其恐惧,而气始下哉。

此症亦可用敛舌神丹

人参(一两) 五味子(一钱) 麦冬(二钱) 附子(一片) 菖蒲 良姜(各三分) 水煎含漱咽下,一剂即收。

人有舌下牵强,手大指、次指不仁,两臂麻木,或大便闭结,或皮肤赤晕,人以为风热之病也,谁知是恼怒所致,因郁而成者乎。夫舌本属阳明胃经之土,而大肠之脉,散居舌下,舌下牵强,是阳明胃与大肠之病也。然非无因而至,因肝气不伸,木克胃土,则土虚而不能化食,遂失养于臂指经络之间,而麻木不仁之症生。臂指经络失养,何能外润于皮肤乎,此赤晕之所以起也。胃土受肝木之克,则胃气大燥,无血以资大肠,因热以生风,肠中秘结,益失其传导之职矣。治法必须通大肠而健胃,又必平肝以补血。方用八珍汤加减治之。

人参(一钱) 当归(五钱) 白芍(五钱) 柴胡(一钱) 陈皮(五分) 甘草(一钱) 槐角(一钱)白术(一钱) 熟地(五钱) 半夏(五分) 茯苓(一钱) 水煎服。二剂轻,四剂又轻,十剂全愈。

八珍汤补气补血之方也,加入柴胡以舒肝,增入槐角以清火,肝之郁解,而胃之气自旺,胃气旺,而转输自畅矣。

此症用颐养汤亦妙∶

当归(一两) 香附 茯神 丹皮 玄参(各三钱) 柏子仁 沙参 黄芩(各二钱) 远志(五分)麦冬(五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四剂愈。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辨证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辨证录》书籍目录
  1. 口舌门(二则)《辨证录》
  2. 口舌烂方《急救广生集》
  3. 口舌生疮《圣济总录》
  4. 口舌兼痧《痧胀玉衡》
  5. 口舌生疮《经验麻科》
  6. 口舌干苦(热臭)《针灸资生经》
  7. 口舌生疮《奇效简便良方》
  8. 口舌干苦《普济方·针灸》
  9. 口舌牙疳咽喉简便方《慈幼便览》
  10. 口舌干焦候《诸病源候论》
  11. 口舌牙喉病《麻疹备要方论》
  12. 口舌干焦《圣济总录》
  13. 口舌证治《医宗金鉴》
  14. 口舌方《景岳全书》
  15. 口舌证治《杂病心法要诀》
  16. 口舌唇《医学入门》
  17. 口生疮《儿科萃精》
  18. 口舌疮候《诸病源候论》
  19. 口失音《证治准绳·幼科》
  20. 口舌疮《外科理例》
  21. 口酸《中医词典》
  22. 口舌出血候《诸病源候论》
  23. 口酸《中医词典》
  24. 口舌部《本草易读》
  25. 口碎配合药歌《尤氏喉症指南》
  26. 口舌《秘传证治要诀及类方》
  27. 口甜《中医词典》
  28. 口舌《文堂集验方》
  29. 口甜《中医词典》
  30. 口舌《血证论》
  31. 口庭《中医词典》

《辨证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