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衣不下门(三则)
妇人儿已生地,而胞衣尚留于腹,三日不下,心烦意躁,时欲晕去,人以为胞胎之蒂未断也,谁知血少干枯粘连于腹乎。世见胞衣不下,心怀疑惧,恐其上冲于心,有死亡之兆,然胎衣何能冲于心也。但胞衣未下,则瘀血未免难行,有血晕之虞耳。治法仍大补气血,使生血以送胎衣,则胎衣自然润滑,生气以助生血,则血生迅速,尤易推堕也。方用送胎汤∶
当归(二两) 川芎(五钱) 乳香末(一钱) 益母草(一两) 没药末(一钱) 麝香(半分,研)
荆芥(三钱) 水煎调服。立下。
此方以当归、川芎补其气血,以荆芥引气血归经,用益母草、乳香等药逐瘀下胎。新血既长,旧血难存,气旺上升,瘀浊自然迅降,无留滞之苦也。盖胞衣留腹,有回顾其母胎之心,往往有六、七日不下,胞衣竟不腐烂,正以其有生气也。可见胎衣在腹,不能杀人,补之自降也。或谓胞衣既有生气,补气补血,则胞衣宜益坚牢,何补之反降?不知子未下,补则益于子,子已下,补则益于母,益子而胞衣之气连,益母而胞衣之气脱,实有不同。故此补气、补血,乃补各经之气血,以推送之,非补胞胆之气血,是以补气、补血,而胎衣反降也。
用加味佛手散殊效。
当归(二两) 川芎(一两) 益母草(五钱) 乳香末(一钱) 败龟板(一具) 水煎服。一剂即下也。
妇人子生五、六日,胞衣留于腹中,百计治之,竟不肯下,然又绝无烦躁昏晕之状,人以为瘀血之粘连也,谁知气虚不能推送乎。夫瘀血在腹,断无不作祟之理,有则必然发晕,今安然无恙,是血已净矣。血净宜清气升而浊气降,今胞胎不下,是清气下陷难升,遂至浊气上浮难降。然浊气上升,必有烦躁之病,今反安然者,是清浊之气两不能升也。然则补其气,不无浊气之上升乎?不知清升而浊降者,一定之理也。苟能于补气之中,仍分其清浊之气,则升清正所以降浊矣。方用补中益气汤∶
人参(三钱) 黄 (一两) 当归(五钱) 升麻(三分) 柴胡(三分) 陈皮(二分)
甘草(一分) 白术(五钱) 加萝卜子(五分) 水煎服。一剂胎衣自下。
夫补中益气汤补气之药,即提气之药也。并非推送之剂,何能下胎衣如此之速?不知浊气之下陷者,由于清气之不升也。提其气,则清气升而浊气自降,腹中所存之物无不尽降,正不必又去推送之也。况方中又加萝卜子数分,能分理清浊,不致两相 格,此奏功之所以神耳。
用加味补血汤亦神效。
黄 (二两) 当归(一两) 升麻(五分) 益母草(三钱) 水煎服。一剂即下。

- 胞衣不下门(三则)《辨证录》
- 胞衣不下论《胎产心法》
- 胞衣不下秘方《华佗神方》
- 胞衣不下《灸法秘传》
- 胞衣不下证治《医宗金鉴》
- 胞衣不下《女科秘要》
- 胞衣不下证治《妇科心法要诀》
- 胞衣不下《女科证治准绳》
- 胞衣论外方《妇人规》
- 胞衣不下《评注产科心法》
- 胞衣破《医述》
- 胞衣不下《女科折衷纂要》
- 胞衣水《本经逢原》
- 胞衣不下《女科切要》
- 胞衣先破《女科切要》
- 胞衣不下《沈氏女科辑要》
- 胞衣先破不产《奇效简便良方》
- 胞衣不下《回生集》
- 胞衣先破难产《中医词典》
- 胞衣不下《中医妇科学》
- 胞移热于膀胱《中医词典》
- 胞衣不下《胎产指南》
- 胞因子的概念《医学免疫学》
- 胞衣不下《奇效简便良方》
- 胞脏《中医词典》
- 胞衣不下《竹林女科证治》
- 胞胀不下《中医词典》
- 胞衣不下《医学心悟》
- 胞蒸《中医词典》
- 胞衣不下《明医指掌》
- 胞肿《中医词典》
《辨证录》
- 作者:陈士铎 朝代:清 年份:公元1644-1911年
- 序一
- 序二
- 序三
- 自序
- 凡例
- 卷之一
- 卷之二
- 卷之三
- 卷之四
- 卷之五
- 卷之六
- 卷之七
- 卷之八
- 卷之九
- 卷之十
- 鹤膝门(二则)
- 疠风门(二则)
- 遗尿门(三则)
- 脱肛门(二则)
- 强阳不倒门(二则)
- 发斑门(二则)
- 火丹门(三则)
- 离魂门(三则)
- 疰夏门(二则)
- 香港脚门(一则)
- 中邪门(六则)
- 中妖门(六则)
- 中毒门(十二则)
- 肠鸣门(三则)
- 自笑门(附自哭三则)
- 恼怒门(二则)
- 喑哑门(三则)
- 瘟疫门(一则)
- 种嗣门(九则)
- 卷之十一·妇人科
- 卷之十二
- 卷之十三
- 背痈门(七则)
- 肺痈门(四则)
- 肝痈门(二则)
- 大肠痈门(三则)
- 小肠痈门(三则)
- 无名肿毒门(二则)
- 对口痈门(一则)
- 脑疽门(一则)
- 囊痈门(二则)
- 臂痈门(一则)
- 乳痈门(四则)
- 肚痈门(一则)
- 多骨痈门(一则)
- 恶疽门(一则)
- 疔疮门(一则)
- 杨梅疮门(五则)
- 腰疽门(一则)
- 擎疽门(一则)
- 脚疽门(二则)
- 鬓疽门(一则)
- 唇疔门(一则)
- 瘰门(二则)
- 痔漏门(四则)
- 顽疮门(二则)
- 接骨门(二则)
- 金疮门(一则)
- 物伤门(三则)
- 癞门(一则)
- 刑杖门(一则)
- 卷之十四
- 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