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证篇(四)
表证者,邪气之自外而入者也。凡风寒暑湿火燥,气有不正,皆是也。经曰∶清风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热气大来,火之胜也。金燥受邪,肺病生焉。寒气大来,水之胜也。火热受邪,心病生焉。湿气大来,土之胜也。寒水受邪,肾病生焉。风气大来,木之胜也。土湿受邪,脾病生焉。又曰∶冬伤于寒,春必病温。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咳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又曰∶风从其冲后来者为虚风,伤人者也,主杀主害者。凡此之类,皆言外来之邪。但邪有阴阳之辩,而所伤亦自不同。盖邪虽有六,化止阴阳。阳邪化热,热则伤气;阴邪化寒,寒则伤形。伤气者,气通于鼻,鼻通于脏。故凡外受暑热而病有发于中者,以热邪伤气也。伤形者,浅则皮毛,深则经络,故凡外受风寒而病为身热体痛者,以寒邪伤形也。经曰∶寒则腠理闭,气不行,故气收矣。炅则腠理开,营卫通,汗大泄,故气泄矣。此六气阴阳之辩也。然而六邪之感于外者,又惟风寒为最。盖风为百病之长,寒为杀厉之气。人身内有脏腑,外有经络,凡邪气之客于形也,必先舍于皮毛;留而不去,乃入于孙络;留而不去,乃入于络脉;留而不去,乃入于经脉,然后内连五脏,散于肠胃,阴阳俱感,五脏乃伤,此邪气自外而内之次也。然邪气在表,必有表证,既见表证,则不可攻里。若误攻之,非惟无涉,且恐里虚则邪气乘虚愈陷也。表证既明,则里证可因而解矣。故表证之辩,不可不为之先察。
人身脏腑在内,经络在外,故脏腑为里,经络为表。在表者,手足各有六经,是为十二经脉。以十二经脉分阴阳,则六阳属腑为表,六阴属脏为里。以十二经脉分手足,则足经之脉长而且远,自上及下,遍络四体,故可按之以察周身之病。手经之脉短而且近,皆出入于足经之间,故凡诊伤寒外感者,则但言足经不言手经也。然而足之六经,又以三阳为表,三阴为里。而三阳之经,则又以太阳为阳中之表,以其脉行于背,背为阳也。阳明为阳中之里,以其脉行于腹,腹为阴也。少阳为半表半里,以其脉行于侧,三阳传遍而渐入三阴也。故凡欲察表证者,但当分前后左右,而以足三阳经为主。然三阳之中,则又惟太阳一经,包覆肩背,外为周身之之纲维,内连五脏六腑之肓 ?此诸阳之主气,犹四通八达之衢也。
故凡风寒之伤人,必多自太阳经始。
足三阴之经皆自脚上腹,虽亦在肌表之间,然三阴主里,而凡风寒自表而入者,未有不由阳经而入阴分也。若不由阳经迳入三阴者,即为直中阴经,必连脏矣。故阴经无可据之表证。
寒邪在表者,必身热无汗,以邪闭皮毛也。
寒邪客于经络,必身体疼痛,或拘急而酸者,以邪气乱营气,血脉不利也。
寒邪在表而头痛者,有四经焉。足太阳脉挟于头顶,足阳明脉上至头维,足少阳脉上行两角,足厥阴脉上会于巅,皆能为头痛也。故惟太阴、少阴皆无头痛之证。
寒邪在表多恶寒者,盖伤于此者必恶此,所谓伤食恶食,伤寒恶寒也。
邪气在表,脉必紧数者,营气为邪所乱也。
太阳经脉起目内 ,上顶巅,下项,挟脊行腰 ,故邪在太阳者,必恶寒发热而兼头项痛,腰脊强,或膝 酸疼也。
阳明经脉起自目下,循面鼻,行胸腹。故邪在阳明者,必发热微恶寒,而兼目痛鼻干不眠也。
少阳为半表半里之经,其脉绕耳前后,由肩井下胁肋。故邪在少阳者,必发热而兼耳聋胁痛,口苦而呕,或往来寒热也。
以上皆三阳之表证,但见表证,则不可攻里。或发表,或微解,或温散,或凉散,或温中托里而为不散之散,或补阴助阴而为云蒸雨化之散。呜呼!意有在而言难尽也。惟慧者之心悟之。
表证之脉。仲景曰∶寸口脉浮而紧,浮则为风,紧则为寒,风则伤卫,寒则伤营,营卫俱病,骨节烦疼,当发其汗也。《脉经》注曰∶风为阳,寒为阴,卫为阳,营为阴,风则伤阳,寒则伤阴,各从其类而伤也。故卫得风则热,营得寒则痛,营卫俱病,故致骨节烦疼,当发汗解表而愈。
浮脉本为属表,此固然也。然有邪寒初感之甚者,拘束卫气,脉不能达,则必沉而兼紧,此但当以发热身痛等表证参合而察之,自可辩也。又若血虚动血者,脉必浮大。阴虚水亏者,脉必浮大。内火炽盛者,脉必浮大。关阴格阳者,脉必浮大。若此者,俱不可一概以浮为表论,必当以形气病气有无外证参酌之。若本非表证,而误认为表,则杀人于反掌之间矣。
外感寒邪,脉大者,必病进,以邪气日盛也。然必大而兼紧,方为病进。若先小而后大,及渐大渐缓者,此以阴转阳,为胃气渐至,将解之兆也。
