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便病
小儿小便忽然短少,即系脾土湿中气虚,须燥湿补土补中,山药扁豆最好,不可重用白术横烈之品。因小儿经脉脆薄,不能任横烈之药。山药又能补肺金以收水气,故为小儿燥湿补土补中妙品。小儿小便短少,如误服发散消食败火之药,即出大祸。若尿少又发热,其祸更大。凡治小儿百病,总要先问小便长短,若小便短少,大便即泻,便成危险之候。无论何病,小便短大便泻而发热,是为脾虚。用山药扁豆各一二钱以补中补土,利尿燥湿。泻止尿利,发热自退。如时行温燥病起之时,加黄豆二三十粒,以清温燥便妥。倘小便短少大便又泻,发热昏迷,误服散药凉药无不热加泻加,风动而死。因根本已虚,又遭攻伐,则根本坏也。凡小儿病无不由根本虚者,根本不虚,虽时行病起,亦不病也。尿少便泻发热,虽咳嗽不可加降肺药。尿少便泻为中下虚陷,降肺则中下更虚更陷。倘因而加喘,则下陷又加上逆中败而亡。只须热退泻止,咳即自愈。服山药扁豆之脉,必浮虚也。如脉沉实,便非虚证,黄豆亦不可
服。脉实发热,必有停食内热。
小儿大便绿色,一日数次,日久不愈,即土败风起。风者,肝木之病气也。肉桂阿胶即效,或白术阿胶亦妥。有阿胶则白术可用。如无他病而大便绿色,必大人乳汁不佳。换食罐头牛奶,或麦粉,或大米粉煮稀糊食之,一二日,大便即黄。大便绿色者,山根如现青色,一面食牛奶面糊,一面食生阿胶一钱自愈。青乃木气失养之象,阿胶善于养木。大便绿色者,虽应服姜附之寒证,亦可加入阿胶,鼻梁青色亦然。小便短忌阿胶。
小儿大便绿色之病,亦有用天花粉一钱生甘草薄荷五分而愈者,此肺金热者而肝木失养也。
花粉最清肺热,薄荷降肺,甘草养中培土故愈。鼻梁色青者,多有此证。热证脉必沉而不虚,寒证则中沉必较微也。炒熟糯米粉或糯米稀粥亦效,糯米补肺阴以平热也,比食药稳妥。
小儿半夜大便,最泄元气。此阴液不足,不能滋养肝木,半夜阳动,木气疏泄。宜鸭蛋调匀蒸熟拌饭自愈。鸭蛋养阴,诸药不及而无大弊,多调尤佳。凡六脉或沉或细而现阴虚诸病皆宜。小儿的药用错,即出祸事,故鸭蛋、山药、扁豆、黄豆、白糖、淡豆豉,皆是小儿至宝。
初学治小儿病,用食物不用药,治效之后,再学用药,便知用药之危险,小儿病理简单,都是药治坏的,最可恶的是认小儿是纯阳体,有胎毒,肆用一派苦寒伤火消散伤气的药,将小儿治成死证。小儿乃稚阳体也,中和之至,然后成胎也。
小儿小便短赤非热,清长非寒,尤须彻底认识,短者,中虚土湿,木气下陷,不能疏泄故短。赤者,中虚土湿,木火下陷故赤。木火下陷,中气遂寒。运动停滞,上焦相火降不下来,烧热发作,便成大祸。世人一见尿赤,便用凉药清火,误事多矣。非特小儿为然,大人亦是此理。其小便清长非寒者,里热实,土气燥,木气疏泄,故小便长,木火不陷,故小便清,清润之药,甚合机宜。亦小儿大人之所同。如小便清而多,多食猪肝以润补肝木,肝木补足,疏泄不偏,小便自减。或阿胶白术土木双补即效。惟湿热病小便短赤为热。然乃虚热,非实热。伤寒小便清为病在表,小便赤为病在里,赤亦虚热,少阴寒病,小便极短而清如水,乃为下焦无火,此病极少。小便赤为实热者,必有实热之外证。如烧热不退、舌有干黄苔、口臭、便秘、脉沉实有力也、小便不长不短微带茶色,此为身体强足之象。大人亦如此。
至于大小便,欲解即下,全忍不住,便是木热中虚。养中气清木热即愈。误认为虚寒而温补之,病必重也。大便泻下不知,小便自下不觉,皆中虚木热。大人亦如此。
小儿腹泻,有停食者,有热泻者,有脾虚者。停食者粪白夹水,泻而有屁。热泻者,泻出金黄,亦有屁亦夹水。停食与热泻,泻后神气照常,屁有短时,亦有长时。停食水泻,先用淡豆豉五十粒浓煎予服,如不见效,再用平胃散加减,苍术厚朴栀仁神曲麦芽生甘草白芍当归各三分煎服。小便一利,水泻即止,切莫再服。停食水泻,水入肠胃,食滞不消。苍术厚朴最能温胃消滞,性燥力猛,水泻特效之药。惟水泻最伤津液,苍术厚朴又燥烈伤津,最燥木气,故加当归白芍以养津养木。水泻则木郁生热,热则气动作泻,故加栀仁以清热。泻由停食,故加麦芽神曲以消食也。如只用平胃散,不加当芍以养津液,不加栀仁以清热,多有服后肺肝的阴液伤耗而不能食者,应特别注意。水泻如连泻不止,腹响肠鸣,必系停食,槟榔五分乌梅一枚,消食达木即愈。脾虚之泻,腹不响肠不鸣,稀粪无水,其色灰黑,一滑即下,不似水泻之射远有屁。泻后倦怠神萎面黄,不速止住,其死甚速。用山药、扁豆各二钱,白术五分,干姜三分,炙甘草三分,小便一利,泻即止住。
热泻者,单用栀仁数分至一钱,一服即止。栀仁清热,最平稳。绿豆汤亦效最好。食欲精神照常,射远有声,热泻也。如泻稀粪夹水,粪带绿色,此为肝寒,宜肉桂五分,阿胶二钱以温木气,止疏泄即愈。凡泻服阿胶而愈者,小便必不短也。
如脾虚之泻,而又兼吐,原食不化,中气易亡,最为危险。又非山药扁豆所能挽回土气,须用理中丸一二钱,煎汤分二服,乃能挽回。
脾虚腹泻,不可横加温补,如可不用干姜,不用为妥。小儿一吐土气即败,为小儿病特别重要之点。如所吐并非原食而是酸臭,精神不惫,此为停食。平胃散加减,食消即效,切不可补,单用淡豆豉五十粒浓煎多服亦效。小儿病,药少之方为妥。
小儿停食不泻者,日久必腹胀干烧,用神曲麦芽各五分以消食,当归芍药各五分以润血,白糖五钱以养中,血润食消,则经脉通而烧热止,不可用攻破药。如日久积深,非下不可者。腹必胀满,按之觉痛。只宜大黄三分附片一分温下之。宜缓宜妥。或用温病篇之加减黄龙汤,少少服之自愈。
用食物烧焦以消食,世称糊药,植物烧焦者最伤脾胃,不用为好。宜用红白糖以建中气,使中气旋转,脾胃自然运化。脾胃运化,食物自消,或用扁豆一钱藿香五分以养胃降胃亦效。如其嗳酸是食停不化,胃逆生热。可用白糖三钱普通茶叶五分,泡服即愈。茶叶清热,却不败火。茶与糖同用,亦能运动胃气以消化停食。小儿脾胃万不可伤。由茶叶白糖之原则推之,可见小儿病不宜多用力量大之药也。山楂等药伤胃,如可不用,不用为妥。参看时病篇水泻。
