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部
金箔:(二三四)味辛平,性寒,生者有毒。气沉质重,降也,阴也。能镇心神,降邪火,坠痰涎,疗风热上壅,吐血衄血,神魂飞荡,狂邪躁扰,及小儿惊风癫痫,痰滞心窍,上气咳喘,安魂魄,定心志。凡邪盛于上,宜降宜清者,皆所当用。若阳虚气陷,滑泄清寒音,具当辟之。
水银:(二三五)性辛寒,有大毒。能利水道,去热毒。同黑铅结砂,则镇坠痰涎;同硫黄结砂,则疗劫危疾。极善堕胎,杀诸虫及疥癣癞疮,凡有虫者皆宜之。亦善走经络,透骨髓,逐杨梅疯毒。
其它内证,不宜轻用,头疮亦不可用,恐入经洛,必缓筋骨,百药不治也。李时珍曰∶水银乃至阴之精,禀沉着之性,得凡火 炼,则飞腾灵变,得人气熏蒸,则入骨钻筋,绝阳蚀脑,阴毒之物,无似之者。而《大明》言其无毒《本经》言其久服神仙,甄权言其还丹元母,《抱朴子》以为长生之药,六朝以下,贪生者服食,致成废笃而丧厥躯,不知若干人矣。方士固不足道,本草其可妄言哉!水银但不可服食尔,而其治病之功,不可掩也。
轻粉:(二三六)味微辛,性温燥,有大毒。升也,阳也。治痰涎积聚,消水肿鼓胀,直达病所。
尤治瘰 诸毒仓,去腐肉,生新肉,杀疮癣疥虫,及鼻上酒 ,风疮瘙痒。然轻粉乃水银加盐矾升炼而成,其以金火之性,燥烈流走,直达骨髓,故善损齿牙。虽善劫痰涎水湿疮毒,涎从齿缝而出,邪得劫而暂开,病亦随愈,然用不得法,则金毒窜入经络,留而不出,而伤筋败骨,以致筋挛骨痛,痈疮疳漏,遂成废痼,其害无穷。尝见丹家升炼者,若稍失固济,则虽以铁石为鼎,亦必爆裂,而矧以人之脏腑血气乎。陈文中曰∶轻粉下痰而损心气,小儿不可轻用,伤脾败阳,必变他证,初生者尤宜慎之。
铜青:(二三七)即铜绿。此铜之精华,惟醋制者良, 制者毒也。味酸涩,性收敛。善治风眼烂弦流泪,合金疮,止血,明目,去肤赤 肉,治恶疮、口鼻疳疮。若治走马牙疳,宜同滑石、杏仁等分为末,擦之立愈。
朱砂:(二三八)味微甘,性寒,有大毒。通禀五行之气,其色属火也,其液属水也,其体属土也,其气属木也,其入属金也,故能通五脏。其入心可以安神而走血脉,入肺可以降气而走皮,入脾可逐痰涎而走肌肉,入肝可行血滞而走筋膜,人肾可逐水邪而走骨髓,或上或下,无处不到。故可以镇心逐痰,祛邪降火,治惊痫,杀虫毒,祛蛊毒鬼魅中恶,及疮疡疥癣之属。但其体重性急,善走善降,变化莫测,用治有余,乃其所长,用补不足,及长生久视之说,则皆谬妄不可信也。若同参、 、归、术兼朱砂以治小儿,亦可取效。此必其虚中挟实者乃宜之,否则不可概用。
银朱:(二三九)乃水银同硫黄升炼而成。味辛,温,有毒。破积滞,劫痰涎,善疗疮癣恶疮,杀虫毒蚤虱。惟烧烟熏之,或以枣肉拌烟擦之,其功尤捷。
蚕砂:(二百四十)味甘,性温。主五脏百病,养神志,安魂魄,通血脉,明耳目,调和五脏。
主上盛下虚,痰涎壅盛,头旋吐逆,霍乱反胃,心腹冷痛。升降阴阳,既济水火,久服通神明,杀精魅恶鬼,小儿惊吐,其效如神。研末,糯米糊为丸,枣汤服,最为镇坠神丹也。或以阴阳水送下尤妙。按胡演《丹药秘诀》云,升灵砂法,用新锅安逍遥炉上,以蜜揩锅底,文火下烧,入硫黄二两,熔化,投水银半斤,以铁匙急搅,作青砂头。如有焰起,喷醋解之。待汞不见星,取出细研,盛入水火鼎内,盐泥固侪,下以自然火升之,干水十二盏为度,取出如束针纹者,成矣。
硫黄:(二四一)味苦微酸,性热,有毒。疗心腹冷积冷痛霍乱,咳逆上气,及冷风顽痹寒热,腰肾久冷,脚膝疼痛,虚寒久痢滑泄。壮阳道,补命门不足,阳气暴绝,妇人血结,小儿慢惊,尤善杀虫除疥癣恶疮。老人风秘,用宜炼服。亦治阴证伤寒,厥逆烦躁,腹痛脉伏将危者,以硫黄为末,艾汤调服二三钱,即可得睡,汗出而愈。
