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经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当归 二钱 川芎 一钱 芍药 二钱 阿胶 桂枝 麦冬 各二钱 党参
炙甘草 各三钱 法半夏 二钱 吴茱萸 生姜 各一钱 丹皮 二钱
治妇人少腹寒,久不受胎。兼治崩中去血,或月经过多,或至期不来。又治带下,唇口干燥,内有淤血。又治妇人年五十内有淤血,下利数十日不止,日暮发热,少腹里急,腹满,手掌心烦热。脉象轻按浮数,重按弱涩。
此治妇人经血病之法也。妇人之病,与男子相同。所不同者,胎产与月经也。其实月经胎产之病,与治之法,乃五行升降圆运动而已。
少腹寒久不受胎者,水气主藏,木气主生。胎乃藏气与生气之事。水中火泄,温气不足,木气的生气无根,藏气与生气不旺也。
崩中去血者,内寒外热,上焦之气因热不降,下焦之气因寒不升。不降则不收,不升则下崩也,月水过多者。木气热而疏泄太过。月水不来者,木气寒而疏泄无力也。
带下者,水气阻滞,升降失调。郁而疏泄,津液外注也。
内有瘀血,而唇口干燥者,瘀血阻滞,脾阳不能上升以化生津液也。
年五十下利不止者,五十月经应止,水气应当安静之时。内有瘀血,木气失养,因而疏泄。疏泄于前,则为崩中带下,疏泄于后,则下利不止也。
日暮发热者,内有瘀血,木气枯燥,日暮阳气下降,阴枯血少,不能藏阳,阳气化热也。少腹里急与腹满者,木气为瘀血所阻也。
手掌心烦热者,瘀血阻碍木气升降之路,手厥阴心包相火不降也。
方用当归川芎温暖升发,以培木之生气。芍药阿胶,收敛滋润,养木息风,以助水之藏气。桂枝配合芍药于归芎阿胶之中,以升降木气,而调寒热。丹皮以去瘀血,麦冬清燥热,半夏降逆,参草补中,生姜吴萸以通寒滞,故诸病皆愈。经血不和,腠理必多结塞不通之处。结塞之原,由于津燥,麦冬润燥,最能开结。此方用之,随参枣姜萸之后,导归芎芍桂胶丹之先。此方要药也。
此治妇人病整个原理与治法也。此整个原理治法了解,凡前贤所治妇人病医案,皆可就其所用药性,寻求所治病理,以合于圆运动的原则。脉象轻按浮数,中虚热逆之象。重按弱涩,津亏气滞之象。
方 名 | 黄芪桂枝五物汤 | 大黄蛰虫丸 | 大黄牡丹汤 |
证状 | 血痹,身体不仁。 | 羸瘦,腹满不欲食,两目黯黑,肌肤甲错,内有干血。 | 肠痈, 少腹肿痞, 按之极痛, 发热出汗, 恶寒. |
原理 | 荣卫不和 | 干血阻滞, 经络不通 | 气血结聚,肠热内聚。 |
治法 | 调和荣卫 | 磨化干血,兼养中气。 | 攻下结热 |
脉象 | 虚涩 | 沉细而涩 | 迟紧 |
备考 | 此治半身不遂之法 | 此治干血阻滞之法 | 此治肠痈实证之法 |
方 名 | 薏苡附子败酱散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甘麦大枣汤 | 温经汤 |
证状 | 肠痈,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 身无热。 | 肺痈, 喘不得卧, 口燥胸痛 | 妇人脏燥,悲伤欲哭。 | 妇人久不受胎, 崩中去血, 月经不来, 或来过多, 带下, 口干, 妇人五十下利不止, 日暮发热, 腹满, 里急, 手心烦热, 内有瘀血。 |
原理 | 痈成阳虚 | 中气虚, 肺胆胃三经上逆, 相火灼肺成脓. | 木郁生风, 伤耗津液, 中气大虚. | 水寒木郁,升降不和,瘀血阻滞, 整个圆运动失常 |
治法 | 补阳涤脓 | 排脓, 补中气, 补津液。 | 润燥补中 | 温寒, 调水, 清热, 去瘀, 兼养中气。 |
脉象 | 虚数 | 虚涩 | 弱涩 | 浮数弱涩. |
备考 | 此治肠痈虚证之法 | 此治肺痈之法 | 此治怪病之法 | 此治妇人病之大法 |
人身十二经,脾胃肝胆肺肾,病证惟多。脾胃肝胆肺肾六经治,其余六经自治。故仲圣《伤寒》《金匮》之方,多系脾胃肝胆肺肾之病。如心经心包经不降,只须肺胆胃三经下降,心经心包经自然下降。如膀胱经上逆,肺胆胃三经下降,膀胱即不上逆。如小肠经大肠经不升,肝脾肾三经上升,大肠经小肠经自然上升。如心经心包经病热,肺胆胃三经下降生阴,心经心包经即不病热。
心经心包经病寒,肝脾肾三经上升生阳,心经心包经即不病寒。大肠经小肠经病寒,肝脾肾三经上升生阳,大肠经小肠经即不病寒。三焦经火弱,胆经下降生火,三焦经自然火足是也。虽亦有各本经之病,应治各本经,只是极少之数。故先学脾胃肝胆肺肾六经之方,省事得多。却能推行尽利也。再进一步说,肺为阴脏,居最高之位。阴性本是降的,只要胃胆二经下降,相火不克他,胃经不阻碍他,肺经是最喜下降的。至于肾经,只要胆经下降,相火下交于肾,肺金下降生水,水源不断。肝木平静,不去耗水水无去路。也是最喜上升的,是肺肾之病亦极少。只是中气与肝胆二经之病多耳。五行之气,皆各有定性。所不定者,水气耳。肝胆二经,挟土气为升降,水气和则中土旺。归纳之下,注重水气与中气,便能得到极妙之境。桂枝汤为治外感之法,小建中汤为治内伤之法,同是一方,包举中医证治之纲领,而皆肝胆中气之药。可以见矣。无定性之木气病解决,有定性之金气水气火气土气,不难解决也。

- 温经汤证治本位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温经汤方《医宗金鉴》
- 温经汤证治推论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温经汤方《伤寒杂病论》
- 温经养血《女科证治准绳》
- 温经汤《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温经益元散《目经大成》
