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病方
官桂 川芎 当归 石菖蒲 细辛 木通 木香 白蒺藜(炒去刺) 麻黄(去节) 甘草(炙,各一钱) 白芷梢 天南星(煨裂,各钱半)水二钟,葱白二根,紫苏五叶,姜五片,煎八分,食后服。一方加全蝎去毒一钱。
《类方》复元通气散:治诸气闭涩耳聋,及腹痈、便痈、疮疽无头者,能止痛消肿。
上为末。热酒调服一、二钱。
补肾丸:治肾虚耳聋。
巴戟(去心) 干姜(炮) 白芍药 山茱萸 人参 黄 当归 熟地黄 远志(制) 肉苁蓉(酒浸) 菟丝子(制) 蛇床子 牡丹皮 附子(炮) 石斛 细辛 泽泻 桂心 甘草(各二两) 石菖蒲(一两) 茯苓(半两) 防风(一两半) 羊肾(二枚)
上为末,将羊肾用酒煮,研烂,仍加酒煮面糊丸,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空心盐酒送下。
聪耳益气汤 治肾虚耳聋。
黄 (一钱) 人参 炙甘草 当归(酒洗) 白术(各五分) 橘红 菖蒲 防风 荆芥(各三分)升麻 柴胡(各二分)
上水煎服。
肉苁蓉丸:方在补阵。治肾虚耳聋。
耳明矾散:治脓耳。
枯矾 龙骨(研,各二钱) 黄丹(飞,钱半) 干胭脂(七分) 麝香(少许)
上为细末。先须以绵杖缠拭去脓,别用绵杖蘸药引入耳中。如无干胭脂,即以济宁油胭脂同枯矾拌擦如粉用之。又,红玉散∶止枯矾、干胭脂、麝香三味,等分用。一方∶单用枯矾,吹入即愈。
耳流脓方:
用菖蒲根水洗净,捣取汁,先以绵 将耳中脓水搅净,然后将蒲汁灌入荡洗数次,全愈最妙者。
白龙散:治小儿肾热上冲于耳,生脓作痛,或因沐浴水入耳中,亦令作脓,谓之 耳,久而不愈则成聋。
枯矾 黄丹 龙骨(各五分) 麝香(一分)
上为极细末。先以绵杖子展尽耳内脓水,用药一字,分掺两耳,日二次。勿令风入。
百虫入耳。
用香油滴入耳中即出。《本事方》用白胶香烧烟熏耳中,暖即出。一方用葱涕灌入,活者即出。一法用生姜擦猫鼻,其尿自出,取尿滴入,虫即出。或以麻油滴耳则虫死。或以炒芝麻枕头,则虫亦出,但不若猫尿之捷也。
蜈蚣入耳。
暴聋灸法:
用小苍术一块长七分,一头削尖,头截平,将尖头插入耳内,平头上用箸头大艾炷灸之,轻者七壮,重者十四壮,觉耳内有热气则效。
又方∶用鸡心槟榔一个,将脐内剜一窝如钱眼大,实以麝香,坐于患耳内,上以艾炷灸之,不过二、三次即效。
塞耳聋:
用大蒜一瓣,一头剜一坑子,好巴豆一粒,去皮,慢火炮令极熟,入在蒜内,以新绵裹定塞耳中。
龙脑膏:
上件捣研匀,绵裹枣核大,塞耳中,日二易之。
杏仁膏:治耳中汁出,或痛或脓。
上用杏仁炒令赤黑,研成膏,绵裹内耳中,日三、四度易之,或乱发裹塞之亦妙。
一方治耳卒痛或水出,用杏仁炒焦为末,葱涎搜和为丸,以绵裹塞耳,又治耳聋兼有脓。
通圣散:
上为细末,以葱涎和剂塞耳,或用少绵裹塞之,或用葱管盛药末塞耳中。
通耳法:
瓷石(用活者,如豆一块) 穿山甲(烧存性,为末,一字)
上二味,用新绵裹塞患耳内,口中衔生铁少许,觉耳内如风雨声即愈。

- 耳病方《景岳全书》
- 耳病第三十五问《婴童百问》
- 耳病根原《四圣心源》
- 耳病《古今医彻》
- 耳病简便方《幼幼集成》
- 耳病《血证论》
- 耳病简便方《慈幼便览》
- 耳病《仁术便览》
- 耳病门《万氏秘传片玉心书》
- 耳病《医学摘粹》
- 耳病统论《金匮翼》
- 耳病《医学摘粹》
- 耳病原由症治《幼科释谜》
- 耳病《外科正宗》
- 耳病章《医学妙谛》
- 耳病《证治汇补》
- 耳病证治《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耳病《顾松园医镜》
- 耳病证治《幼幼集成》
- 耳病《万病回春》
- 耳病证治《推拿抉微》
- 耳病《古今医鉴》
- 耳病肿痛《医法圆通》
- 耳病《医学正传》
- 耳部《本草易读》
- 耳病《寿世保元》
- 耳部《外科大成》
- 耳病《备急千金要方》
- 耳部《医门补要》
- 耳病《千金翼方》
- 耳部损伤《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景岳全书》
- 明 张介宾
- 贾序
- 范序
- 查序
- 鲁序
- 全书纪略
- 卷之一入集 传忠录(上)
- 卷之二入集 传忠录(中)
- 神气存亡论(十二)
- 君火相火论(十三)
- 先天后天论(十四)
- 标本论(十五)
- 求本论(十六)
- 治形论(十七)
- 脏象别论(十八)
- 天年论(十九)
- 中兴论(又十九)
- 逆数论(二十)
- 反佐论(二十一)
- 升阳散火辩(二十二)
- 夏月伏阴续论(二十三)
- 阳不足再辩(二十四)
