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伤寒各章
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灼热者,名曰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语言难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温乃木气疏泄之病,风乃木气疏泄之气,温病忌发汗,发汗则疏泄又疏泄矣。风温云者,疏泄又疏泄之病也。自汗出以下诸证,皆疏泄之甚,肺阴复亡之现象。此风字,非风寒之风也。此一章,论温病。温病未立方,原理即方也。)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痉。(津液伤,故脉细。)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发汗太多,故津液伤。)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摇。卒口噤,背反张者,痉病也。(身热足寒等等,痉病等等,皆津液伤所致。痉病现证如此。)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痉。(痉病方详金匮。)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以上五章论痉病。)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痛,发热,身色如熏黄也。(土色为黄,土气为湿,故湿病则身黄。湿阻荣卫,故身疼发热。)
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其人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关节疼烦,脉沉而细,湿伤津,故疼痛脉细。)
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胸满,小便不利,舌上如脂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渴欲得水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脂乃脂膏之脂,寒字作痰字解。下有热而胸有痰,所以舌上如脂也。)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此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日晡,乃申酉时,此时空气收敛,风湿归内故剧。)
问曰,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答曰: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微微似欲汗出者,惟病人自己知道。)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烦痛,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濇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桂枝附子去桂加白术汤主之。(小便利,大便硬,津液伤,湿不去。必小便减,大便和,湿乃去也。)
风湿相搏,骨节烦(疼)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湿流关节,阳虚不能外达。)
湿家病,身上疼痛,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内药鼻中,药方缺。)
湿家下之,额上汗出,微喘,小便利者死。若下利不止者,亦死。(汗喘阳亡于上,便利阳亡于下,上下脱,中气亡,故死也。以上九章,论湿病。)
太阳中暍者,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暍乃暑火,暑火伤肺,肺主皮毛,与荣卫相合,肺热故作寒热。身重,疼痛,毛耸,逆冷,身热,因于肺热。肺热难于呼吸,故口开。肺热则肾热,故齿燥。弦细芤迟,皆暑伤津液之象。迟者热则脉缓也。)
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肺热则汗出而渴,肺内热,故外恶寒。暍病方祥金匮。)
太阳中暍,身热疼重,而脉微弱,此亦夏月伤冷水,水行皮中所致也。(暑天浴于冷水,水气将热气闭住,故发热身疼重也。以上三章,论暍病。)
问曰,病有霍乱者何。答曰,呕吐而利名曰霍乱。(霍者大也,又散之速也。升降倒行,中气将亡之大乱也。)
问曰,病发热头痛身疼恶寒吐利者,此属何病?答曰:此名霍乱。自吐下,利止复更发热也。(荣卫根于脾胃,故吐利则作寒热。吐则伤津,故利止复更发热。)
霍乱,头疼发热,身疼痛,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霍乱病,有热霍乱,有寒霍乱,湿霍乱,干霍乱,寒热混合霍乱。经文只论湿寒二种也。)
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汤主之。(寒霍乱中,常有此病。阳亡极速,故用四逆汤。)
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四逆汤主之。(欲利而尿又利,又大汗出,脉又欲绝,阳将亡也,故用四逆汤回阳。)
吐下已断,汗出而厥,四肢拘急不解,脉微欲绝者,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主之。(汗出而厥,阳将亡矣,故用通脉四逆回阳,加猪胆汁养胃胆之阴,以收阳气也。)
恶寒,脉微而复和,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参汤主之。(脉和而恶寒为亡血者,阳气既微,阴血亦弱也。故用四逆补阳,人参补气以生血。和字不可误利字。)
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当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汤小和之。(身痛不休为有表证,故用桂枝汤。)
