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悬痈(六十四)

《景岳全书》书籍目录

立斋曰∶悬,谓疮生于玉茎之后,谷道之前,属足三阴亏损之证。轻则为漏,沥尽气血而亡,重则内溃而即殒。大抵此证,原属肝肾阴虚,故不足之人多患之,虽一于补,犹恐不治,况脓成而又克伐,不死何俟。即寒凉之剂,亦不可过用,恐伤胃气。惟制甘草一药,不损血气,不动脏腑,其功甚捷,最宜用之,不可忽也。 痛或发热者,清肝解毒。肿痛者,解毒为主。肿痛而小便赤涩者,肝经湿热也,宜分利清肝。不作脓,或不溃者,气血虚也,宜补之。

又《治法》曰∶凡初起湿热肿痛,或小便赤涩,宜先以制甘草一二剂,及隔蒜灸,更饮龙胆泻肝汤。 肿痛甚,宜仙方活命饮,以制甘草佐之。若发热肿痛者,以小柴胡汤车前黄柏、芎、归。若不成脓,或脓成不溃者,八珍汤补之。若脓已成者,急针之。已溃者,用八珍汤加制甘草、柴胡梢、酒炒黄柏知母。小便涩而脉有力者,仍用龙胆泻肝汤加制甘草。小便涩而脉无力者,清心莲子饮加制甘草。脓清不敛者,用大补之剂,间以豆豉饼灸之。久而不敛者,用附子饼灸之,并效。欲其生肌收敛,肾虚者,六味地黄丸。血虚者,四物加参、术。气虚者,四君加芎、归。脾虚者,补中益气汤。气血俱虚者,八珍汤,并十全大补汤。若用寒凉消毒则误矣。

陈良甫曰∶治谷道前后生痈,谓之悬痈,用粉甘草一两截断,以涧水浸润,炙令透内,细锉,用无灰酒煎服。有人患此已破,服两剂,疮即合。

一弱人,茎根结核如大豆许,劳则肿痛,先以十全大补汤去桂加车前麦冬、酒制黄柏、知母少愈,更服制甘草渐愈,仍以四物车前之类而消。

一男子患此, 痛发热,以龙胆泻肝汤二剂,及制甘草四剂而溃,再用滋阴之剂而愈。

若或脓未成,以葱炒熟敷上,冷即易之,隔蒜灸之亦可。数日不消,或不溃,或溃而不敛,以十全大补汤柴胡梢为主,间服制甘草并效。若不保守,必成漏矣。

一儒者,患悬痈,服坎离丸及四物、黄柏知母之类不应。脉浮洪,按之微细,余以为足三阴之虚,用托里散补阴八珍汤渐愈。又用六味丸补中益气汤,调补化源,半载而痊。大凡疮疡等证,若肾经火气亢盛,致阴水不能生化,而患阴虚发热者,宜用坎离丸,取其苦寒能化水中之火,令火气衰而水自生。若阳气衰弱,致阴水不能生化,而患阴虚发热者,宜用六味丸,取其酸温能生火中之水,使阳气旺而阴自生。况此证属肾经精气亏损者,十有八九,属肾经阳气亢盛者,十无一二。然江南之人患此者,多属脾经阴血亏损,元气下陷,须用补中益气汤,升补阳气,使阳生而阴长。若嗜欲过多,亏损真阴者,宜用六味丸,补肾经元气,以生精血,仍用补中益气汤,以培脾肺之生气,而滋肾水。经云阴虚者,脾虚也,但多误认为肾经火证,用黄柏知母之类,复伤脾肺,绝其化源,反致不起,惜哉。

通府张敬之,患前证,久不愈,日晡热甚,作渴,烦而喘,或用四物汤、黄柏、知母之类,病益甚,肢体倦,少食,大便不实,小便频数。谓余曰∶何也。余曰∶此脾虚之证,前药复伤而然,遂用补中益气汤加茯苓半夏数剂,饮食渐进,前证渐愈。更加麦冬五味,调理乃痊。经曰∶脾属太阴,为阴土而主生血。故东垣云∶脾虚元气下陷,发热烦渴,肢体倦怠等证,用补中益气汤,以升补阳气而生阴血。若误认为肾虚火盛,而用四物黄柏知母之类,反伤脾胃生气,是虚其虚矣。况黄柏知母乃泻阳损阴之剂,若非膀胱阳火盛,而不能生阴水,以致发热者,不可用也。(俱薛按)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景岳全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景岳全书》书籍目录
  1. 悬痈《景岳全书》
  2. 悬痈《中医名词词典》
  3. 悬痈《中医词典》
  4. 悬饮其一《经方实验录》
  5. 悬痈《重订囊秘喉书》
  6. 悬饮其二《经方实验录》
  7. 悬痈《医宗金鉴》
  8. 悬饮咳嗽《临证实验录》
  9. 悬痈《医宗金鉴》
  10. 悬饮候《诸病源候论》
  11. 悬痈《续名医类案》
  12. 悬饮方二首《外台秘要》
  13. 悬痈《证治准绳·疡医》
  14. 悬饮《校注医醇剩义》
  15. 悬痈《寿世保元》
  16. 悬饮《症因脉治》
  17. 悬痈《古今医鉴》
  18. 悬饮《中医词典》
  19. 悬痈《万病回春》
  20. 悬饮《中医名词词典》
  21. 悬痈《外科心法要诀》
  22. 悬阳《中医词典》
  23. 悬痈《医学心悟》
  24. 悬心《中医词典》
  25. 悬痈《医学心悟》
  26. 悬小《中医词典》
  27. 悬痈《外科理例》
  28. 悬蹄《名医别录》
  29. 悬痈《竹林女科证治》
  30. 悬瘫候(幼幼汇集 下)《古今医统大全》
  31. 悬痈《立斋外科发挥》

《景岳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