- 小儿补肾论(二十五)
- 卷之三道集 传忠录(下)
- 命门余义(二十六,共六条)
- 误谬论(二十七)
- 辩河间(二十八,共九条)
- 辩丹溪(二十九,共九条)
- 论时医(三十,共三十一条)
- 京师水火说(三十一)
- 医非小道记(三十二)
- 病家两要说(三十三,一、忌浮言,二、知真医)
- 保天吟(三十四)
- 卷之四道集 脉神章(上)
- 卷之五道集 脉神章(中)
- 卷之六道集 脉神章(下)
- 卷之七须集 伤寒典(上)
- 经义(一)
- 伤寒总名(二)
- 初诊伤寒法(三)
- 论脉(四)
- 风寒辩(五)
- 伤寒三证(六)
- 六经证(七)
- 传经辩(八附合病并病义)
- 阳证阴证辩(九)
- 三阳阳明证(十)
- 两感(十一)
- 表里辩(十二)
- 寒热辩(十三)
- 论汗(十四)
- 论吐(十五)
- 论下(十六)
- 看目(十七)
- 舌色辩(十八)
- 饮水(十九)
- 三阳阴证辩(二十)
- 再论阴证阳证及李子建《伤寒十劝》之害(二十一)
- 论伤寒古治法(二十二)
- 论古法通变(二十三)
- 麻黄桂枝辩(二十四)
- 论今时皆合病并病(二十五)
- 治法(二十六)
- 论虚邪治法(二十七)
- 补中亦能散表(二十八)
- 寒中亦能散表(二十九)
- 伤寒三表法(三十)
- 伤寒无补法辩(三十一)
- 病宜速治(三十二)
- 卷之八须集 伤寒典(下)
- 温病暑病(三十三)
- 发斑(三十四)
- 发黄(三十五)
- 发狂(三十六)
- 风湿(三十七)
- 结胸(三十八)
- 阴厥阳厥(三十九附脏厥蛔厥)
- 谵语郑声(四十)
- 衄血(四十一)
- 蓄血(四十二)
- 热入血室(四十三)
- 胸胁腹满(四十四)
- 呕吐哕证(四十五)
- 劳力感寒(四十六)
- 虚证(四十七)
- 动气(四十八)
- 战汗(四十九)
- 头汗(五十)
- 吐蛔(五十一)
- 腹痛(五十二)
- 下痢(五十三)
- 协热下痢(五十四)
- 小便(五十五)
- 死证(五十六)
- 伤寒逆证赋(五十七)
- 伤寒治例(五十八)
- 温中和中类
- 清理类
- 吐涌类
- 攻下类
- 培补类
- 卷之九从集 杂证谟(内容缺
- 卷之十从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一从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二从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三性集 杂证谟
- 卷之十四性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五性集 杂证谟
- 卷之十六理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七理集 杂证谟
- 卷之十八理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九明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明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一明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二心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三心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四心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五心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六必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七必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八必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九必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贯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一贯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二贯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三贯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四天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五天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六天集 杂证谟