凡大便稀溏,最后有条粪。先稀溏者,热滞也。先条粪而最后稀溏者,脾土虚寒也。大人亦同。最后稀溏宜补脾土,误服凉药消药,必生危险。小儿大便结燥,菠菜或青菜或红薯黑豆煎浓汤服以润之,蓖麻油生蜂蜜均败胃忌服。

- 大小便病《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大小便病《育婴家秘》
- 大小便病《备急千金要方》
- 大小便闭塞不通《奇效简便良方》
- 大小便病《普济方·针灸》
- 大小便闭《万病回春》
- 大小便不利《儒门事亲》
- 大小便闭《寿世保元》
- 大小便不利候《诸病源候论》
- 大小便闭《证治准绳·幼科》
- 大小便不利候《诸病源候论》
- 大小便闭《麻疹备要方论》
- 大小便不通《傅青主男科》
- 大小便闭《景岳全书》
- 大小便不通《医学纲目》
- 大小便白《明医杂着》
- 大小便不通《医宗金鉴》
- 大小《四圣心源》
- 大小便不通《杂病广要》
- 大硝石丸《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 大小便不通《证治准绳·幼科》
- 大香连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大小便不通《证治准绳·幼科》
- 大香甲丸散《妇人大全良方》
- 大小便不通《张氏医通》
- 大香甲散《博济方》
- 大小便不通《张氏医通》
- 大陷胸证三 太阳百十三《伤寒悬解》
- 大小便不通《证治准绳·类方》
- 大陷胸证二 太阳百十二《伤寒悬解》
- 大小便不通《证治准绳·女科》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原著:彭子益伤寒论坛校对
- 前言
- 医家小传
- 全书概要
- 本书读法次序
- 上编
-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彭子益着罗超羣校
- 原理上篇
- 古方上篇
- 古方上篇导言
- 理中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麦门冬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小建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肾气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荣卫的意义
- 桂枝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四逆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附子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乌梅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桃核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小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古方上篇 图的说明
- 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
- 温病本气篇
- 温病本气篇导言
- 温病的意义
- 病在荣卫
- 病在气分
- 病在肠胃
- 病在血分
- 两感温病
- 冬温
- 鼠疫
- 湿温
- 温病的坏病
-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
- 养阴液保阳根必先保中气
- 温病脉是虚象
-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
- 温病出疹之关系
- 温病汗下之过
-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
-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 《内经》经文读法
- 《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
- 《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的读法
- 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发热十五案
- 儿病本气篇
- 时病本气篇
- 时病本气篇导言
- 一、暑病
- 二、霍乱
- 三、水泻
- 四、痢疾
- 五、疟疾
- 六、喉痛
- 七、感冒
- 八、燥气病
- 九、痧症
- 十、湿热病
- 伤寒论方解上篇
- 伤寒论方解上篇导言
- 荣气本病方
- 卫气本病方
- 荣卫双病方
- 荣卫双病气虚方
- 荣卫双病津虚方
- 荣卫双病兼里气湿寒方
- 荣卫双病兼里气燥热方
- 荣卫病罢里湿方
- 荣卫病罢里湿表虚方
- 荣卫病罢里燥方
- 太阴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本病方
- 厥阴肝脏本病方
- 阳明胃腑本病方
- 太阳膀胱腑本病方
- 少阳胆经本病方
- 伤寒论方解中篇
- 荣卫本病方
- 荣卫兼阳明胃腑之经气病方
- 太阴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与荣卫同病方
- 厥阴肝脏本病方
- 阳明胃腑本病方
- 阳明胃腑津虚方
- 阳明胃腑病有瘀血方
- 少阳胆经本病方
- 少阳胆经与荣卫同病方
- 伤寒论方解下篇
- 荣卫坏入太阴脾脏方
- 荣卫坏伤中气方中复木燥方