雄黄:(二四二)味苦甘辛,性温,有毒。消痰涎,治癫痫岚瘴疟疾寒热,伏暑泻痢,酒癖,头风眩晕。化瘀血。杀精物鬼疰,蛊毒邪气,中恶腹痛,及蛇虺百虫兽毒,疥癞疳虫 疮。去鼻中肉,痈疽腐肉,并鼠屡广疮疽痔等毒。欲逐毒蛇,无如烧烟熏之,其畏遗尤速。
自然铜:(二四三)味辛平,性凉。能疗折伤,散瘀血,续筋骨,排脓止疼痛,亦镇心神,安惊悸。宜研细水飞用,或以酒磨服。然性多燥烈,虽其接骨之功不可泯,而绝无滋补之益,故用不可多,亦不可专任也。
黄丹:(二四四)味辛,微咸微涩。性重而收,大能燥湿,故能镇心安神,坠痰降火。治雇乱吐逆,咳嗽吐血,镇惊痫癫狂客忤,除热下气,止疟止痢,禁小便,解热毒,杀诸虫毒,治金疮火疮湿烂,诸疮血溢,止痛生肌长肉,收阴汗,解狐臭,亦去翳障明目。
白矾:(二四五)味酸涩,性凉,有小毒。所用有四∶其味酸苦,可以涌泄,故能吐下痰涎,治癫痫黄胆。其性收涩,可固脱滑,故能治崩淋带下,肠风下血,脱肛阴挺,敛金疮止血,烧枯用之,能止牙缝出血,辟狐腋气,收阴汗脚汗。其性燥,可治湿邪,故能止泻痢,敛浮肿,汤洗烂弦风眼。其性毒,大能解毒定痛,故可疗痈疽疔肿,鼻 肉,喉痹瘰 ,恶疮疥癣,去腐肉,生新肉,及虎犬蛇虫蛊毒。或丸或散,或生或枯,皆有奇效。
石脂:(二四六)味甘涩,性温平。脂有五色,而今之入药者,惟赤白二种,乃手足阳明、足厥阴、少阴药也。其味甘而温,故能益气调中,其性涩而重,故能收湿固下。调中则可疗虚烦惊悸,止吐血衄血,壮筋骨,浓肠胃,除水湿黄胆,痈肿疮毒,排脓长肉,止血生肌之类是也。固下则可治梦泄遗精,肠风泻痢,血崩带浊,固大肠,收脱肛、痔漏阴疮之类是也。又治产难胞衣不出。东垣曰∶胞衣不出,惟涩剂可以下之,即此是也。然脂有五种,虽在《本经》言各随五色补五脏,又云白入气分,赤入血分。第五脂之性味略同,似亦不必强分者。且其性粘如膏,故用固炉鼎甚良。
炉甘石:(二四七)味甘涩,性温。能止血消肿毒,生肌敛疮口,去目中翳膜赤肿,收湿烂。同龙脑点,治目中一切诸病。宜用片子炉甘,其色莹白,经火 而松腻味涩者为上。制宜炭火 红,童便淬七次,研粉,水飞过,晒用。若 后坚硬,不松不腻者,不堪也。
蓬砂:(二四八)味咸微甘,阴也,降也。消痰涎,止咳嗽,解喉痹,生津液,除上焦湿热噎膈,瘕瘀血,退眼目肿痛翳障,口齿诸病,骨哽、恶疮。或为散丸,或噙化咽津俱可。
水粉:(二四九)即官粉,亦名胡粉。味辛,性寒,有毒。善杀虫堕胎,治痈疽疮毒,湿烂诸疮,下疳 溃不收,亦治疥癣狐臭。黑须发。虽亦能坠痰消食,然惟外证所宜,而内伤诸病,似亦不宜用之。
密陀僧:(二百五十)味咸平,有小毒。能镇心神,消痰涎,治惊痫咳嗽,呕逆反胃,疟疾下痢,止血杀虫,消积聚,治诸疮肿毒,鼻 面 汗斑;金疮五痔,辟孤臭,收阴汗香港脚。
石宝:(二五一)味甘辛,气大寒。气味俱薄,体重能沉,气轻能升,阴中有阳。欲其缓者 用,欲其速者生用。用此者,用其寒散清肃,善祛肺胃三焦之火,而尤为阳明经之要药。辛能出汗解肌,最逐温暑热证而除头痛;甘能缓脾清气,极能生津止渴而却热烦。邪火盛者不食,胃火盛者多食,皆其所长。阳明实热牙疼,太阴火盛痰喘,及阳狂热结热毒,发斑发黄,火载血上,大吐大呕,大便热秘等证,皆当速用。胃虚弱者忌服,阴虚热者禁尝,若误用之,则败阳作泻,必反害人。
滑石:(二五二)味微甘,气寒,性沉滑,降中有升。入膀胱、大肠经。能清三焦表里之火,利六腑之涩结,分水道,逐凝血,通九窍,行津液,止烦渴,除积滞,实大肠,治泻痢淋秘白浊,疗黄胆水肿香港脚,吐血衄血金疮出血,诸湿烂疮肿痛。通乳亦佳,堕胎亦捷。
