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卫病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凡发热,先恶寒。此一章,论荣卫病提纲。凡原文称太阳病,皆荣卫病。)
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缓有虚象。中字作伤字解,言卫气为风所伤也。风性疏泄伤卫,卫伤则荣病。)
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者,桂枝汤主之。(此发热亦先恶寒。)
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寸脉为阳,尺脉为阴。浮弱,热汗,鼻鸣干呕,皆荣气鬰而疏泄之事。疏泄伤阴。)
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热在肌,故曰解肌。桂枝汤收敛之剂。脉紧无汗,收敛之病。故不可与。以上四章,论荣病。)
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曰伤寒。(紧乃闭敛之象,缓乃疏泄之象,是相对的。寒性收敛伤荣,荣伤则卫病。)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寒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荣降于胆,胆逆则呕。卫降于肺,肺逆则喘。卫病闭敛,故头项强痛之外,又加腰痛骨痛。以上二章,论卫病。)
太阳病,外证未解,脉浮弱者,当以汗解,宜桂枝汤。(言有表证,总宜汗解。弱脉津液伤,故宜桂枝汤。)
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数有紧象,故宜麻黄汤。)
欲自解者,心当先烦,有汗而解。何以知之,脉浮,故知汗出解也。(自解者,不服药而解,阳鬰后通,先烦而解。以上三章,总结上文。)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人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清便大;便,小便。欲字作能字解。恶寒乃卫闭,卫闭向内,面色不当发热。今发热,故曰反。荣气疏泄向外,故面有热色。)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如疟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洪大之脉,外盛内虚,故仍用桂枝汤之法。如疟再发,卫闭气虚,故用桂二麻一之法。桂枝汤之法,收外盛之气以回于内之法也。)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更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荣卫双病,燥伤肺液。阳字指寸脉言。无阳,谓寸脉弱也。)
形作伤寒,其脉不弦紧而弱,弱者必渴,被火者必谵语,弱者发热,脉浮,解之当汗出愈。(此章弱者必渴句,申明上章越婢汤兼清燥之义。以上四章,论荣卫双病。)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噫,或利,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表病未解,而脏气之湿寒已动,解表兼治湿寒。)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小青龙汤主之。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此章不渴二字,申明上章,小青龙汤用温法之义。以上二章,论荣卫病中兼见脏寒之病。)
太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也。服之则厥逆,筋惕肉瞤,此为逆也,以眞武汤救之。(首句是设问辞,非中风也。表病未解,而腑气之燥热已动,解表兼治燥热。)
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此缓字有实象。桂枝汤证之缓,乃虚象也。燥伤津液故身重,津液复通,故身重乍有轻时。以上二章,论荣卫病中兼见腑燥之病。)
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热为表证,渴为里证,此热乃阳为水格,非表病也。)
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水格则心气不降,故悸。)
伤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汤主之。(渴而汗出为里湿盛,不渴而汗出为表阳虚。以上三章,论荣卫病解脏气之湿动。)
伤寒,脉滑而厥者,里有热也,白虎汤主之。(燥热灼津,津液沸腾,则脉滑。内热格阻阴气于外,则外厥。此滑脉重按有力。厥者,肢冷畏寒也。)
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也,白虎汤主之。(表热里寒,无用白虎之理,当是表寒里热,乃传抄之误也。)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无大热,无表证之发热也。燥渴心烦,里热之征。背恶寒与厥,皆里热格阻外阴之象。)
伤寒,脉浮,发热,其表不解者,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有表热则里阳虚,故不可用白虎以败里阳,重申上章之义也。)
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近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病人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此诊断内热之一法,不可拘执。以上五章,论荣卫病解腑气之燥动。)

- 荣卫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荣气《养生导引秘籍》
- 荣卫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荣气《中医词典》
- 荣卫的意义《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荣枯老嫩《中医词典》
- 荣卫返魂汤《仙传外科集验方》
- 荣枯老嫩《中医名词词典》
- 荣卫坏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荣枯《证治准绳·幼科》
- 荣卫论《疡医大全》
- 荣枯《冯氏锦囊秘录》
- 荣卫气《养生导引秘籍》
- 荣疽《中医词典》
- 荣卫清浊升降论《经络汇编》
- 荣华《中医词典》
- 荣卫四穴《中医词典》
- 荣备回避八法《中医词典》
- 荣穴《中医名词词典》
- 荣《中医词典》
- 荣养髭发《圣济总录》
- 戎盐《本草乘雅半偈》
- 狨兽《证类本草》
- 戎盐《药征续编》
- 绒癌《百病自测》
- 戎盐《药性切用》
- 绒毛膜癌《病理学》
- 戎盐《本草撮要》
- 绒毛膜癌《妇产科学》
- 戎盐《名医别录》
-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减肥新法与技巧》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原著:彭子益伤寒论坛校对
- 前言
- 医家小传
- 全书概要
- 本书读法次序
- 上编
-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彭子益着罗超羣校
- 原理上篇
- 古方上篇
- 古方上篇导言
- 理中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麦门冬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小建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肾气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荣卫的意义