寒邪未解,脉息紧而无力者,无愈期也。何也?盖紧者,邪气也。力者,元气也,紧而无力,则邪气有余而元气不足也。元气不足,何以逐邪?临此证者,必能使元阳渐充,则脉渐有力,自小而大,自虚而实,渐至洪滑,则阳气渐达,表将解矣。若日见无力,而紧数日进,则危亡之兆也。
病必自表而入者,方得谓之表证,若由内以及外,便非表证矣。经曰∶从内之外者调其内,从外之内者治其外。从内之外而盛于外者,先治其内而后治其外;从外之内而盛于内者,先治其外而后调其内。此内外先后之不可不知也。
伤风、中风,虽皆有风之名,不可均作表证。盖伤风之病,风自外入者也。可散之、温之而已,此表证也。中风之病,虽形证似风,实由内伤所致。本无外邪,故不可以表证论治。法具本条。
发热之类,本为火证,但当分辩表里。凡邪气在表发热者,表热而里无热也,此因寒邪,治宜解散。邪气在里发热者,必里热先甚而后及于表也,此是火证,治宜清凉。凡此内外,皆可以邪热论也。若阴虚水亏而为骨蒸夜热者,此虚热也。又不可以邪热为例,惟壮水滋阴可以治之。
湿燥二气,虽亦外邪之类,但湿有阴阳,燥亦有阴阳。湿从阴者为寒湿,湿从阳者为湿热。燥从阳者因于火,燥从阴者发于寒。热则伤阴,必连于脏。寒则伤阳,必连于经。
此所以湿燥皆有表里,必须辩明而治之。
湿证之辩,当辩表里。经曰∶因于湿,首如裹。又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若道路冲风冒雨,或动作辛苦之人,汗湿沾衣,此皆湿从外入者也。若嗜好酒浆生冷,以致泄泻、黄胆、肿胀之类,此湿从内出者也。在上在外者,宜微从汗解;在下在里者,宜分利之。
湿热者宜清宜利;寒湿者宜补脾温肾。
燥证之辩,亦有表里。经曰∶清气大来,燥之胜也,风木受邪,肝病生焉。此中风之属也。盖燥胜则阴虚,阴虚则血少,所以或为牵引,或为拘急,或为皮腠风消,或为脏腑干结,此燥从阳化,营气不足,而伤乎内者也。治当以养营补阴为主。若秋令太过,金气胜而风从之,则肺先受病,此伤风之属也。盖风寒外束,气应皮毛,故或为身热无汗,或为咳嗽喘满,或鼻塞声哑,或咽喉干燥,此燥以阴生,卫气受邪,而伤乎表者也。治当以轻扬温散之剂,暖肺去寒为主。

- 表证篇《景岳全书》
- 表证偏胜《伤寒指掌》
- 表证曰发表《疡医大全》
- 表证偏胜《温热暑疫全书》
- 表症《伤寒捷诀》
- 表证和里证的鉴别《中医诊断学》
- 表症《医效秘传》
- 表证和里证的关系《中医诊断学》
- 表症论《古今医彻》
- 表证歌《伤寒百证歌》
- 表侄女黄氏孕七月患血痢《孙文垣医案》
- 表证《中医诊断学》
- 鳔《本草纲目》
- 表证《伤寒心法要诀》
- 鳔胶《冯氏锦囊秘录》
- 表证《卫生宝鉴》
- 鳔胶《本经逢原》
- 表证《医宗金鉴》
- 鳖《本草纲目》
- 表证《伤寒标本心法类萃》
- 鳖《食物疗法》
- 表证《中医词典》
- 鳖《食疗本草》
- 表证《中医名词词典》
- 鳖(《名医别录》)《中医饮食营养学》
- 表虚自汗《明医指掌》
- 鳖不可与苋菜同食,倘同食则腹生小鳖《奇效简便良方》
- 表虚证《医学摘粹》
- 鳖龟牡蛎汤《食物疗法》
- 表虚证《中医词典》
- 鳖甲《神农本草经》
《景岳全书》
- 明 张介宾
- 贾序
- 范序
- 查序
- 鲁序
- 全书纪略
- 卷之一入集 传忠录(上)
- 卷之二入集 传忠录(中)
- 神气存亡论(十二)
- 君火相火论(十三)
- 先天后天论(十四)
- 标本论(十五)
- 求本论(十六)
- 治形论(十七)
- 脏象别论(十八)
- 天年论(十九)
- 中兴论(又十九)
- 逆数论(二十)
- 反佐论(二十一)
- 升阳散火辩(二十二)
- 夏月伏阴续论(二十三)
- 阳不足再辩(二十四)
- 小儿补肾论(二十五)
- 卷之三道集 传忠录(下)
- 命门余义(二十六,共六条)
- 误谬论(二十七)
- 辩河间(二十八,共九条)
- 辩丹溪(二十九,共九条)
- 论时医(三十,共三十一条)
- 京师水火说(三十一)
- 医非小道记(三十二)
- 病家两要说(三十三,一、忌浮言,二、知真医)
- 保天吟(三十四)
- 卷之四道集 脉神章(上)
- 卷之五道集 脉神章(中)
- 卷之六道集 脉神章(下)
- 卷之七须集 伤寒典(上)
- 经义(一)
- 伤寒总名(二)
- 初诊伤寒法(三)
- 论脉(四)
- 风寒辩(五)
- 伤寒三证(六)
- 六经证(七)
- 传经辩(八附合病并病义)