- 诸气-经义
- 卷之三十七天集 杂证谟
- 死生-经义
- 卷之三十八人集 妇人规(上)总论类
- 卷之三十八人集 妇人规(上)经脉类
- 经脉之本(三)
- 经脉诸脏病因(四)
- 经不调(五)
- 血热经早(六)
- 血热经迟(七)
- 血寒经迟(八)
- 血虚经乱(九)
- 肾虚经乱(十)
- 经期腹痛(十一)
- 崩淋经漏不止(十二)
- 杀血心痛(十三)
- 热入血室(十四)
- 辩血色(十五)
- 血枯经闭(十六)
- 经脉类论列总方(十七)
- 卷之三十八人集 妇人规(上)胎孕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产育类
- 滑胎(三十二)
- 催生(三三)
- 稳婆(三四)
- 产要(三五)
- 六逆产(三六)
- 胞破产难(三七)
- 胞衣不出(三八)
- 气脱血晕(三九)
-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四十)
- 子死腹中(四一)
- 产门不开不闭子宫不收(四二)
- 小产(四三)
- 下胎断产(四四)
- 产育类论列总方(四五)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产后类
-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四六)
- 论产后三禁(四七)
- 产后腹痛(四八)
- 产后发热(四九)
- 产后乍寒乍热(五十)
- 蓐劳(五一)
- 产后喘促(五二)
- 产后恶露不止(五三)
- 产后发痉(五四)
- 产后大便秘涩(五五)
- 产后杂证方(五六)
- 产后类论列总方(五七)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带浊遗淋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乳病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子嗣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瘕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前阴类
- 卷之四十谟集 小儿则(上)
- 总论(一)
- 初诞法(二)
- 总护养法(三)
- 初生儿看病法(四)
- 看小儿寿夭法(五)
- 脉法(六)
- 声音(七)
- 颜色(八)
- 药饵之误(九)
- 小儿诊治大法(十)
- 撮口脐风(十一)
- 惊风(十二)
- 论惊风证治(十三)
- 急惊风(十四)
- 慢惊风(十五)
- 大惊卒恐(十六)
- 惊啼(十七)
- 发搐(十八)
- 夜啼(十九)
- 发热(二十)
- 外感发热治法(二十一)
- 外感发热弗药可愈(二十二)
- 诸热辩证(二十三)
- 内热证(二十四)
- 小儿上论列方(二十五)
- 卷之四十一谟集 小儿则(下)
- 卷之四十二谟集 痘疹诠
- 卷之四十三烈集 痘疹诠痘疮(上)
- 总论(一)
- 初辩痘证(二)
- 论脉(三)
- 形色情性(四)
- 日期(五)
- 五脏证(六)
- 分气血(七)
- 辩虚质寒热(八)
- 部位吉凶(九)
- 痘形痘色吉凶(十)
- 吉证(十一)
- 凶证(十二)
- 怪痘形证(十三)
- 死证日数歌(十四)
- 发热三朝辩吉凶(十五)
- 报痘三朝辩吉凶(十六)
- 起发三朝辩吉凶(十七)
- 灌脓三朝辩吉凶(十八)
- 结靥三朝辩吉凶(十九)
- 落痂后辩吉凶(二十)
- 痘疮上论列方(二十一)
- 卷之四十四烈集 痘疹诠痘疮(中)
- 总论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条)
- 热证论治(二十三共十一条)
- 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 报痘三朝治款(二十五)