青礞石:(二五三)味微甘微咸,其性下行,降也,阴也,乃肝脾之药。此药重坠,制以硝石,其性更利。故能消宿食症积顽痰,治惊痫咳嗽喘急。《宝鉴》言礞石为治痰利惊之圣药,若吐痰在水上,以石末掺之,痰即随水而下,则其沉坠之性可知。杨土瀛谓其功能利痰,然性非胃家所好。
而王隐君谓痰为百病母,不论虚实寒热概用滚痰丸,通治百病,岂理也哉?是以实痰坚积,乃其所宜。燃久病痰多者,必因脾虚。人但知滚痰丸可以治痰,而不知虚痰服此,则百无一生矣。
朴硝:(二五四)味苦咸辛,气寒。阴也,降也,有毒。其性峻速。咸能软坚,推逐陈积,化金石药毒,去六腑壅滞胀急,大小便不通,破瘀血坚症实痰,却湿热疫痢,伤寒胀闭热狂,消痈肿排脓,凡属各经实热,悉可泻除。孕妇忌用,最易堕胎;虚损误吞,伤生反掌。
玄明粉:(二五五)味辛微甘,性冷,沉也,阴也。降心火,祛胃热,消痰涎,平伤寒实热狂躁,去胸膈脏腑宿滞 瘕,通大便秘结,阴火疼痛,亦消痈疽肿毒。
海石:(二五六)味咸,性微寒,阳中阴也。善降火下气,消食,消热痰,化老痰,除瘿瘤结核,解热渴热淋,止痰嗽喘急,消积块,软坚症,利水湿、疝气,亦消疮肿。
花蕊石:(二五七)此药色如硫黄,黄石中间有淡白点,故名也。李时珍曰∶此药旧无气味,今尝试其气平,其味涩而酸,盖厥阴经血分药也。其功专于止血,能使血化为水,酸以收之也。若治金疮出血,则不必制,但刮末敷之则合,仍不作脓,及治一切损伤失血。又疗妇人恶血血晕,下死胎,落胞衣,去恶血,血去而胎胞自落也。凡入丸散,须用罐固济,火 过,研细,水飞用之。
代赭石:(二五八)味微甘,性凉而降,血分药也。能下气降痰清火,除胸腹邪毒,杀鬼物精气,止反胃吐血衄血,血痹血痢,血中邪热,大人小儿惊痫,狂热入脏,肠风痔漏,脱精遗尿,及妇人赤白带下,难产胞衣不用,月经不止,俱可为散调服。亦冶金疮,生肌长肉。
砂:(二五九)味咸苦大辛,性大热,有毒。善消恶肉腐肉生肌,敷金疮生肉,去目翳弩肉,除痣魇疣赘,亦善杀虫毒,水调涂之,或研末掺之立愈。《本草》言其消瘀血宿食,破结气,止反胃,肉食饱胀,暖子官,大益阳事。但此物性热大毒,能化五金八石,人之脏腑岂能堪此?故用以治外则可,用以服食则不宜也。若中其毒,惟生绿豆研汁饮一二升,乃可解之。
青盐:(二百六十)味咸微甘,性凉。能降火消痰明目,除目痛,益肾气,除五脏症结,心腹积聚,吐血尿血,齿牙疼痛出血,杀毒虫,除疥癣诸虫,及斑蝥莞青诸毒。此盐不经火炼而成,其味稍甘,虽性与大盐略同,而滋益之功则胜之。
锻石:(二六一)味辛,温,有毒。能止水泻血痢,收白带白淫,可倍加茯苓为丸服之。此外如散血定痛,傅痈毒,消结核瘦瘤,恶疮腐肉,白癜 斑 肉,收脱肛阴挺,杀痔漏诸虫,止金疮血出,生肌长肉,或为末可掺,或用醋调敷俱妙。能解酒酸,亦解酒毒。

- 金石部《景岳全书》
- 金石《证类本草》
- 金石部《本草便读》
- 金胜《中医词典》
- 金石斛《药性切用》
- 金蛇《证类本草》
- 金石类《本草分经》
- 金蛇《本草衍义》
- 金石中毒《中医词典》
- 金伤《中医词典》
- 金实不鸣《中医名词词典》
- 金沙散《妇人大全良方》
- 金实不鸣《中医词典》
- 金腮疮《中医词典》
- 金实无声《凌临灵方》
- 金容甫(1903-1978年)《中医词典》
- 金氏妇血崩后四肢浮肿《孙文垣医案》
- 金刃伤中筋骨《圣济总录》
- 金寿山(1912-1983年)《中医词典》
- 金刃伤《伤科汇纂》
- 金属汞(元素汞)《预防医学》
- 金刃伤《急救广生集》