- 温经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温经益元汤《冯氏锦囊秘录》
- 温经汤《备急千金要方》
- 温经之剂气血攻补备焉《女科证治准绳》
- 温经汤《金匮悬解》
- 温景侨制军饮伤脾胃商善后之策《程杏轩医案》
- 温经汤《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温灸器《中医词典》
- 温经涩脱《女科证治准绳》
- 温开《中医词典》
- 温经祛寒《中医词典》
- 温里法《中医内科学》
- 温经理气和血《女科证治准绳》
- 温里药《中医眼科学》
- 温经理气《女科证治准绳》
- 温疠《中医词典》
- 温金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温凉散《救伤秘旨》
- 温金散《妇人大全良方》
- 温凉之药俱不可执《友渔斋医话》
- 温降汤《医学衷中参西录》
- 温溜《中医词典》
- 温剂之剂《金匮翼》
- 温溜《针灸学》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原著:彭子益伤寒论坛校对
- 前言
- 医家小传
- 全书概要
- 本书读法次序
- 上编
-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彭子益着罗超羣校
- 原理上篇
- 古方上篇
- 古方上篇导言
- 理中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麦门冬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小建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肾气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荣卫的意义
- 桂枝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四逆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附子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乌梅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桃核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小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古方上篇 图的说明
- 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
- 温病本气篇
- 温病本气篇导言
- 温病的意义
- 病在荣卫
- 病在气分
- 病在肠胃
- 病在血分
- 两感温病
- 冬温
- 鼠疫
- 湿温
- 温病的坏病
-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
- 养阴液保阳根必先保中气
- 温病脉是虚象
-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
- 温病出疹之关系
- 温病汗下之过
-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
-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 《内经》经文读法
- 《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
- 《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的读法
- 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发热十五案
- 儿病本气篇
- 时病本气篇
- 时病本气篇导言
- 一、暑病
- 二、霍乱
- 三、水泻
- 四、痢疾
- 五、疟疾
- 六、喉痛
- 七、感冒
- 八、燥气病
- 九、痧症
- 十、湿热病
- 伤寒论方解上篇
- 伤寒论方解上篇导言
- 荣气本病方
- 卫气本病方
- 荣卫双病方
- 荣卫双病气虚方
- 荣卫双病津虚方
- 荣卫双病兼里气湿寒方
- 荣卫双病兼里气燥热方
- 荣卫病罢里湿方
- 荣卫病罢里湿表虚方
- 荣卫病罢里燥方
- 太阴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本病方
- 厥阴肝脏本病方
- 阳明胃腑本病方
- 太阳膀胱腑本病方
- 少阳胆经本病方
- 伤寒论方解中篇
- 荣卫本病方
- 荣卫兼阳明胃腑之经气病方
- 太阴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与荣卫同病方
- 厥阴肝脏本病方
- 阳明胃腑本病方
- 阳明胃腑津虚方
- 阳明胃腑病有瘀血方
- 少阳胆经本病方
- 少阳胆经与荣卫同病方
- 伤寒论方解下篇
- 荣卫坏入太阴脾脏方
- 荣卫坏伤中气方中复木燥方
- 荣卫坏入少阴肾脏方
- 荣卫坏入厥阴肝脏方
- 荣卫坏入阳明胃腑方
- 荣卫坏病中寒肺燥肝热方
- 荣卫坏病结胸方
- 荣卫坏病痞证方
- 太阴脾脏热证方
- 少阴肾脏热证方
- 少阴阳复吐证方
