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法总结
研究伤寒论,须根据事实,以探求学理。内容六瓣之一橘,事实也。本篇荣卫病各章,原文称为太阳病。表病责在荣卫,或由表入腑而病阳热,或由表入脏而病阴寒,只视各人素来阴阳之偏耳。若将表病责在太阳,起首便将表里混乱。所以后人又添出传经为热,直中为寒之臆度。整个伤寒论的理路,更使人无法找寻。本篇首揭荣卫,名正言顺,事实显然。上篇荣卫本病,为桂痲汗法之病,阳明胃腑本病,为三承气下法之病,三阴脏本病,为姜附温法之病。少阳胆经本病,为柴胡和解之病。上章各章,应作一气读。一概念间,便将整个伤寒论的本体了然。
中篇各章,皆本体较复的事实。然既能于一概念间了然上篇的整个,自能于一概念间了然中篇的整个也。
下篇荣卫坏病,由本体病变坏而来。上中篇揭出本病,正以使下篇易于分别何以成坏病也。下篇阳明胃腑病寒,名虽阳明,实则阳明阳退也。下篇三阴脏病热,太阴则湿盛郁住木气,木郁则生热也。少阴则心火与肾水同气,火败则水寒,火复则生热也。厥阴则肝经与心包同气,相火败则木气寒,相火复则生热也。少阳胆经坏病,少阳经与脏腑相通,亦如荣卫与脏腑相通,故少阳亦有坏病也。如此则一概念间了然下篇的整个。如此则一概念间,了然三篇仍是整个。
传经另立一篇,所以使传经二字的意义,彻底明显也。
疑难各章,另立一篇,事实与文字,多费思索之故,有碍一概念间整个认识的成功也。
类证另立一篇,不因借证旁参之故,窒碍本论整个之表现也。
人身一个小宇宙,整个的伤寒论,乃整个人身,整个宇宙的剖解学,与修理学。认识整个伤寒论,一切外感内伤各病的原理,自能认识。此篇次序,乃为求认识整个伤寒论之一法耳。爰为诀以作全篇之归纳焉。诀曰:
伤寒之病,先分表里,表曰荣卫,里曰脏腑。
荣热卫寒,腑热脏寒,寒热偏见,运动不圆。
太阳桃核,阳明承气,少阳曰经,大小柴剂。
腑不病寒,脏不病热,腑寒脏热,别有关涉。
荣卫少阳,乃有坏病,少阴厥阴,独有死证。
传经二字,令人滋疑。只问见证,莫拘日期。
伤寒之法,是一整个,表里与经,条理不错。
整个之外,温痉等则,借证伤寒,另列于后。

- 读法总结《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读法总纲《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读缓字法《三指禅》
- 读《伤寒论》杂记《读医随笔》
- 读经开智《思考中医》
- 读《伤寒论》附记《吴医汇讲》
- 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读《伤寒补天石》、《贯珠集》二书合记《吴医汇讲》
- 读伤寒论杂记四篇《伤寒补例》
- 读《全体新论》《重庆堂随笔》
- 读伤寒书当先观阳症论《松峰说疫》
- 读《内经》注疑五条《读医随笔》
- 读书必须汇参《吴医汇讲》
- 读《经脉篇》书后《研经言》
- 读书必须隅反《吴医汇讲》
- 读《金匮》书后《研经言》
- 读书十则(有小序)《吴医汇讲》
- 独自草《证类本草》
- 读书损目《中医词典》
- 独语《常见病自测》
- 读书须辨讹字《吴医汇讲》
- 独语《中医名词词典》
- 读书须看反面《吴医汇讲》
- 独用藤《证类本草》
- 读书须立主见《吴医汇讲》
- 独用将军《证类本草》
- 读书须善比例《吴医汇讲》
- 独阴《中医词典》
- 读书须识正旨《吴医汇讲》
- 独叶一枝花《滇南本草》
- 读书须是笃信方能深入《读医随笔》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原著:彭子益伤寒论坛校对
- 前言
- 医家小传
- 全书概要
- 本书读法次序
- 上编
-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彭子益着罗超羣校
- 原理上篇
- 古方上篇
- 古方上篇导言
- 理中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麦门冬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小建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肾气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荣卫的意义
- 桂枝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四逆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附子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乌梅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桃核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小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古方上篇 图的说明
- 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
- 温病本气篇
- 温病本气篇导言
- 温病的意义
- 病在荣卫
- 病在气分
- 病在肠胃
- 病在血分
- 两感温病
- 冬温
- 鼠疫
- 湿温
- 温病的坏病
-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
- 养阴液保阳根必先保中气
- 温病脉是虚象
-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
- 温病出疹之关系
- 温病汗下之过
-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
-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 《内经》经文读法
- 《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
- 《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的读法
- 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发热十五案
- 儿病本气篇
- 时病本气篇
- 时病本气篇导言
- 一、暑病
- 二、霍乱
- 三、水泻
- 四、痢疾
- 五、疟疾
- 六、喉痛
- 七、感冒
- 八、燥气病
- 九、痧症
- 十、湿热病
