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梅毒

《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书籍目录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Treponemapallidum,TP)感染引起的一种慢性全身性性传播疾病。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本病表现极为复杂,几乎可侵犯全身各器官,造成多器官的损害。如一期梅毒感染部位的溃疡硬下疳二期梅毒的皮肤粘膜损害及淋巴结肿大三期梅毒的心脏、神经、胃、眼、耳受累及树胶肿损害等,梅毒还可通过胎盘传给下一代,引起新生儿先天性梅毒,危害极大。由于梅毒严重的危害人类健康,是我国卫生部规定的8种重点防治性病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乙类传染病

梅毒来源于美洲。有记载,1493年哥伦布(Columbus,1451-1506)发现新大陆,其水手从西印度群岛上感染了梅毒,哥伦布第一次探险后,1497年回到欧洲,其水手带回去的梅毒很快在欧洲广泛流行。亦有考证在美洲印地安人的骨骼上留有梅毒病损的遗迹。1498年梅毒传到印度、1510年传入日本,随后蔓延全世界。大约于1505年由印度传入我国广东,当时称为“广东疮”、“杨梅疮”,此后梅毒向内地传播。直到1905年由德国学者Schaudinn和Hoffmann首先发现了梅毒螺旋体。在梅毒血清试验方面,1906年Wassermann、Neisser及Bruck发表了“梅毒血清诊断”论文,开创了以血清试验方法诊断梅毒的新纪元。后世称为“瓦色曼氏补体结合试验”,简称“瓦氏反应”。1922年Kahn改进了检测方法,使用“沉淀反应”更增加其敏感性,这就是后世使用的康氏(Kahn)反应。1949年,Nelson和Mayer发现了使活螺旋体停止运动的梅毒螺旋体制动试验(Treponemalimmobilization test)。以后又发现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和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1989年,聚核酶链反应获诺贝尔化学奖后,90年代初,应用基因诊断技术诊断梅毒螺旋体感染,该方法具有特异、快速、敏感,从而使梅毒的诊断进入了划时代阶段。在人类和梅毒作斗争的过程中,人们用过多种方法对梅毒进行治疗。1497年以来先后创用了汞剂、碘剂、铋剂、砷剂治疗梅毒,取得了一定的疗效。1929年英国学者Fleming发现了青霉素,1943年Mahoney、Arnold等把青霉素用于治疗梅毒,产生了梅毒研究史上划时代贡献,直到现在,梅毒螺旋体对青霉素仍十分敏感,可以高效快速地治疗梅毒,是最理想的药物。

1000余本中医古籍txt电子书免费下载

下载《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电子书打不开?

下载所有中医书籍


返回《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书籍目录
  1. 梅毒《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2. 梅毒《病理学》
  3. 梅毒疮《医门补要》
  4. 梅毒《中医外科学》
  5. 梅毒喉疳《医门补要》
  6. 梅毒《回春录》
  7. 梅毒螺旋体《医学微生物学》
  8. 梅毒《张聿青医案》
  9. 梅毒螺旋体的检查法《实用免疫细胞与核酸》
  10. 梅毒《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1. 梅毒螺旋体检查《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12. 梅毒《默克家庭诊疗手册》
  13. 梅毒乳痈《医门补要》
  14. 梅毒《皮肤性病学》
  15. 梅毒性心血管病《心脏病学》
  16. 梅得元《中医词典》
  17. 梅毒性心脏血管病《家庭医学百科-医疗康复篇》
  18. 梅疮神效丸《冯氏锦囊秘录》
  19. 梅毒血清反应的假阳性《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20. 梅疮结毒论治《类证治裁》
  21. 梅毒血清试验《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
  22. 梅疮膏药方《冯氏锦囊秘录》
  23. 梅毒血清学检测法《常用化验值及意义》
  24. 梅疮擦药方《冯氏锦囊秘录》
  25. 梅毒咽疮《中医词典》
  26. 梅疮《外科大成》
  27. 梅光鼎《中医词典》
  28. 梅疮《续名医类案》
  29. 梅核《吴普本草》
  30. 梅崇献《中医词典》
  31. 梅核《友渔斋医话》

《基因诊断与性传播疾病》