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味篇(十一)
药物众多,各一其性,宜否万殊,难以尽识。用者不得其要,未免多误。兼之《本草》所注,又皆概言其能,凡有一长,自难泯没。惟是孰为专主,孰为兼能,孰为利于此而不利于彼,孰者宜于补而不宜于攻。学人昧其真性,而惟按图以索骥,所以用多不效,益见用药之难矣。用药之道无他也,惟在精其气味,识其阴阳,则药味虽多,可得其要矣。凡气味之辩,则诸气属阳,诸味属阴。气本乎天,气有四,曰寒热温凉是也。味本乎地,味有六,曰酸苦甘辛咸淡是也。温热者,天之阳;寒凉者,天之阴也。辛甘淡者,地之阳;酸苦咸者,地之阴也。阳主升而浮,阴主沉而降。辛主散,其行也横,故能解表。甘主缓,其行也上,故能补中。苦主泻,其行也下,故可去实。酸主收,其性也敛,故可治泄。淡主渗,其性也利,故可厘清。咸主软,其性也沉,故可导滞。用纯气者,用其动而能行;用纯味者,用其静而能守。有气味兼用者,和合之妙,贵乎相成。有君臣相配者,宜否之机,最嫌相左。既曰合宜,尤当知忌,先避其害,后用其利,一味不投,众善俱弃。故欲表散者,须远酸寒;欲降下者,勿兼升散。阳旺者,当知忌温;阳衰者,沉寒毋犯。上实者忌升,下实者忌秘。
上虚者忌降,下虚者忌泄。诸动者再动即散,诸静者再静即灭。甘勿施于中满,苦勿施于假热,辛勿施于热躁,咸勿施于伤血。酸木最能克土,脾气虚者少设。阳中还有阴象,阴中复有阳诀,使能烛此阴阳,则药理虽玄,岂难透彻。
五味所入,《内经》曰∶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 气味篇《景岳全书》
- 气味浓薄寒热阴阳升降之图《医学启源》
- 气味生成流布《汤液本草》
- 气味方制治法逆从《类经》
- 气味阴阳《中医名词词典》
- 气味(性味)《中医名词词典》
- 气味阴阳《中医词典》
- 气味《医经原旨》
- 气味阴阳《中西汇通医经精义》
- 气味《顾松园医镜》
- 气温测定《预防医学》
- 气味《类经》
- 气无所附《正体类要》
- 气味《中医词典》
- 气雾剂《医院药学》
- 气味《常见病自测》
- 气息平定内视神宫《养生导引秘籍》
- 气味《景岳全书》
- 气息周身五十营四时十分漏刻《针灸甲乙经》
- 气味《物理诊断学》
- 气下《中医词典》
- 气为血帅《中医词典》
- 气下不行加四法《针灸神书》
- 气为血帅《中医名词词典》
- 气下二法《针灸神书》
- 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原机启微》
- 气陷崩漏用益胃升阳汤论《女科经纶》
- 气为怒伤散而不聚之病《审视瑶函》
- 气陷泄泻《中医词典》
- 气为官骸使说《达摩洗髓易筋经》
- 气陷血崩《中医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