- 桂枝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四逆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附子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乌梅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桃核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小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古方上篇 图的说明
- 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
- 温病本气篇
- 温病本气篇导言
- 温病的意义
- 病在荣卫
- 病在气分
- 病在肠胃
- 病在血分
- 两感温病
- 冬温
- 鼠疫
- 湿温
- 温病的坏病
-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
- 养阴液保阳根必先保中气
- 温病脉是虚象
-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
- 温病出疹之关系
- 温病汗下之过
-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
-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 《内经》经文读法
- 《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
- 《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的读法
- 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发热十五案
- 儿病本气篇
- 时病本气篇
- 时病本气篇导言
- 一、暑病
- 二、霍乱
- 三、水泻
- 四、痢疾
- 五、疟疾
- 六、喉痛
- 七、感冒
- 八、燥气病
- 九、痧症
- 十、湿热病
- 伤寒论方解上篇
- 伤寒论方解上篇导言
- 荣气本病方
- 卫气本病方
- 荣卫双病方
- 荣卫双病气虚方
- 荣卫双病津虚方
- 荣卫双病兼里气湿寒方
- 荣卫双病兼里气燥热方
- 荣卫病罢里湿方
- 荣卫病罢里湿表虚方
- 荣卫病罢里燥方
- 太阴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本病方
- 厥阴肝脏本病方
- 阳明胃腑本病方
- 太阳膀胱腑本病方
- 少阳胆经本病方
- 伤寒论方解中篇
- 荣卫本病方
- 荣卫兼阳明胃腑之经气病方
- 太阴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与荣卫同病方
- 厥阴肝脏本病方
- 阳明胃腑本病方
- 阳明胃腑津虚方
- 阳明胃腑病有瘀血方
- 少阳胆经本病方
- 少阳胆经与荣卫同病方
- 伤寒论方解下篇
- 荣卫坏入太阴脾脏方
- 荣卫坏伤中气方中复木燥方
- 荣卫坏入少阴肾脏方
- 荣卫坏入厥阴肝脏方
- 荣卫坏入阳明胃腑方
- 荣卫坏病中寒肺燥肝热方
- 荣卫坏病结胸方
- 荣卫坏病痞证方
- 太阴脾脏热证方
- 少阴肾脏热证方
- 少阴阳复吐证方
- 少阴阳复土胜水负方
- 厥阴肝脏热证方
- 小承气汤(方见前)
- 阳明胃腑寒证方
- 少阳胆经坏病方
- 少阳胆经坏病结胸痞证方
- 疑难篇三阳合并方
- 类伤寒篇
- 湿病方
- 霍乱方
- 大病瘥后喜唾方
- 伤寒愈后气逆方
- 大病愈后肺热积水方
- 大病愈后气热方
- 阴阳易方
- 金匮方解篇
- 金匮方解篇导言
- 内伤呕吐哕下利
- 内伤腹满寒疝宿食
- 内伤胸痹心痛短气
- 内伤痰饮咳嗽
- 苓桂术甘汤
- 甘遂半夏汤
- 己椒苈黄丸
- 十枣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木防己汤
-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
- 五苓散
- 半夏加茯苓汤
- 泽泻汤
- 小半夏汤
- 厚朴大黄汤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小青龙汤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
- 内伤肺痈肺痿上气
- 内伤血痹虚劳
- 内伤奔豚
- 内伤消渴小便不利淋
- 内伤水气黄疸
- 麻黄甘草汤
- 越婢汤
- 防己黄芪汤
- 防己茯苓汤
- 越婢加术汤
- 蒲灰散
- 麻黄附子汤
- 杏子汤
-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
- 枳术汤
- 黄芪芍药桂酒汤
- 桂枝加黄芪汤
- 茵陈蒿汤
- 栀子大黄汤
- 硝矾散
- 茵陈五苓散
- 猪膏发煎
- 桂枝加黄芪汤
- 大黄硝石汤
- 小半夏汤
- 小柴胡汤
- 小建中汤
- 内伤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
- 外科疮痈肠痈淫疮
- 外感历节中风
- 外感痉湿暍疟
- 外感百合狐惑阴阳毒
- 妇人妊娠产后病及杂病
- 古方中篇
- 古方中篇导言
- 炙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酸枣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白头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薯蓣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生姜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黄芪五物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蟅虫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牡丹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本位的意义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甘麦大枣汤证本位的意义
- 温经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古方下篇
- 古方下篇导言
- 理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麦门冬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小建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肾气丸证治描论的意义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炙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酸枣仁汤证推论的意义
- 白头翁汤证治推论得意义
- 薯蓣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生姜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黄芪五物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黄蛰虫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推论的意义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甘麦大枣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温经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承气汤核桃承气汤四逆汤附子汤乌梅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小柴胡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再推论桂枝汤麻黄汤的意义
- 再推论承气汤四逆汤得意义
- 脉法篇
- 舌胎篇
- 药性提纲篇
- 肝胆木气药
- 生命宇宙篇
- 王养林书后
- 汪英时书后
- 王详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