- 荣卫坏入少阴肾脏方
- 荣卫坏入厥阴肝脏方
- 荣卫坏入阳明胃腑方
- 荣卫坏病中寒肺燥肝热方
- 荣卫坏病结胸方
- 荣卫坏病痞证方
- 太阴脾脏热证方
- 少阴肾脏热证方
- 少阴阳复吐证方
- 少阴阳复土胜水负方
- 厥阴肝脏热证方
- 小承气汤(方见前)
- 阳明胃腑寒证方
- 少阳胆经坏病方
- 少阳胆经坏病结胸痞证方
- 疑难篇三阳合并方
- 类伤寒篇
- 湿病方
- 霍乱方
- 大病瘥后喜唾方
- 伤寒愈后气逆方
- 大病愈后肺热积水方
- 大病愈后气热方
- 阴阳易方
- 金匮方解篇
- 金匮方解篇导言
- 内伤呕吐哕下利
- 内伤腹满寒疝宿食
- 内伤胸痹心痛短气
- 内伤痰饮咳嗽
- 苓桂术甘汤
- 甘遂半夏汤
- 己椒苈黄丸
- 十枣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木防己汤
-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
- 五苓散
- 半夏加茯苓汤
- 泽泻汤
- 小半夏汤
- 厚朴大黄汤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小青龙汤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
- 内伤肺痈肺痿上气
- 内伤血痹虚劳
- 内伤奔豚
- 内伤消渴小便不利淋
- 内伤水气黄疸
- 麻黄甘草汤
- 越婢汤
- 防己黄芪汤
- 防己茯苓汤
- 越婢加术汤
- 蒲灰散
- 麻黄附子汤
- 杏子汤
-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
- 枳术汤
- 黄芪芍药桂酒汤
- 桂枝加黄芪汤
- 茵陈蒿汤
- 栀子大黄汤
- 硝矾散
- 茵陈五苓散
- 猪膏发煎
- 桂枝加黄芪汤
- 大黄硝石汤
- 小半夏汤
- 小柴胡汤
- 小建中汤
- 内伤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
- 外科疮痈肠痈淫疮
- 外感历节中风
- 外感痉湿暍疟
- 外感百合狐惑阴阳毒
- 妇人妊娠产后病及杂病
- 古方中篇
- 古方中篇导言
- 炙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酸枣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白头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薯蓣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生姜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黄芪五物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蟅虫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牡丹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本位的意义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甘麦大枣汤证本位的意义
- 温经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古方下篇
- 古方下篇导言
- 理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麦门冬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小建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肾气丸证治描论的意义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炙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酸枣仁汤证推论的意义
- 白头翁汤证治推论得意义
- 薯蓣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生姜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黄芪五物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黄蛰虫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推论的意义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甘麦大枣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温经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承气汤核桃承气汤四逆汤附子汤乌梅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小柴胡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再推论桂枝汤麻黄汤的意义
- 再推论承气汤四逆汤得意义
- 脉法篇
- 舌胎篇
- 药性提纲篇
- 肝胆木气药
- 生命宇宙篇
- 王养林书后
- 汪英时书后
- 王详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