- 伤寒论方解上篇
- 伤寒论方解上篇导言
- 荣气本病方
- 卫气本病方
- 荣卫双病方
- 荣卫双病气虚方
- 荣卫双病津虚方
- 荣卫双病兼里气湿寒方
- 荣卫双病兼里气燥热方
- 荣卫病罢里湿方
- 荣卫病罢里湿表虚方
- 荣卫病罢里燥方
- 太阴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本病方
- 厥阴肝脏本病方
- 阳明胃腑本病方
- 太阳膀胱腑本病方
- 少阳胆经本病方
- 伤寒论方解中篇
- 荣卫本病方
- 荣卫兼阳明胃腑之经气病方
- 太阴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与荣卫同病方
- 厥阴肝脏本病方
- 阳明胃腑本病方
- 阳明胃腑津虚方
- 阳明胃腑病有瘀血方
- 少阳胆经本病方
- 少阳胆经与荣卫同病方
- 伤寒论方解下篇
- 荣卫坏入太阴脾脏方
- 荣卫坏伤中气方中复木燥方
- 荣卫坏入少阴肾脏方
- 荣卫坏入厥阴肝脏方
- 荣卫坏入阳明胃腑方
- 荣卫坏病中寒肺燥肝热方
- 荣卫坏病结胸方
- 荣卫坏病痞证方
- 太阴脾脏热证方
- 少阴肾脏热证方
- 少阴阳复吐证方
- 少阴阳复土胜水负方
- 厥阴肝脏热证方
- 小承气汤(方见前)
- 阳明胃腑寒证方
- 少阳胆经坏病方
- 少阳胆经坏病结胸痞证方
- 疑难篇三阳合并方
- 类伤寒篇
- 湿病方
- 霍乱方
- 大病瘥后喜唾方
- 伤寒愈后气逆方
- 大病愈后肺热积水方
- 大病愈后气热方
- 阴阳易方
- 金匮方解篇
- 金匮方解篇导言
- 内伤呕吐哕下利
- 内伤腹满寒疝宿食
- 内伤胸痹心痛短气
- 内伤痰饮咳嗽
- 苓桂术甘汤
- 甘遂半夏汤
- 己椒苈黄丸
- 十枣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木防己汤
-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
- 五苓散
- 半夏加茯苓汤
- 泽泻汤
- 小半夏汤
- 厚朴大黄汤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小青龙汤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
- 内伤肺痈肺痿上气
- 内伤血痹虚劳
- 内伤奔豚
- 内伤消渴小便不利淋
- 内伤水气黄疸
- 麻黄甘草汤
- 越婢汤
- 防己黄芪汤
- 防己茯苓汤
- 越婢加术汤
- 蒲灰散
- 麻黄附子汤
- 杏子汤
-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
- 枳术汤
- 黄芪芍药桂酒汤
- 桂枝加黄芪汤
- 茵陈蒿汤
- 栀子大黄汤
- 硝矾散
- 茵陈五苓散
- 猪膏发煎
- 桂枝加黄芪汤
- 大黄硝石汤
- 小半夏汤
- 小柴胡汤
- 小建中汤
- 内伤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
- 外科疮痈肠痈淫疮
- 外感历节中风
- 外感痉湿暍疟
- 外感百合狐惑阴阳毒
- 妇人妊娠产后病及杂病
- 古方中篇
- 古方中篇导言
- 炙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酸枣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白头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薯蓣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生姜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黄芪五物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蟅虫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牡丹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本位的意义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甘麦大枣汤证本位的意义
- 温经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古方下篇
- 古方下篇导言
- 理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麦门冬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小建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肾气丸证治描论的意义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炙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酸枣仁汤证推论的意义
- 白头翁汤证治推论得意义
- 薯蓣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生姜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黄芪五物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黄蛰虫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推论的意义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甘麦大枣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温经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承气汤核桃承气汤四逆汤附子汤乌梅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小柴胡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再推论桂枝汤麻黄汤的意义
- 再推论承气汤四逆汤得意义
- 脉法篇
- 舌胎篇
- 药性提纲篇
- 肝胆木气药
- 生命宇宙篇
- 王养林书后
- 汪英时书后
- 王详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