- 少阴阳复土胜水负方
- 厥阴肝脏热证方
- 小承气汤(方见前)
- 阳明胃腑寒证方
- 少阳胆经坏病方
- 少阳胆经坏病结胸痞证方
- 疑难篇三阳合并方
- 类伤寒篇
- 湿病方
- 霍乱方
- 大病瘥后喜唾方
- 伤寒愈后气逆方
- 大病愈后肺热积水方
- 大病愈后气热方
- 阴阳易方
- 金匮方解篇
- 金匮方解篇导言
- 内伤呕吐哕下利
- 内伤腹满寒疝宿食
- 内伤胸痹心痛短气
- 内伤痰饮咳嗽
- 苓桂术甘汤
- 甘遂半夏汤
- 己椒苈黄丸
- 十枣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木防己汤
-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
- 五苓散
- 半夏加茯苓汤
- 泽泻汤
- 小半夏汤
- 厚朴大黄汤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小青龙汤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
- 内伤肺痈肺痿上气
- 内伤血痹虚劳
- 内伤奔豚
- 内伤消渴小便不利淋
- 内伤水气黄疸
- 麻黄甘草汤
- 越婢汤
- 防己黄芪汤
- 防己茯苓汤
- 越婢加术汤
- 蒲灰散
- 麻黄附子汤
- 杏子汤
-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
- 枳术汤
- 黄芪芍药桂酒汤
- 桂枝加黄芪汤
- 茵陈蒿汤
- 栀子大黄汤
- 硝矾散
- 茵陈五苓散
- 猪膏发煎
- 桂枝加黄芪汤
- 大黄硝石汤
- 小半夏汤
- 小柴胡汤
- 小建中汤
- 内伤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
- 外科疮痈肠痈淫疮
- 外感历节中风
- 外感痉湿暍疟
- 外感百合狐惑阴阳毒
- 妇人妊娠产后病及杂病
- 古方中篇
- 古方中篇导言
- 炙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酸枣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白头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薯蓣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生姜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黄芪五物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蟅虫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牡丹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本位的意义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甘麦大枣汤证本位的意义
- 温经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古方下篇
- 古方下篇导言
- 理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麦门冬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小建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肾气丸证治描论的意义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炙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酸枣仁汤证推论的意义
- 白头翁汤证治推论得意义
- 薯蓣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生姜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黄芪五物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黄蛰虫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推论的意义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甘麦大枣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温经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承气汤核桃承气汤四逆汤附子汤乌梅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小柴胡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再推论桂枝汤麻黄汤的意义
- 再推论承气汤四逆汤得意义
- 脉法篇
- 舌胎篇
- 药性提纲篇
- 肝胆木气药
- 生命宇宙篇
- 王养林书后
- 汪英时书后
- 王详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