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

《丹医秘授古脉法》书籍目录

一、所候:太渊脉实为肺脉,但因肺朝百脉、脉会太渊、肺主气、司均衡、为血帅、开于寅、得气最先,故诊太渊以候人身上下,此不过脉象也。晋王叔和以后把各脉出入部位亦置于此,误人非浅。然单诊太渊只能考各经之“象”而尚不能究其“形”也。

二、部位:太渊穴寸关尺三部。

三、诊法:左手取右、右手取左,先用大指抵病人的指歧骨间阳池穴前凹陷中(按即天河穴),伸直,然后下寸关尺三指,中指持关上,再分下寸尺二指,身大者稀取,身小者密取,幼科一指取之,指腹正落于脉管上。医者以小指之起伏之窍劲定浮中沉。

四、所主:甲、太渊又分浮、沉、迟、数、滑、涩、长、短,总称为八字诀。此均属病脉也。其脉以缓为正常,一息五至为其数:一呼二至、一吸二至、润太息一至也。以浮沉定阴阳,浮、数、滑、长属阳;沉、涩、迟、短属阴。八脉所主:

浮为阳主表沉为阴主里

数主热涩主寒

滑主痰迟主血少气滞

长寿征短主气不足

乙、顺逆:凡阳病见阳脉、阴病见阴脉皆为顺,反之为逆。

丙、太渊所现之虾游、屋漏、鱼翔、雀啄等十怪脉,皆为败症。

丁、太渊别上鱼际,为心脏病之征。

戊、太渊随息飘摇,一呼二三至、一吸二三至,呼吸间脉至稍迟;或强息时脉快,缓息时脉缓之谓也。亦危证见之。

五、开肺气法:凡诊得太渊阴脉、或十怪脉、或脉不出者,可以剑诀开气法开之,开后再候脉。如脉顿转佳者为可治,或勉可作无望之望而治。否则为难治或不治之证矣。其法先以剑诀取云门,次以平指或丁头劲取池泽(曲池与尺泽双穴),再以鹤咀劲取列缺,后以丁头劲取合谷,然后以“剑诀取剑诀手法”伸引之,最后以少阴祖气劲搓揉法抚按之。然后再候脉,其脉转正常者为佳,不出或暴出者死。取至列缺咳嗽者为肺有病或肺气能通之征。

六、太渊候气法:太渊皮肤寒者为肺寒,热者为热,汗者为表卫虚,尺肤热而红者为阴虚之极。

七、独取寸口之医家,往往遇反关脉而不知,盖只取此一部脉无所参校故,有时竟遇大实证误投竣补之剂,徒令亢者益亢、害者益害,能不慎乎?

八、太渊动脉偏内、偏外、曲张,或极沉濡而无病,或极洪实而无病,在太素脉法中各有所主,此不赘。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丹医秘授古脉法》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丹医秘授古脉法》书籍目录
  1. 太渊脉第一以穴名也。《丹医秘授古脉法》
  2. 太渊(一名太泉,避唐祖讳)《针灸大成》
  3. 太岳活血丹《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4. 太渊(手太阳之腧、肺之原穴)《手穴手纹诊治》
  5. 太岳活血丹《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6. 太渊《针灸学》
  7. 太真红玉膏《女科切要》
  8. 太渊《中医词典》
  9. 太子参《中药炮制》
  10. 太阴总要述古《伤寒指掌》
  11. 肽类激素《生理学》
  12. 太阴治方要义《思考中医》
  13. 泰—萨病《基因与疾病》
  14. 太阴之复《史载之方》
  15. 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治之方《金匮悬解》
  16. 太阴证泄泻(慢性肠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7. 贪食茶叶壁泥桴炭锻石生米等《回生集》
  18. 太阴证胃脘痛《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19. 贪食食多不消心腹坚满痛治之方《医宗金鉴》
  20. 太阴证痰咳(慢性支气管炎)《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1. 贪食症《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22. 太阴证水肿《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3. 摊缓《中医词典》
  24. 太阴证视歧(复视、双目动脉硬化性网膜病变)《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5. 摊缓风《中医词典》
  26. 太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7. 瘫缓风《中医词典》
  28. 太阴证寒呃(胃神经官能症)《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
  29. 瘫痪《圣济总录》
  30. 太阴证《此事难知》
  31. 瘫痪《中医词典》

《丹医秘授古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