- 金属结合蛋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金刃肠出《圣济总录》
- 金澍《中医词典》
- 金仁荣《中医词典》
- 金霜散《外科全生集》
- 金鹊花《滇南本草》
- 金水膏《是斋百一选方》
- 金雀根(金雀花)《中药学》
- 金水六君煎《医述》
《景岳全书》
- 明 张介宾
- 贾序
- 范序
- 查序
- 鲁序
- 全书纪略
- 卷之一入集 传忠录(上)
- 卷之二入集 传忠录(中)
- 神气存亡论(十二)
- 君火相火论(十三)
- 先天后天论(十四)
- 标本论(十五)
- 求本论(十六)
- 治形论(十七)
- 脏象别论(十八)
- 天年论(十九)
- 中兴论(又十九)
- 逆数论(二十)
- 反佐论(二十一)
- 升阳散火辩(二十二)
- 夏月伏阴续论(二十三)
- 阳不足再辩(二十四)
- 小儿补肾论(二十五)
- 卷之三道集 传忠录(下)
- 命门余义(二十六,共六条)
- 误谬论(二十七)
- 辩河间(二十八,共九条)
- 辩丹溪(二十九,共九条)
- 论时医(三十,共三十一条)
- 京师水火说(三十一)
- 医非小道记(三十二)
- 病家两要说(三十三,一、忌浮言,二、知真医)
- 保天吟(三十四)
- 卷之四道集 脉神章(上)
- 卷之五道集 脉神章(中)
- 卷之六道集 脉神章(下)
- 卷之七须集 伤寒典(上)
- 经义(一)
- 伤寒总名(二)
- 初诊伤寒法(三)
- 论脉(四)
- 风寒辩(五)
- 伤寒三证(六)
- 六经证(七)
- 传经辩(八附合病并病义)
- 阳证阴证辩(九)
- 三阳阳明证(十)
- 两感(十一)
- 表里辩(十二)
- 寒热辩(十三)
- 论汗(十四)
- 论吐(十五)
- 论下(十六)
- 看目(十七)
- 舌色辩(十八)
- 饮水(十九)
- 三阳阴证辩(二十)
- 再论阴证阳证及李子建《伤寒十劝》之害(二十一)
- 论伤寒古治法(二十二)
- 论古法通变(二十三)
- 麻黄桂枝辩(二十四)
- 论今时皆合病并病(二十五)
- 治法(二十六)
- 论虚邪治法(二十七)
- 补中亦能散表(二十八)
- 寒中亦能散表(二十九)
- 伤寒三表法(三十)
- 伤寒无补法辩(三十一)
- 病宜速治(三十二)
- 卷之八须集 伤寒典(下)
- 温病暑病(三十三)
- 发斑(三十四)
- 发黄(三十五)
- 发狂(三十六)
- 风湿(三十七)
- 结胸(三十八)
- 阴厥阳厥(三十九附脏厥蛔厥)
- 谵语郑声(四十)
- 衄血(四十一)
- 蓄血(四十二)
- 热入血室(四十三)
- 胸胁腹满(四十四)
- 呕吐哕证(四十五)
- 劳力感寒(四十六)
- 虚证(四十七)
- 动气(四十八)
- 战汗(四十九)
- 头汗(五十)
- 吐蛔(五十一)
- 腹痛(五十二)
- 下痢(五十三)
- 协热下痢(五十四)
- 小便(五十五)
- 死证(五十六)
- 伤寒逆证赋(五十七)
- 伤寒治例(五十八)
- 温中和中类
- 清理类
- 吐涌类
- 攻下类
- 培补类
- 卷之九从集 杂证谟(内容缺
- 卷之十从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一从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二从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三性集 杂证谟