吐利发汗,脉平小烦者,以新虚不胜谷气故也。(脉平,此病已愈之脉。以上九章论霍乱。)
伤寒,其脉微濇者,本是霍乱,今是伤寒,却四五日,至阴经上。转入阴必利。本呕下利者,不可治也。欲似大便而反矢气,仍不利者,此属阳明也,便必硬,十三日愈。所以然者,经尽故也。(本呕下利,此是霍乱,不可用伤寒三阴之法为治。便硬矢气,此是阳明,又不可用霍乱之法为治。)
下利后当便硬,硬则能食者愈。今反不能食,到后经中颇能食,复过一经能食,过之一日,当愈。不愈者,不属阳明也。(六日为一经,后六日为后经。能食而病愈,胃阳旺也。能食而病不愈,乃霍乱病下利之后虚证也。以上二章,乃伤寒霍乱相似之病。然霍乱不传经,盖借霍乱以证伤寒耳。)
大病差后喜唾,久而不了了者。胃上有寒,当以丸药温之,宜理中丸。(此病常有。)
伤寒解后,虚羸少气,气逆欲吐者,竹叶石膏汤主之。(中虚胃热,胃热,则气不降,故少气。)
大病差后,从腰以下有水气者,牡蛎泽泻散主之。(腰下有水,乃湿热瘀阻。)
伤寒差已,复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实者,以下解之。(惟少阳经病缠绵,因其在表里之间也。若无少阳经证,浮以汗解,实以下解。)
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汤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黄如博棋子五六枚。(劳复多热多结。)
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差,人强与谷,脾胃气尚弱,不能消谷,故令微烦。损谷则愈。(病新差,脾胃弱,损谷以养脾胃。以上六章,论差后劳复。)
伤寒,阴阳易之为病,其人身体重,少气,少腹里急。或引阴中筋(痉)挛,热上冲胸,头重不欲举,眼中生花,膝胫拘急者,烧裩散主之。(医阳以阴,医阴以阳,天人之妙,皆圆运动。此一章,论阴阳易病。)

- 类伤寒各章《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类伤寒二阳症《傅青主女科》
- 类伤寒六症《伤寒括要》
- 类伤寒辨《伤寒指掌》
- 类伤寒篇读法《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类伤寒《医述》
- 类伤寒三阴症《傅青主女科》
- 类伤寒《产宝》
- 类伤寒四证(痰证、食积、虚烦、香港脚)(伤寒门 下)《古今医统大全》
- 类伤寒《中医词典》
- 类伤寒五证《医宗金鉴》
- 类破伤风《外科大成》
- 类书《中医名词词典》
- 类破伤风《证治准绳·疡医》
- 类胎痛《中医词典》
- 类破伤风《中医词典》
- 类消《中医词典》
- 类破伤风《景岳全书》
- 类型《普通外科学》
- 类疟及寒热往来论《妇科秘书》
- 类型和病理变化《病理学》
- 类疟及寒热往来论《胎产心法》
- 类型及原理《免疫学和免疫学检验》
- 类疟《产宝》
- 类症治验《疠疡机要》
- 类疟《傅青主女科》
- 类脂的组成和代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 类痉《傅青主女科》
- 类中《中医词典》
- 类惊概要《儿科要略》
- 类中《医述》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 原著:彭子益伤寒论坛校对
- 前言
- 医家小传
- 全书概要
- 本书读法次序
- 上编
- 伤寒论六经原文读法篇彭子益着罗超羣校
- 原理上篇
- 古方上篇
- 古方上篇导言
- 理中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麦门冬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小建中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肾气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荣卫的意义
- 桂枝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麻黄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四逆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附子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乌梅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桃核承气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小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柴胡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古方上篇 图的说明
- 读伤寒论十方读法五条
- 温病本气篇
- 温病本气篇导言
- 温病的意义
- 病在荣卫
- 病在气分
- 病在肠胃
- 病在血分
- 两感温病
- 冬温
- 鼠疫
- 湿温
- 温病的坏病
- 温病系阴虚亦系阳虚
- 养阴液保阳根必先保中气
- 温病脉是虚象
- 温病忌发汗何以温病非得汗不解
- 温病出疹之关系
- 温病汗下之过
- 温病与燥病之分别
- 温病误用石膏必死
- 《内经》经文读法
- 《伤寒论》的温病经文解释
- 《温热经纬》与《温病条辨》的读法
- 乌梅白糖汤治愈温病发热十五案
- 儿病本气篇
- 时病本气篇
- 时病本气篇导言
- 一、暑病
- 二、霍乱
- 三、水泻
- 四、痢疾
- 五、疟疾
- 六、喉痛
- 七、感冒
- 八、燥气病
- 九、痧症
- 十、湿热病
- 伤寒论方解上篇
- 伤寒论方解上篇导言
- 荣气本病方
- 卫气本病方
- 荣卫双病方
- 荣卫双病气虚方
- 荣卫双病津虚方
- 荣卫双病兼里气湿寒方
- 荣卫双病兼里气燥热方
- 荣卫病罢里湿方
- 荣卫病罢里湿表虚方
- 荣卫病罢里燥方