- 起发三朝治款(二十六)
- 灌脓三朝治款(二十七)
- 结靥三朝治款(二十八)
- 靥后落痂治款(二十九)
- 痘后余毒发热(三十)
- 禁忌(三十一)
- 出不快(三十二)
- 陷伏(三十三)
- 痒抓破(三十四)
- 作痛(三十五)
- 头面肿(三十六)
- 痘疔黑陷(三十七)
- 饮食(三十八)
- 咽喉口齿(三十九)
- 痘疮中论列方(四十)
- 卷之四十五烈集 痘疹诠痘疮(下)
- 总论吐泻(四十一)
- 呕吐(四十二)
- 泄泻(四十三)
- 寒战切牙(四十四)
- 烦躁(四十五)
- 喘急(四十六)
- 声音(四十七)
- 惊搐(四十八)
- 昏睡(四十九)
- 腰痛(五十)
- 腹痛(五十一)
- 腹胀(五十二)
- 厥逆(五十三)
- 发渴(五十四)
- 失血(五十五)
- 发泡(五十六)
- 溃烂(五十七)
- 多汗(五十八)
- 夹疹(五十九)
- 夹斑(六十)
- 昼夜啼哭(六十一)
- 大小便闭(六十二)
- 目证(六十三)
- 痘痈痘毒(六十四)
- 疳蚀疮(六十五)
- 痘药正品(六十六)
- 痘家药忌(六十七)
- 痘疮下论列方(六十八)
- 卷之四十六圣集 外科钤(上)外科钤(上)
- 经义(一)
- 脉候(二)
- 论证(三)
- 善恶顺逆(四)
- 虚实(五)
- 浅深辩(六)
- 总论治法(七)
- 败毒(八)
- 托里(九)
- 论汗下(十)
- 论灸法(十一)
- 脓针辩(十二)
- 论针法(十三)
- 用针勿忌?神(十四)
- 围药(十五)
- 腐肉(十六)
- 舍时从证(十七)
- 阳气脱陷(十八)
- 温补按则(十九)
- 定痛(二十)
- 生肌收口(附成漏证二十一)
- 用香散药(二十二)
- 槐花酒(二十三)
- 忍冬酒(二十四)
- 肿疡(二十五)
- 肿疡不足(二十六)
- 溃疡(二十七)
- 溃疡有余(二十八)
- 溃疡作痛(二十九)
- 溃疡发热(附恶寒三十)
- 发热烦躁(三十一)
- 作呕(三十二)
- 作渴(三十三)
- 泻痢(三十四)
- 大便秘结(三十五)
- 小便淋涩不利(三十六)
- 发痉(三十七)
- 无寐(三十八)
- 疮疡出血(三十九)
- 戒忌调护(四十)
- 阴阳证变(四十一)
- 论列方(外科上)
- 卷之四十七贤集 外科钤(下)外科钤(下)
- 发背(四十二)
- 脑疽(四十三)
- 耳疮(四十四)
- 鬓疽(四十五)
- 腮(四十六)
- 瘰(四十七)
- 疔疮(四十八)
- 时毒(四十九)
- 肺痈肺痿(五十)
- 乳痈乳岩(五十一,妇人门亦有乳证当互察之)
- 胃脘痈(五十二)
- 腹痈(五十三)
- 肠痈(五十四)
- 附骨疽(五十五)
- 臀痈(五十六)
- 流注(五十七)
- 鹤膝风(五十八)
- 多骨疽(五十九)
- 下疳疮(六十)
- 便毒(六十一)
- 杨梅疮(六十二)
- 囊痈(六十三)
- 悬痈(六十四)
- 脱疽(六十五)
- 脚发(六十六)
- 足跟疮(六十七)
- 肾藏风疮(六十八)
- ?疮(六十九)
- 天泡疮(七十)
- 赤白游风(七十一)
- 翻花疮(七十二)
- 痔漏(七十三,附脏毒下血按)
- 跌打损伤(七十四)
- 杖疮(七十五)
- 破伤风(七十六)
- 类破伤风(七十七)
- 斑疹丹毒(七十八)
- 瘤赘(七十九)
- 疣(八十)
- 论列方(外科下)
- 卷之四十八大集 本草正(上)
- 卷之四十九大集 本草正(下)
- 卷之五十德集 新方八阵
- 卷之五十一德集 新方八阵
- 卷之五十二图集 古方八阵
- 以下总列共一十三卷
- 古方总目(附古方条序)
- 卷之五十三图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四书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五宇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六宇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七宇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八宙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九宙集 古方八阵
- 卷之六十宙集 古方八阵因阵
- 卷之六十一长集 妇人规古方
- 卷之六十二长集 小儿则古方
- 卷之六十三长集 痘疹诠古方
- 卷之六十四春集 外科钤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