- 卷之十四性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五性集 杂证谟
- 卷之十六理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七理集 杂证谟
- 卷之十八理集 杂证谟
- 卷之十九明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明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一明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二心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三心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四心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五心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六必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七必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八必集 杂证谟
- 卷之二十九必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贯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一贯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二贯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三贯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四天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五天集 杂证谟
- 卷之三十六天集 杂证谟
- 诸气-经义
- 卷之三十七天集 杂证谟
- 死生-经义
- 卷之三十八人集 妇人规(上)总论类
- 卷之三十八人集 妇人规(上)经脉类
- 经脉之本(三)
- 经脉诸脏病因(四)
- 经不调(五)
- 血热经早(六)
- 血热经迟(七)
- 血寒经迟(八)
- 血虚经乱(九)
- 肾虚经乱(十)
- 经期腹痛(十一)
- 崩淋经漏不止(十二)
- 杀血心痛(十三)
- 热入血室(十四)
- 辩血色(十五)
- 血枯经闭(十六)
- 经脉类论列总方(十七)
- 卷之三十八人集 妇人规(上)胎孕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产育类
- 滑胎(三十二)
- 催生(三三)
- 稳婆(三四)
- 产要(三五)
- 六逆产(三六)
- 胞破产难(三七)
- 胞衣不出(三八)
- 气脱血晕(三九)
- 儿初生(初诞法详小儿门,四十)
- 子死腹中(四一)
- 产门不开不闭子宫不收(四二)
- 小产(四三)
- 下胎断产(四四)
- 产育类论列总方(四五)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产后类