- 阳证阴证辩(九)
- 三阳阳明证(十)
- 两感(十一)
- 表里辩(十二)
- 寒热辩(十三)
- 论汗(十四)
- 论吐(十五)
- 论下(十六)
- 看目(十七)
- 舌色辩(十八)
- 饮水(十九)
- 三阳阴证辩(二十)
- 再论阴证阳证及李子建《伤寒十劝》之害(二十一)
- 论伤寒古治法(二十二)
- 论古法通变(二十三)
- 麻黄桂枝辩(二十四)
- 论今时皆合病并病(二十五)
- 治法(二十六)
- 论虚邪治法(二十七)
- 补中亦能散表(二十八)
- 寒中亦能散表(二十九)
- 伤寒三表法(三十)
- 伤寒无补法辩(三十一)
- 病宜速治(三十二)
- 卷之八须集 伤寒典(下)
- 温病暑病(三十三)
- 发斑(三十四)
- 发黄(三十五)
- 发狂(三十六)
- 风湿(三十七)
- 结胸(三十八)
- 阴厥阳厥(三十九附脏厥蛔厥)
- 谵语郑声(四十)
- 衄血(四十一)
- 蓄血(四十二)
- 热入血室(四十三)
- 胸胁腹满(四十四)
- 呕吐哕证(四十五)
- 劳力感寒(四十六)
- 虚证(四十七)
- 动气(四十八)
- 战汗(四十九)
- 头汗(五十)
- 吐蛔(五十一)
- 腹痛(五十二)
- 下痢(五十三)
- 协热下痢(五十四)
- 小便(五十五)
- 死证(五十六)
- 伤寒逆证赋(五十七)
- 伤寒治例(五十八)
- 温中和中类
- 清理类
- 吐涌类
- 攻下类
- 培补类
- 卷之九从集 杂证谟(内容缺
- 卷之十从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一从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二从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三性集 杂证谟
- 卷之十四性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五性集 杂证谟
- 卷之十六理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七理集 杂证谟
- 卷之十八理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九明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明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一明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二心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三心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四心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五心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六必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七必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八必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九必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贯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一贯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二贯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三贯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四天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五天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六天集 杂证谟
