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黄之术】

伤寒舌胎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书籍目录

病在荣卫时,舌无胎。

阴脏病时,荷花色变为猪腰浸在水中之淡灰色,虽有淡灰色,仍无胎。此淡灰色,里气阴寒之色也。

如淡灰色,而舌心有腻胎,此阴寒又兼湿滞也。

阳脏病时,舌胎现有黄燥色,此胃热之舌胎,再燥则转黑色,再燥则胎起断纹,黑上生刺,此胃中热燥至极之舌胎也。此种舌胎,便是大承气汤症。此黑色在舌中心与中心之两旁,若黄燥无黑胎,只可微下,用调胃承气汤大黄玄明粉炙甘草,黄燥亦在舌之中心与中心之两边。若舌胎满黄而不燥者,此非胃热实症,乃湿热病。

凡外感病,数日不愈,必起胃热,即舌上生胎,表气不解,里气必郁之故也。

如系大承气汤症之胎,若不下之,胃热更甚,则津液烧干,舌必干缩而现虚象,实极反虚,最宜注意。

由实转虚者,当下失下,手足濈然汗出,潮热腹满痛等症。渐渐消减,只余不大的潮热与拒按之一症。大承气汤,阳盛脉实大,今则不现阳盛脉实,而成阳弱脉虚,舌胎缩小,伸不出来,黑胎缩成一小硬块。此时脉若沉部较多,可用调胃承气汤,缓下之,若脉大重按虚少,便不可用承气汤,须用大黄理中汤,或加附子,方能下去拒按之点,而获愈也。舌即不能伸出,可用指探之。此黑胎粘在舌心,成一硬块,此等症使人难下判断,就只可凭看拒按一点耳。阴寒里症,舌胎黑润而无胎,以干姜甘草温补中气即退,此种舌胎满、黑而润,不似胃热实症之黑在中心。不似胃热实症之黑而干燥,内伤病误服寒药汤中,亦有此胎。

少阳胆经之大小柴胡汤症之舌胎,小柴胡汤症舌胎,白润而兼黄腻。大柴胡汤症舌胎,则润腻之中兼有干黄。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圆运动的古中医学》书籍目录
  1. 伤寒舌胎《圆运动的古中医学》
  2. 伤寒舌生芒刺,黑苔,水克火也,用劫法《奇方类编》
  3. 伤寒舌苔《冯氏锦囊秘录》
  4. 伤寒舌出秘方《华佗神方》
  5. 伤寒舌苔辨证篇二《形色外诊简摩》
  6. 伤寒舌出《奇方类编》
  7. 伤寒舌苔辨证篇一《形色外诊简摩》
  8. 伤寒少阴证似太阳太阳脉似少阴为反用药不同论《伤寒六书》
  9. 伤寒舌肿胀《圣济总录》
  10. 伤寒上气候《诸病源候论》
  11. 伤寒身痒《冯氏锦囊秘录》
  12. 伤寒上气《圣济总录》
  13. 伤寒身痒门主论《疡医大全》
  14. 伤寒上《千金翼方》
  15. 伤寒身重肉苛《冯氏锦囊秘录》
  16. 伤寒伤暑说《研经言》
  17. 伤寒升阳五十九法《针灸神书》
  18. 伤寒伤风俱有戴阳(附黄汗)《读医随笔》
  19. 伤寒升阴六十法《针灸神书》
  20. 伤寒伤风辨《医学集成》
  21. 伤寒失声《中医词典》
  22. 伤寒三证《景岳全书》
  23. 伤寒失声候《诸病源候论》
  24. 伤寒三阴证《中医词典》
  25. 伤寒失音《冯氏锦囊秘录》
  26. 伤寒三阴三阳脉证论《伤寒六书》
  27. 伤寒失音《幼幼新书》
  28. 伤寒三阴病或寒或热辨《医经溯洄集》
  29. 伤寒失音《证治准绳·幼科》
  30. 伤寒三日候《诸病源候论》
  31. 伤寒湿候《诸病源候论》

《圆运动的古中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