- 论产后当大补气血(四六)
- 论产后三禁(四七)
- 产后腹痛(四八)
- 产后发热(四九)
- 产后乍寒乍热(五十)
- 蓐劳(五一)
- 产后喘促(五二)
- 产后恶露不止(五三)
- 产后发痉(五四)
- 产后大便秘涩(五五)
- 产后杂证方(五六)
- 产后类论列总方(五七)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带浊遗淋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乳病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子嗣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瘕类
- 卷之三十九人集 妇人规(下)前阴类
- 卷之四十谟集 小儿则(上)
- 总论(一)
- 初诞法(二)
- 总护养法(三)
- 初生儿看病法(四)
- 看小儿寿夭法(五)
- 脉法(六)
- 声音(七)
- 颜色(八)
- 药饵之误(九)
- 小儿诊治大法(十)
- 撮口脐风(十一)
- 惊风(十二)
- 论惊风证治(十三)
- 急惊风(十四)
- 慢惊风(十五)
- 大惊卒恐(十六)
- 惊啼(十七)
- 发搐(十八)
- 夜啼(十九)
- 发热(二十)
- 外感发热治法(二十一)
- 外感发热弗药可愈(二十二)
- 诸热辩证(二十三)
- 内热证(二十四)
- 小儿上论列方(二十五)
- 卷之四十一谟集 小儿则(下)
- 卷之四十二谟集 痘疹诠
- 卷之四十三烈集 痘疹诠痘疮(上)
- 总论(一)
- 初辩痘证(二)
- 论脉(三)
- 形色情性(四)
- 日期(五)
- 五脏证(六)
- 分气血(七)
- 辩虚质寒热(八)
- 部位吉凶(九)
- 痘形痘色吉凶(十)
- 吉证(十一)
- 凶证(十二)
- 怪痘形证(十三)
- 死证日数歌(十四)
- 发热三朝辩吉凶(十五)
- 报痘三朝辩吉凶(十六)
- 起发三朝辩吉凶(十七)
- 灌脓三朝辩吉凶(十八)
- 结靥三朝辩吉凶(十九)
- 落痂后辩吉凶(二十)
- 痘疮上论列方(二十一)
- 卷之四十四烈集 痘疹诠痘疮(中)
- 总论治法(二十二共十九条)
- 热证论治(二十三共十一条)
- 发热三朝治款(二十四)
- 报痘三朝治款(二十五)
- 起发三朝治款(二十六)
- 灌脓三朝治款(二十七)
- 结靥三朝治款(二十八)
- 靥后落痂治款(二十九)
- 痘后余毒发热(三十)
- 禁忌(三十一)
- 出不快(三十二)
- 陷伏(三十三)
- 痒抓破(三十四)
- 作痛(三十五)
- 头面肿(三十六)
- 痘疔黑陷(三十七)
- 饮食(三十八)
- 咽喉口齿(三十九)
- 痘疮中论列方(四十)
- 卷之四十五烈集 痘疹诠痘疮(下)
- 总论吐泻(四十一)
- 呕吐(四十二)
- 泄泻(四十三)
- 寒战切牙(四十四)
- 烦躁(四十五)
- 喘急(四十六)
- 声音(四十七)
- 惊搐(四十八)
- 昏睡(四十九)
- 腰痛(五十)
- 腹痛(五十一)
- 腹胀(五十二)
- 厥逆(五十三)
- 发渴(五十四)
- 失血(五十五)
- 发泡(五十六)
- 溃烂(五十七)
- 多汗(五十八)
- 夹疹(五十九)
- 夹斑(六十)
- 昼夜啼哭(六十一)
- 大小便闭(六十二)
- 目证(六十三)
- 痘痈痘毒(六十四)
- 疳蚀疮(六十五)