- 诸气-经义
- 卷之三十七天集 杂证谟
- 死生-经义
- 卷之三十八人集 妇人规(上)总论类
- 卷之三十八人集 妇人规(上)经脉类
- 经脉之本(三)
- 经脉诸脏病因(四)
- 经不调(五)
- 血热经早(六)
- 血热经迟(七)
- 血寒经迟(八)
- 血虚经乱(九)
- 肾虚经乱(十)
- 经期腹痛(十一)
- 崩淋经漏不止(十二)
- 杀血心痛(十三)
- 热入血室(十四)
- 辩血色(十五)
- 血枯经闭(十六)
- 经脉类论列总方(十七)
- 卷之三十八人集 妇人规(上)胎孕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产育类
- 滑胎(三十二)
- 催生(三三)
- 稳婆(三四)
- 产要(三五)
- 六逆产(三六)
- 胞破产难(三七)
- 胞衣不出(三八)
- 气脱血晕(三九)
-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四十)
- 子死腹中(四一)
- 产门不开不闭子宫不收(四二)
- 小产(四三)
- 下胎断产(四四)
- 产育类论列总方(四五)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产后类
-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四六)
- 论产后三禁(四七)
- 产后腹痛(四八)
- 产后发热(四九)
- 产后乍寒乍热(五十)
- 蓐劳(五一)
- 产后喘促(五二)
- 产后恶露不止(五三)
- 产后发痉(五四)
- 产后大便秘涩(五五)
- 产后杂证方(五六)
- 产后类论列总方(五七)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带浊遗淋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乳病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子嗣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瘕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前阴类
- 卷之四十谟集 小儿则(上)
- 总论(一)
- 初诞法(二)
- 总护养法(三)
- 初生儿看病法(四)
- 看小儿寿夭法(五)
- 脉法(六)
- 声音(七)
- 颜色(八)
- 药饵之误(九)
- 小儿诊治大法(十)
- 撮口脐风(十一)
- 惊风(十二)
- 论惊风证治(十三)
- 急惊风(十四)
- 慢惊风(十五)
- 大惊卒恐(十六)
- 惊啼(十七)
- 发搐(十八)
- 夜啼(十九)
- 发热(二十)
- 外感发热治法(二十一)
- 外感发热弗药可愈(二十二)
- 诸热辩证(二十三)
- 内热证(二十四)
- 小儿上论列方(二十五)
- 卷之四十一谟集 小儿则(下)
- 卷之四十二谟集 痘疹诠
- 卷之四十三烈集 痘疹诠痘疮(上)
- 总论(一)
- 初辩痘证(二)
- 论脉(三)
- 形色情性(四)
- 日期(五)
- 五脏证(六)
- 分气血(七)
- 辩虚质寒热(八)
- 部位吉凶(九)
- 痘形痘色吉凶(十)
- 吉证(十一)
- 凶证(十二)
- 怪痘形证(十三)
- 死证日数歌(十四)
- 发热三朝辩吉凶(十五)
- 报痘三朝辩吉凶(十六)
- 起发三朝辩吉凶(十七)
- 灌脓三朝辩吉凶(十八)
- 结靥三朝辩吉凶(十九)
- 落痂后辩吉凶(二十)
- 痘疮上论列方(二十一)
- 卷之四十四烈集 痘疹诠痘疮(中)
- 总论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条)
- 热证论治(二十三共十一条)
- 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 报痘三朝治款(二十五)
- 起发三朝治款(二十六)
- 灌脓三朝治款(二十七)
- 结靥三朝治款(二十八)
- 靥后落痂治款(二十九)
- 痘后余毒发热(三十)
- 禁忌(三十一)
- 出不快(三十二)
- 陷伏(三十三)