- 太阴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本病方
- 厥阴肝脏本病方
- 阳明胃腑本病方
- 太阳膀胱腑本病方
- 少阳胆经本病方
- 伤寒论方解中篇
- 荣卫本病方
- 荣卫兼阳明胃腑之经气病方
- 太阴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本病方
- 少阴肾脏与荣卫同病方
- 厥阴肝脏本病方
- 阳明胃腑本病方
- 阳明胃腑津虚方
- 阳明胃腑病有瘀血方
- 少阳胆经本病方
- 少阳胆经与荣卫同病方
- 伤寒论方解下篇
- 荣卫坏入太阴脾脏方
- 荣卫坏伤中气方中复木燥方
- 荣卫坏入少阴肾脏方
- 荣卫坏入厥阴肝脏方
- 荣卫坏入阳明胃腑方
- 荣卫坏病中寒肺燥肝热方
- 荣卫坏病结胸方
- 荣卫坏病痞证方
- 太阴脾脏热证方
- 少阴肾脏热证方
- 少阴阳复吐证方
- 少阴阳复土胜水负方
- 厥阴肝脏热证方
- 小承气汤(方见前)
- 阳明胃腑寒证方
- 少阳胆经坏病方
- 少阳胆经坏病结胸痞证方
- 疑难篇三阳合并方
- 类伤寒篇
- 湿病方
- 霍乱方
- 大病瘥后喜唾方
- 伤寒愈后气逆方
- 大病愈后肺热积水方
- 大病愈后气热方
- 阴阳易方
- 金匮方解篇
- 金匮方解篇导言
- 内伤呕吐哕下利
- 内伤腹满寒疝宿食
- 内伤胸痹心痛短气
- 内伤痰饮咳嗽
- 苓桂术甘汤
- 甘遂半夏汤
- 己椒苈黄丸
- 十枣汤
- 大青龙汤
- 小青龙汤
- 木防己汤
- 木防己去石膏加芒硝茯苓汤
- 五苓散
- 半夏加茯苓汤
- 泽泻汤
- 小半夏汤
- 厚朴大黄汤
- 葶苈大枣泻肺汤
- 小青龙汤
- 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汤
- 茯苓甘草五味姜辛半夏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杏仁汤
- 苓甘五味姜辛半杏大黄汤
- 内伤肺痈肺痿上气
- 内伤血痹虚劳
- 内伤奔豚
- 内伤消渴小便不利淋
- 内伤水气黄疸
- 麻黄甘草汤
- 越婢汤
- 防己黄芪汤
- 防己茯苓汤
- 越婢加术汤
- 蒲灰散
- 麻黄附子汤
- 杏子汤
- 桂甘姜枣麻附细辛
- 枳术汤
- 黄芪芍药桂酒汤
- 桂枝加黄芪汤
- 茵陈蒿汤
- 栀子大黄汤
- 硝矾散
- 茵陈五苓散
- 猪膏发煎
- 桂枝加黄芪汤
- 大黄硝石汤
- 小半夏汤
- 小柴胡汤
- 小建中汤
- 内伤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
- 外科疮痈肠痈淫疮
- 外感历节中风
- 外感痉湿暍疟
- 外感百合狐惑阴阳毒
- 妇人妊娠产后病及杂病
- 古方中篇
- 古方中篇导言
- 炙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酸枣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白头翁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薯蓣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生姜泻心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黄芪五物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蟅虫丸证治本位的意义
- 大黄牡丹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本位的意义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甘麦大枣汤证本位的意义
- 温经汤证治本位的意义
- 古方下篇
- 古方下篇导言
- 理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麦门冬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小建中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当归生姜羊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肾气丸证治描论的意义
- 大黄黄芩黄连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炙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茯苓杏仁甘草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酸枣仁汤证推论的意义
- 白头翁汤证治推论得意义
- 薯蓣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生姜泻心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黄芪五物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黄蛰虫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黄牡丹汤薏苡附子败酱散证治推论的意义
- 葶苈大枣泻肺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甘麦大枣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温经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桂枝汤麻黄汤桂枝麻黄各半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承气汤核桃承气汤四逆汤附子汤乌梅丸证治推论的意义
- 大小柴胡汤证治推论的意义
- 再推论桂枝汤麻黄汤的意义
- 再推论承气汤四逆汤得意义
- 脉法篇
- 舌胎篇
- 药性提纲篇
- 肝胆木气药
- 生命宇宙篇
- 王养林书后
- 汪英时书后
- 王详瑞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