- 痘药正品(六十六)
- 痘家药忌(六十七)
- 痘疮下论列方(六十八)
- 卷之四十六圣集 外科钤(上)外科钤(上)
- 经义(一)
- 脉候(二)
- 论证(三)
- 善恶顺逆(四)
- 虚实(五)
- 浅深辩(六)
- 总论治法(七)
- 败毒(八)
- 托里(九)
- 论汗下(十)
- 论灸法(十一)
- 脓针辩(十二)
- 论针法(十三)
- 用针勿忌?神(十四)
- 围药(十五)
- 腐肉(十六)
- 舍时从证(十七)
- 阳气脱陷(十八)
- 温补按则(十九)
- 定痛(二十)
- 生肌收口(附成漏证二十一)
- 用香散药(二十二)
- 槐花酒(二十三)
- 忍冬酒(二十四)
- 肿疡(二十五)
- 肿疡不足(二十六)
- 溃疡(二十七)
- 溃疡有余(二十八)
- 溃疡作痛(二十九)
- 溃疡发热(附恶寒三十)
- 发热烦躁(三十一)
- 作呕(三十二)
- 作渴(三十三)
- 泻痢(三十四)
- 大便秘结(三十五)
- 小便淋涩不利(三十六)
- 发痉(三十七)
- 无寐(三十八)
- 疮疡出血(三十九)
- 戒忌调护(四十)
- 阴阳证变(四十一)
- 论列方(外科上)
- 卷之四十七贤集 外科钤(下)外科钤(下)
- 发背(四十二)
- 脑疽(四十三)
- 耳疮(四十四)
- 鬓疽(四十五)
- 腮(四十六)
- 瘰(四十七)
- 疔疮(四十八)
- 时毒(四十九)
- 肺痈肺痿(五十)
- 乳痈乳岩(五十一,妇人门亦有乳证当互察之)
- 胃脘痈(五十二)
- 腹痈(五十三)
- 肠痈(五十四)
- 附骨疽(五十五)
- 臀痈(五十六)
- 流注(五十七)
- 鹤膝风(五十八)
- 多骨疽(五十九)
- 下疳疮(六十)
- 便毒(六十一)
- 杨梅疮(六十二)
- 囊痈(六十三)
- 悬痈(六十四)
- 脱疽(六十五)
- 脚发(六十六)
- 足跟疮(六十七)
- 肾藏风疮(六十八)
- ?疮(六十九)
- 天泡疮(七十)
- 赤白游风(七十一)
- 翻花疮(七十二)
- 痔漏(七十三,附脏毒下血按)
- 跌打损伤(七十四)
- 杖疮(七十五)
- 破伤风(七十六)
- 类破伤风(七十七)
- 斑疹丹毒(七十八)
- 瘤赘(七十九)
- 疣(八十)
- 论列方(外科下)
- 卷之四十八大集 本草正(上)
- 卷之四十九大集 本草正(下)
- 卷之五十德集 新方八阵
- 卷之五十一德集 新方八阵
- 卷之五十二图集 古方八阵
- 以下总列共一十三卷
- 古方总目(附古方条序)
- 卷之五十三图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四书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五宇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六宇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七宇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八宙集 古方八阵
- 卷之五十九宙集 古方八阵
- 卷之六十宙集 古方八阵因阵
- 卷之六十一长集 妇人规古方
- 卷之六十二长集 小儿则古方
- 卷之六十三长集 痘疹诠古方
- 卷之六十四春集 外科钤古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