- 痒抓破(三十四)
- 作痛(三十五)
- 头面肿(三十六)
- 痘疔黑陷(三十七)
- 饮食(三十八)
- 咽喉口齿(三十九)
- 痘疮中论列方(四十)
- 卷之四十五烈集 痘疹诠痘疮(下)
- 总论吐泻(四十一)
- 呕吐(四十二)
- 泄泻(四十三)
- 寒战切牙(四十四)
- 烦躁(四十五)
- 喘急(四十六)
- 声音(四十七)
- 惊搐(四十八)
- 昏睡(四十九)
- 腰痛(五十)
- 腹痛(五十一)
- 腹胀(五十二)
- 厥逆(五十三)
- 发渴(五十四)
- 失血(五十五)
- 发泡(五十六)
- 溃烂(五十七)
- 多汗(五十八)
- 夹疹(五十九)
- 夹斑(六十)
- 昼夜啼哭(六十一)
- 大小便闭(六十二)
- 目证(六十三)
- 痘痈痘毒(六十四)
- 疳蚀疮(六十五)
- 痘药正品(六十六)
- 痘家药忌(六十七)
- 痘疮下论列方(六十八)
- 卷之四十六圣集 外科钤(上)外科钤(上)
- 经义(一)
- 脉候(二)
- 论证(三)
- 善恶顺逆(四)
- 虚实(五)
- 浅深辩(六)
- 总论治法(七)
- 败毒(八)
- 托里(九)
- 论汗下(十)
- 论灸法(十一)
- 脓针辩(十二)
- 论针法(十三)
- 用针勿忌?神(十四)
- 围药(十五)
- 腐肉(十六)
- 舍时从证(十七)
- 阳气脱陷(十八)
- 温补按则(十九)
- 定痛(二十)
- 生肌收口(附成漏证二十一)
- 用香散药(二十二)
- 槐花酒(二十三)
- 忍冬酒(二十四)
- 肿疡(二十五)
- 肿疡不足(二十六)
- 溃疡(二十七)
- 溃疡有余(二十八)
- 溃疡作痛(二十九)
- 溃疡发热(附恶寒三十)
- 发热烦躁(三十一)
- 作呕(三十二)
- 作渴(三十三)
- 泻痢(三十四)
- 大便秘结(三十五)
- 小便淋涩不利(三十六)
- 发痉(三十七)
- 无寐(三十八)
- 疮疡出血(三十九)
- 戒忌调护(四十)
- 阴阳证变(四十一)
- 论列方(外科上)
- 卷之四十七贤集 外科钤(下)外科钤(下)
- 发背(四十二)
- 脑疽(四十三)
- 耳疮(四十四)
- 鬓疽(四十五)
- 腮(四十六)
- 瘰(四十七)
- 疔疮(四十八)
- 时毒(四十九)
- 肺痈肺痿(五十)
- 乳痈乳岩(五十一,妇人门亦有乳证当互察之)
- 胃脘痈(五十二)
- 腹痈(五十三)
- 肠痈(五十四)
- 附骨疽(五十五)
- 臀痈(五十六)
- 流注(五十七)
- 鹤膝风(五十八)
- 多骨疽(五十九)
- 下疳疮(六十)
- 便毒(六十一)
- 杨梅疮(六十二)
- 囊痈(六十三)
- 悬痈(六十四)
- 脱疽(六十五)
- 脚发(六十六)
- 足跟疮(六十七)
- 肾藏风疮(六十八)
- ?疮(六十九)
- 天泡疮(七十)
- 赤白游风(七十一)
- 翻花疮(七十二)
- 痔漏(七十三,附脏毒下血按)
- 跌打损伤(七十四)
- 杖疮(七十五)
- 破伤风(七十六)
- 类破伤风(七十七)
- 斑疹丹毒(七十八)
- 瘤赘(七十九)
- 疣(八十)
- 论列方(外科下)
- 卷之四十八大集 本草正(上)
- 卷之四十九大集 本草正(下)
- 卷之五十德集 新方八阵
- 卷之五十一德集 新方八阵
- 卷之五十二图集 古方八阵
- 以下总列共一十三卷
- 古方总目(附古方条序)
- 卷之五十三图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四书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五宇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六宇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七宇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八宙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九宙集 古方八阵
- 卷之六十宙集 古方八阵因阵
- 卷之六十一长集 妇人规古方
- 卷之六十二长集 小儿则古方
- 卷之六十三长集 痘疹诠古方
- 卷之六十四春集 外科钤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